《唯識春秋》(六)

《唯識春秋》(六)
《唯識春秋》(六)

見法般涅槃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若有比丘於老、病、死,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善解脫,是名比丘得見法般涅槃。」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第九:「如經言「遠塵離垢,於諸法中,正法眼生」者,此依見道說。諸法忍能遠塵,諸法智能離垢,由彼最初於諸諦中,妙聖慧眼為自性故。法忍能遠塵者,由諸法忍永斷一切煩惱塵故。法智能離垢者,由諸法智已斷障垢,依得生故。又於此忍、智兩位,如其次第,遍知故,永斷故,道得清淨,依此而說遠塵離垢。

又經言「見法得法,極通達法,究竟堅法,越度一切希望疑惑,不假他緣,於大師教,餘不能引,於諸法中,得無所畏」者,此亦依見道說。於所化有情,聖諦現觀無間說故。見法者,謂諸法忍,由彼通達真實法故。得法者,謂諸法智,彼於轉依能作證故。極通達法者,謂諸類忍,通達諸聖法,是此二類故。究竟堅法者,謂諸類智,於諸所知,已究竟故。越度一切希望者,由諸忍、智出世間道,證得長夜所希聖果,於自所證,無希慮故。越度一切疑惑者,於此位中,於他所證,無有猶豫,謂餘亦能證此勝位故。不假他緣者,於所修道中,雖無他導引,自然善巧故。於大師教,餘不能引者,於佛聖教,已得證淨,雖轉餘生,不為邪道所化引故。於諸法中,得無所畏者,於依所證問記法中,如惡欲增上慢者,怯劣心永無有故。

云何修道?謂見道上所有世間道、出世間道、軟道、中道、上道、方便道、無間道、解脫道、勝進道等,皆名修道。所以者何?諸佛聖弟子已得諦現觀,從此已上,為斷餘結,方便數習世間道等,是名修道。」


文本原創與抄襲

一般取得不同語言之文本會進行兩類工作,一種是進行翻譯並且如實按照作者原意的翻譯,末後加上自己的姓名,而這姓名並不是作者,而是翻譯者,這是一般我們所熟知、認知之正常工作流程。

另外一種呢?他本身可能不懂該語言,他可以請翻譯公司、助理等進行該文本之翻譯工作,並且也是如實的翻譯,取得該文本華語之翻譯本後,他會進行局部的修改與編輯、並且加上自己的意思,這樣就變成自己的作品了,完全不必思考整個文本開發與創作的時間,而利用在當地較有公信力之單位出版,當地也不知道對方所出版之文本是從第三方所翻譯而成之作品,也就照實出版了,實際上就是抄襲。

一般在日本繪畫、文化方面,特別講究師承,台灣早期也是如此,必須進行三跪九叩的儀式拜師學藝,好的老師總是一開始要你模仿跟他一樣的畫風、到了你能夠熟悉整個畫風之後,他會要求你不能完全按照他的畫風去進行創作,技法是保留的,但風格與構圖則不能一模一樣,否則,就是抄襲。一開始要你模仿乃在於你的基礎尚未打好,爾後要你有自己的創作風格,則是要你青出於藍、不必局限於一宗,否則你的創作不是你的創作,而是模仿品。但如果達不到先師之境界,那麼繼續模仿,也沒什麼可恥的,畢竟要產生真正的原創,需要歷經數十年。

那麼,兩者有何不同?真的畫伯繪師是藉由經年的模仿訓練你的基本功,而非要你繪畫的與他一模一樣。而藉由文本翻譯再修改成為自己當地語言的作品,則是抄襲,因為沒有原創精神,雖然加入自已的意思,但八、九成以上都是原創者所研究的內容,後者,往往是現代學者所走的路。這類的學者,往往一接觸後,就能知大概,螺絲釘看似沒什麼作用,但往往要觀察一件事物是否真有實力與原創性或者如實按照文本敘說而不加入自己的想法時,螺絲釘的察覺,特別重要,一架飛機螺絲釘沒有鎖好,就會導致整架飛機運行的速度、安全、載客量,更何況是對文本的了解。

抄襲,很容易,那是對於沒有羞恥心的人來說是如此。《管晏列傳》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可惜的是,往往進行這項抄襲工作者,衣食不僅足夠還很發達,闕一點榮辱之心也無。

玄奘三藏直傳弟子慈恩基師說:「《仁王經》 言:『世界虛幻起,譬若虛空華,如影實皆無,因緣故誑有。』《攝論》 亦言:『亂相及亂體,應許為色識,及與非色識,若無餘亦無。』心逢俗境,應作是觀。」俗人於境界生起執著虛空華真實有,實際上就像影子一樣並沒有真實體性存在於世界,以遍計執取因緣而誑說為有,後引攝論證此亂相與亂體乃為色、非色識生起,於識上若說無識則於其亂相與亂體亦是無有,俗人緣於俗境要避免不斷執取其實有,應作如是觀察。

日本藝術巨匠 東山魁夷畫伯的作品,除了於市川市東山魁夷美術館能夠見到外,最主要的是在日本 長野県信濃美術館東山魁夷館(休館改建中)設立其代表作於內,另外能夠於長野新幹線出口處見到魁夷畫伯之作品,近來也於日本羽田機場陳設其作品,只不過運用的是現代數位化技術的陳列方式。


內寂其心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勤方便修習禪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禪思,內寂其心,精勤方便者。如是如實顯現。云何如實顯現?老死如實顯現,老死集、老死滅、老死滅道跡如實顯現;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如實顯現,行集、行滅、行滅道跡如實顯現。此諸法無常、有為、有漏如實顯現。」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云何貫穿到邊際空性?謂由一種相,即彼法無我智如實顯現故。此中如實顯現者,謂顯現業、煩惱相似相故,不可言說法故,離言說自性故,如是不執著故,有剎那故。」

《瑜伽師地論記》卷第八十七:「十二、解到邊際空性。言「此中如實顯現者」至「有剎那故」者,謂由無我智不取遍計所執故,後時緣業煩惱,隨心相分,似業煩惱,稱境而知,更無搆畫,於彼相分及本質業惑離言自性皆不執著。如是影像及與本質皆是剎那生滅之法,不同遍計所執非剎那性,無生無滅。」

《攝大乘論》卷上(真諦):「如此眾識唯識,以無塵等故,譬如夢等。於夢中離諸外塵,一向唯識,種種色、聲、香、味、觸、舍、林、地、山等諸塵如實顯現,此中無一塵是實有。由如此譬,一切處應知唯有識。由此等言,應知幻事、鹿渴、翳闇等譬。若覺人所見塵,一切處唯有識,譬如夢塵,如人夢覺,了別夢塵但唯有識,於覺時何故不爾?不無此義。若人已得真如智覺,不無此覺。譬如人正在夢中未覺,此覺不生;若人已覺,方有此覺。如此若人未得真如智覺,亦無此覺;若已得真如智覺,必有此覺。

若人未得真如智覺,於唯識中云何得起比智?由聖教及真理可得比度。聖教者,如《十地經》中佛世尊言:「佛子!三界者,唯有識。」又如《解節經》中說:「是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問佛世尊:『世尊!此色相是定心所緣境,為與心異,與心不異?』佛世尊言:『彌勒!與心不異。何以故?我說唯有識,此色相境界識所顯現。』彌勒菩薩言:『世尊!若定境界色相與定心不異,云何此識取此識為境?』佛世尊言:『彌勒!無有法能取餘法。雖不能取,此識如此變生顯現如塵。譬如依面見面,謂我見影,此影顯現相似異面。定心亦爾,顯現似塵,謂異定心。』」

由此阿含及所成道理,唯識義顯現。云何如此?是時觀行人心正在觀中,若見青黃等遍入色相,即見自心,不見餘境青黃等色。由此道理,一切識中,菩薩於唯識應作如此比知。於青黃等識,非憶持識,以見境在現前故。於聞思兩位憶持意識,此識緣過去境,似過去境起,是故得成唯識義。由此比知,菩薩若未得真如智覺,於唯識義得生比知。

是種種識前已說,譬如幻事夢等,於中眼識等識,唯識義可成。眼色等識有色,唯識義云何可見?此等識由阿含及道理,如前應知。若色是識,云何顯現似色?云何相續堅住,前後相似?由顛倒等煩惱依止故。若不爾,於非義,義顛倒不得成。若無義顛倒,惑障及智障二種煩惱則不得成。若無二障,清淨品亦不得成。是故諸識如此生起,可信是實。」


唯識比量諍過決

玄奘三藏《唯識比量諍過決》云:「三藏法師遊歷西域,寄戒日王,請立唯識,比量云真,故極成色,不離於眼識(宗),自許初三攝眼所不攝故(因),猶如眼識(喩)。

解云:言真故者,有二簡別: 一、指世俗勝義簡非學世間過; 二、依大乘殊勝義簡小乘學者世間過。

所以然者,世間有二: 一、非學世間,除諸學者所餘世間所共許法; 二、學者世間,即諸學者所知麤法。

若深妙法,即非世間依,初非學世俗勝義爲深妙法,依後學者大乘殊勝義,爲深妙法,隨其所應,非共所知,故無違世間之過也。

言極成者,簡不極成色,有二簡別: 一、遮諸小乘後身菩薩不善色,一切佛身有漏色等簡自一分所別,不成過等; 二、遮諸大乘十方佛色及佛無漏色等簡他,一分所別不成過等。

立此等色爲唯識時,即有諸過故,以極成簡彼色等因云自許者,爲遮小乘有法差別,相違過故。若因不言自許者,小乘遂作差別相違,言極成之色,非是不離眼識色,初三所攝,眼所不攝故,猶如眼識。爲遮此過,故言自許與彼比量作不定言。極成之色爲,如眼識初三所攝,眼所不攝故,非不離眼識色,爲如自許他方佛等,色初三所攝,眼所不攝故,是不離眼識色。若因不言,自許即不得以他方佛色而爲不定,不得共因,轉自許喩故。初三攝者,簡不定,違宗過。又云眼所不攝者,亦簡不定,及法自相,決定相違。此等諸過,廣如疏示。猶如眼識者,眼識即不離眼識,故得爲喩。 」

臨摹洛陽唐三彩故有日本正倉院三彩、九谷燒,然奈良正倉院三彩用色係幾乎模仿洛陽唐三彩。而台灣嘉義交趾陶雖源自華南三彩然彼彩亦源於唐三彩,爾後卻於技術轉變成為釉上、琉璃、法花彩與西洋琺瑯彩始無斷絕至今,由原本三彩、五彩蛻變成為多彩且更為細緻別樣出色。

日本佛教多用此以作茶具,台灣往昔多半用於民間信仰宮廟之象徵,如歷史典故人物、神祇、龍鳳等,雖皆可追朔洛陽唐三彩,然或隨彼業力而有不同之轉變。傳自葉王一系之高師枝明先生云甚無氣力再多創作,往昔多用官窯方式製作交趾陶(日本稱:交趾燒),如今年事已高只意欲傳承文化爾。

嘉義一行當日來回奔波十餘小時,也體會前輩之人生談,自稱無學歷之流,為人樸實無華無派頭無自大吹噓,外人絕看不出為前輩級人物,是為人間國寶唯有慧眼得識,當然於彼同業同工同巧者,能識且敬也。

傳承之目的不在建立派頭、山頭,而在於保存文化,令彼無斷絕是為其志,運用於佛教之中,亦通此理。


修無量三摩提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無量三摩提,專精繫念,修無量三摩提,專精繫念已。如是如實顯現。云何如實顯現?謂老死如實顯現,乃至行如實顯現,此諸法無常、有為、有漏。如是如實顯現。」

《攝大乘論釋》卷第八。二智依止章第九:「 論曰:是時正入唯識觀位中,有四種三摩提,是四種通達分善根依止。菩薩云何應見? 釋曰:此問欲顯入觀有三義:一、真境;二、奢摩他;三、毗鉢舍那。為明應入處,故言正入唯識觀位中。唯識處即三無性真如,此真如非散動智境,故說四種三摩提為依止。是境與智不可分別,故說四種通達分善根為能證。 云何應見此法? 論曰:由四種尋思,於下品無塵觀忍, 釋曰:樂觀無塵義,故名為忍。此忍未離三相,謂觀善成就因緣、惑汙、清淨,未隨意修習,故是下品。 論曰:光得三摩提, 釋曰:無塵智,名光。此定以無塵智為所得,此定為無塵智依止,故名光得。定即奢摩他,智即毗鉢舍那。若具五分五智,此定名三摩提。 論曰:是煖行通達分善根依止; 釋曰:福德、智慧二行為煖行體,即是三十七品。此行是能燒惑薪,道火前相,故名煖。此煖行已過地前四位,決定了別真如智,名通達。此方便道能助成通達智,故名分。能資生究竟位,故名善根。此定能為通達分增上緣,故名依止。又三十七品中,立定為所依止,餘三十六為能依止。就三十六中,般若是通達,餘三十五為分。三十六通名善根,又四善根即是四分。 論曰:於最上品無塵觀忍,光增三摩提,是頂行通達分善根依止。 釋曰:已離三相,故是最上品。無塵觀忍,如前釋。無塵智,名光。此智於方便中勝進,故名增。此定為無塵勝進智依止,故名光增。亦以福德、智慧二行為頂行體。頂有三義:一、如人頭頂,能持身命。修道者亦爾,若至此位,善根則不可斷。二、如山頂是退際,有人至山頂而退還。修道者亦爾,或有至此位,住方便中不進,故名退。三、如山頂是進際,或有人至山頂而更昇進。修道者亦爾,或有至此位而進入勝位,故立頂名。 已說菩薩於四種尋思修煖、頂二種方便道,於四種如實智中修道云何? 論曰:於四種如實智,菩薩已入唯識觀,了別無塵故, 釋曰:若菩薩過四種尋思,度煖、頂兩位,則在四種如實智位中,菩薩緣何境?菩薩但緣唯識為境。緣唯識境,復何所得?了別無塵義。除無明及疑惑,故名了別。此三句顯位及境、智。 論曰:正入真義一分, 釋曰:由此智故,菩薩入真義一分,謂無相性,未入無生性及無性性。 論曰:通行三摩提,是隨非安立諦忍依止; 釋曰:體無塵智,名通。此定以無塵智為行,即為無塵智行依止,故名通行。三無性所顯人法二空,名非安立諦。何以故?此諦通一切法,無有差別故,名非安立。無到無變異,故名諦忍。能符從此義,故名隨。亦以福德、智慧二行為忍體。菩薩已決了無外塵義,於無能取、所取義中,心生信樂,故名忍;又能安受上品諦義,故名忍;於上品諦中,心無退失,故名忍。 論曰:此三摩提最後剎那了伏唯識想, 釋曰:此三摩提,即是通行三摩提。取通行上上品最後一剎那定,由先了別無相性,後更思量所緣既無所有,能緣必不得生。由此了別故,能伏滅唯識想;唯識想既滅,從最後剎那更進第二剎那,即入初地。 論曰:轉名無間三摩提, 釋曰:此定與初地相鄰,不為餘心所隔,故名無間。又下地惑不能礙其入初地,不如下地道隔勝方便,不得即入初地,故稱無間。 論曰:應知是世第一法依止。 釋曰:菩薩以地前為世法,登地為出世法。此無間定猶是世法,於世法中無等,故名第一。何以故?世間眾生無有修行能等此法者。又此定雖是世法,能為菩薩出世道增上緣,餘世法則無此義,故名第一。又唯一剎那,故名第一。 論曰:此四種三摩提是菩薩入非安立諦觀前方便。 釋曰:前二定是無間修,後二定是恭敬修,欲顯此四定非真道故,故說是前方便。」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五:「二、解地名。「三摩呬多」,此云等引。舊云三摩提,訛略也。此有七名:一云、三摩呬多,《釋論》解言︰「謂勝定地,離沈掉等,平等能引,或引平等,或是平等所引發故,名等引地。」此卷下言:「非於欲界心一境性。由此定等,無悔、歡喜、安樂所引故。」即以三義解等引,一、等能引,二、引平等,三、平等方便所引發故,能引、所引俱平等也。三摩云等,呬多云引。 二云、三摩地,此云等持。三摩如前,地是持義。舊云三昧,訛也。 三云、三摩鉢底,此云等至。三摩如前,鉢底云至。舊云三摩跋提,訛也。 四云、馱衍那,此云靜慮。舊云禪,義不整也。 五云、質多翳迦阿羯羅多,此云心一境性。質多云心,翳迦云一,阿羯羅云境,多云性。舊云一心,略也。 六云、奢摩他,此云止也。 七云、現法樂住。

六十三中解等持、心一境性、奢摩他及住義。

此諸名中,其等引地,《釋》有三解,如實義者,通有心、無心,唯在定位一切功德。等引三義,其理通故,一切散位皆非此地。三摩地名,目別境中等持一數,通攝一切有心位中心一境性,通定散位,如《釋論》中四句分別,然諸經論就勝但說空、無願等,名三摩地。三摩鉢底,通目一切有心、無心諸定位中所有定體,諸經論中就勝唯說五現見等相應諸定,名為等至。靜慮通有心、無心,有漏、無漏,染與不染,依色四地,非餘地處,然諸經論就勝多說色地有心清淨功德,名為靜慮。心一境性,體即等持,通染淨故,以心一境性釋等持故。奢摩他唯有心位,非無心;唯淨位,非不淨;唯定位,非散心。現法樂住唯四靜慮根本,非近分;淨無漏心,非散及無色。

由此等引通攝一切有心、無心定位功德,總寬通故,偏立地名也。」


四食何因、何集、何生、何觸

「此四食何因、何集、何生、何觸?謂此諸食愛因、愛集、愛生、愛觸。此愛何因、何集、何生、何觸?謂愛受因、受集、受生、受觸。此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觸?謂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觸,此觸何因、何集、何生、何觸?謂觸六入處因、六入處集、六入處生、六入處觸。六入處集是觸集,觸集是受集,受集是愛集,愛集是食集,食集故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如是純大苦聚集。

「如是六入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食滅,食滅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

《成唯識論》卷第四:「又契經說:一切有情皆依食住。若無此識,彼識食體不應有故。謂契經說,食有四種:一者、段食,變壞為相。謂欲界繫香、味、觸三,於變壞時,能為食事。由此色處非段食攝,以變壞時,色無用故。二者、觸食,觸境為相。謂有漏觸纔取境時,攝受喜等,能為食事。此觸雖與諸識相應,屬六識者,食義偏勝,觸麤顯境,攝受喜、樂及順益捨,資養勝故。三、意思食,希望為相。謂有漏思與欲俱轉,希可愛境,能為食事。此思雖與諸識相應,屬意識者,食義偏勝,意識於境,希望勝故。四者、識食,執持為相。謂有漏識由段、觸、思勢力增長,能為食事。此識雖通諸識自體,而第八識食義偏勝,一類相續,執持勝故。由是《集論》說此四食,三蘊、五處、十一界攝。此四能持有情身命,令不壞斷,故名為食。段食唯於欲界有用,觸、意思食雖遍三界,而依識轉,隨識有無。

眼等轉識,有間有轉,非遍、恒時,能持身命。謂無心定、睡眠、悶絕、無想天中,有間斷故。設有心位,隨所依、緣,性、界、地等有轉易故,於持身命,非遍非恒。諸有執無第八識者,依何等食,經作是言「一切有情皆依食住」?非無心位過去、未來識等為食,彼非現、常,如空花等,無體用故。設有體用,非現在攝,如虛空等,非食性故。亦不可說入定心等,與無心位有情為食。住無心時,彼已滅故;過去非食,已極成故。又不可說無想定等不相應行即為彼食,段等四食所不攝故,不相應法非實有故。

有執滅定等猶有第六識,於彼有情能為食事。彼執非理,後當廣破。又彼應說,生上二界無漏心時,以何為食?無漏識等,破壞有故,於彼身命,不可為食。亦不可執無漏識中,有有漏種,能為彼食,無漏識等,猶如涅槃,不能執持有漏種故。復不可說上界有情身命相持,即互為食,四食不攝彼身命故。又無色無身,命無能持故,眾同分等,無實體故。由此定知,異諸轉識,有異熟識,一類恒遍,執持身命,令不壞斷。世尊依此,故作是言:「一切有情皆依食住。」唯依取蘊,建立有情,佛無有漏,非有情攝。說為有情依食住者,當知皆依示現而說。既異熟識是勝食性,彼識即是此第八識。」


回向

每到一個城市,或者國家,我都會尋找當地的墓園、靈園去朝拜,向那些曾經因為戰爭死去的人類回向、或者是世間上於有漏善法之行者給予回向。人們總是忌諱死亡,然而,此色身因異熟果報現行,則必定會有死亡的到來。

慧沼師《最勝疏》:「一切法平等攝受者,得法平等、眾生平等故,能攝受一切有情。《瑜伽》四十六:『由五種相普於有情,其心平等: 一者、菩薩最初發心願大菩提,如是亦為利益一切諸有情故,起平等心; 二、於諸有情住哀愍俱平等之心; 三、於諸有情深心發起一子愛俱平等之心; 四、知一有情所有法性即是一切有情法性,以法性平等俱行之心,於諸有情住平等心; 五、如於一有情行利益行,於一切有情行利益行亦復如是,以利心俱於諸有情住平等心。』」亦即是說於一切法、一切異生有情所,皆為自身攝受境,故能於「發心修行,十住位,所以十住之初名發心住,創發無上菩提心故。」,然證得發心者,乃於勝解行發心入初地已,名之,如說:「發心多種,善法欲位、種姓發心十住位中,勝解行發心入初地已,名證得發心。」。

去過日本青山靈園、谷中靈園、靖國神社、戰歿紀念碑等場所,歐洲也去過當地的公墓,向曾經的哲學家、文化者至上敬意。也前往台灣與中國大陸各種忠烈祠、軍人公墓、各地公墓給予回向,只要有經過時。彼與彼皆因無明而互相殺戮,共業所感而有此現行,又或於人生中躺下去時,雙手一放,也就如此而逝。對於因政治利益上操作之仇恨,此等皆為於名言上遍計所執,愚癡有情常逐於此,順生死流故。許多眾生說他們要實修,可是面對死去的眾生,他們卻又產生了遍計所執了,認為彼等為惡人,既然要實修,則應當明白何謂發菩提心義,口說心不行,著實無意義,修行不要打高空。

對於死去的人來說,他們就是受苦的眾生,一一合十,回向於彼。回向,其實只需要雙手合十,心中默念:「願以我所有修行之一切功德,回向彼等有情,願他們離苦得樂、發菩提心、成滿所願,行菩薩道永不退轉。」並不需要過多的儀軌、儀式,許多的表法之目的亦不離於心法,畢竟為共相所顯現。人類不會反省僅只會於五欲受樂之中認為正常,而於五欲受苦之中,卻認為不正常,認為彼等讓我受苦,彼等即為惡人,然我卻因為受五欲之樂亦讓他人受五欲之苦,於彼等之眼裡,我亦是惡人,故學戒之重要,即在於此,願斷一切惡故,世俗上,又有多少人願意自發斷一切惡?

有人自稱為人生勝利組,言及人生中已經擁有美嬌娘、房車,不知人生還有什麼可以追尋的,此等人實在可憐,人生無有目標。彼等因過去未得此樂而今意欲得此為樂,實不知此等亦是苦,於所愛境受一切苦而不知。《法句經》:「何喜?何笑?命常熾然,深弊幽冥,如不求錠。見身形範,倚以為安,多想致病,豈知非真?老則色衰,病無光澤,皮緩肌縮,死命近促。」人生應當還有更多可以追尋的。「我跟你說,我那些朋友就是這樣,開了公司賺錢,還有好幾個女朋友呢,他們覺得人生這樣就是成功了。」這種樂受的延續之幻覺,導致日後的苦受,以苦為樂之故,於此五欲所緣無法棄捨,既然無法棄捨,於日後失去或者眼見美色衰老、色身退化則又會有另外一種無法接受現實之苦,唉,這就是愚癡眾生。

《瑜伽》又云: 「又有貪心者:謂於可愛所緣境事,貪纏所纏。 離貪心者:謂即遠離如是貪纏。

有瞋心者:謂於可憎所緣境事,瞋纏所纏。 離瞋心者:謂即遠離如是瞋纏。

有癡心者:謂於可愚所緣境事,癡纏所纏。 離癡心者:謂即遠離如是癡纏。 如是六心,當知皆是行時所起三煩惱品,及此三品對治差別。」此中即於所緣境事而續生、離貪、瞋、癡心,亦即於己樂、苦等善、不善心所與所緣境事決定是否續生煩惱之實修。

《最勝疏》又說:「解脫相即離垢真如。菩提道者,四智心品。以人平等故,以人無我,其理平等,由有菩提分法,故名為佛。」菩提道者,四智心品,即知轉有漏識為無漏智依,為菩提道,《攝論》云:「復次,法身由幾自在而得自在?略由五種:一、由佛土、自身、相好、無邊音聲、無見頂相自在,由轉色蘊依故;二、由無罪、無量、廣大、樂住自在,由轉受蘊依故;三、由辨說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由轉想蘊依故;四、由現化、變易、引攝大眾、引攝白法自在,由轉行蘊依故;五、由圓鏡、平等、觀察、成所作智自在,由轉識蘊依故。」依世親、無性菩薩二本釋,皆同由轉五蘊依故,得五自在,既知菩提道不離於此,即知日日時時於所緣境皆為修境,於諸惡法境不再續生,於諸善法境應當隨喜。

墓地的眾生不會說話,一切的仇恨只由活著的人去延續,而這就是無明。


四食資益眾生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何等為四?一、麤摶食,二、細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

時,有比丘名曰頗求那,住佛後扇佛,白佛言:「世尊!誰食此識?」

 


推薦閱讀:
 
《菩薩藏佛教學會 王穆提居士著書、隨筆、對讀》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唯識抄》
 
《唯識要義問答》 
 
《成佛正因》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中論研習》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唯識宗必修論疏》
 
《一切有部根本論典,一身六足論》
 
《唯識、中觀、二乘阿毗達摩論書》
 
 
《唯識、天台山家、天台山外、淨土等論疏》
 
《法相唯識學經論疏》
 
《日本東密、天台密教彙整》
 
《玄奘三藏譯撰全輯》
 
《漢語佛教五大部》
 
 
 
 《菩薩藏佛教學會完整出版法寶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