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034《法華義疏》疏文斷句 胡 吉藏 撰 台灣 王穆提 疏文斷句

部類不同者,略為七例:一者、一會之經用為一部,如《十地》等經;二者、多會共為一部,如《華嚴》之類;三者、經之初分用為一部,如六卷《泥洹經》;四者、具足二分以為一部,如《大般涅槃》;五者、略本以為一部,如《小品經》等;六者、廣本以為一部,如《大品》之流;七者、一品以為一部,如《觀世音》之例。今此《法華》,於七種中是具足本,若依梵文,應是略說有六千偈也。

二、論品次差別者,又開五義:一、生起次第;二、明具義多小;三、論品前後;四、明品有無;五、別釋〈序品〉。

生起次第者。大明次第,凡有二門:一、根緣次第,謂適機而說;二、義理次第,依義次相生。然佛說經雖具有二門,多依根緣次第;弟子造論又具二門,多依義理次第。今二十八品相生次第者,夫至人說法,必有由籍,故初明〈序品〉。由序已竟,正宗宜開,將顯一乘為真實故,前開三乘為方便,故次明〈方便品〉。上根之徒聞前法說即便領悟,中根之者未能忘言會法,可以虛心待譬,故次明〈譬喻品〉,稟前法說,飡後譬喻。又同領解,故有〈信解品〉。印其所解為實,重興譬述成,故有〈藥草喻品〉。領解於前,述成於後,當果可期,堪為授記,故有〈授記品〉。

 

自前已來,中上根人皆已受悟,下根之流猶未領解,故說過去結緣之始,現在化城之喻,故有〈化城喻品〉。下根之人聞上二周之說,及後宿世因緣,便得領解,堪與授記,故有〈五百弟子受記品〉。顯名之眾既解,密行之流又悟,故有〈授學無學人記品〉。

三說已周,三根齊悟,復欲以斯法異世同聞,故歎法美人,令弘大道,故有〈法師品〉。欲證前三說不虛,復欲開法身果德,故有〈見寶塔品〉。〈法師〉、〈寶塔〉雖歎人證法,未若親由達多自致成佛,舉此證驗,勸物弘經,故有〈提婆達多品〉。上來三品美人讚法以勸弘經,菩薩、聲聞受命宣持,故有〈持品〉。

既於惡世欲弘善道,多諸苦難,故辨弘經之方,令安住四行,身心快樂,故有〈安樂行品〉。四行因成,妙果宜顯,仍有涌出菩薩開遠壽之緣,故有〈涌出品〉。開發之緣已彰,壽量正宗宜顯,次明〈壽量品〉。聞說壽量,得十二種益,今廣分別之,故有〈分別功德品〉。

從初以來,竟〈分別功德品〉,明二權二實,多逆耳違心。若能隨喜,其福無量,故有〈隨喜品〉。弟子隨喜,福已無邊,法師宣持,六根清淨,故有〈法師功德品〉。雖唱五種法師,獲六千功德,今引過去親證,顯得不虛,兼明上品功德,故有〈常不輕菩薩品〉。自前諸品歎法美人,其義已顯,十方諸佛見二世眾生信持此經,心生歡喜,現七種神力,故有〈神力品〉。

 

 

epub格式電子書線上請書:

Google Play 圖書

Readmoo 讀墨

樂天kobo

 

 

推薦閱讀: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成佛正因》
 
《唯識抄》
 
 
《唯識要義問答》 
 
 
《唯識春秋》
 

《中論研習》

《中論研習》序文、引言

《中論研習》-觀因緣品第一(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去來品第二(二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六情品第三(八偈)

《中論研習》-觀五陰(五蘊)品第四(九偈)

《中論研習》-觀六種品第五(八偈)

《中論研習》-觀染染者品第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三相品第七(三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作作者品第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本住品第九(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燃可燃品第十(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本際品第十一(八偈)

《中論研習》-觀苦品第十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行品第十三(九偈)

《中論研習》-觀合品第十四(八偈)

《中論研習》-觀有無品第十五(十一偈)

《中論研習》-觀縛解品第十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業品第十七(三十三偈)

《中論研習》-觀法品第十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時品第十九(六偈)

《中論研習》-觀因果品第二十(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成壞品第二十一(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如來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顛倒品第二十三(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四諦品第二十四(四十偈)

《中論研習》-觀涅槃品第二十五(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九偈)

《中論研習》-觀邪見品第二十七(三十一偈)

《中論研習》-參考文獻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佛教禪定學》
 
《菩薩戒論疏五十三部》
 
《玄奘三藏譯撰全集》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菩薩藏佛教學會完整出版法寶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