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前言: 《成唯識論》為佛教唯識宗根本論之一,為大唐 玄奘三藏雜揉印度十大論師所成之傑作,而《成唯識論述記》則為玄奘三藏弟子慈恩 基師述記而成,實屬佛教千年絕學。
〈唯心念佛〉 日本 解脫上人 貞慶法師 撰 日本 佐伯定胤 編 台灣 王穆提 重新標點
302 漢語佛教五大部《大方等大集經》疏文斷句 北涼 天竺三藏 曇無讖等 譯 台灣 王穆提 疏文斷句
301 漢語佛教五大部《大寶積經》疏文斷句 大唐 三藏法師 菩提流志等 奉 詔譯 台灣 王穆提 疏文斷句
前文: 《玄奘三藏譯撰全輯》收錄奘師所翻經論,以下稱《玄奘三藏譯撰全輯》為《全輯》,總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翻譯內容若按《大正藏》分類,則遍及〈阿含部〉、〈般若部〉、〈華嚴部〉、〈寶積部〉、〈涅槃部〉、〈大集部〉、〈經集部〉、〈密教部〉、〈律部〉、〈釋經論部〉、〈毘曇部〉、〈中觀部〉、〈瑜伽部〉、〈論集部〉、〈史傳部〉、〈外教部〉共十六部,以〈經集部〉、〈毘曇部〉、〈瑜伽部〉所翻經論最甚,本《全輯》並一一針對經論文句做整理疏文斷句,高達一千餘萬字,兩萬餘頁,每部經論並加入《大正藏》出處。
《攝大乘論及釋》疏文斷句七種合刊收錄: 001《攝大乘論(佛陀扇多本)》疏文斷句002《攝大乘論(真諦)》疏文斷句003《攝大乘論本》疏文斷句004《攝大乘論釋 世親菩薩釋 真諦譯》疏文斷句005《攝大乘論釋論 世親菩薩造 笈多共行矩等譯》疏文斷句
編輯說明:本論出自:一、《大正藏》第六十八卷,第2268經。二、《大日本佛教全書》第七十八卷 作者略:貞慶(日本),字解脫房:藤原貞憲子,壺坂覺憲資,居興福寺。文治二年(A.D.1186)維摩會講師,後隱棲笠置山,建保元年(A.D.1213)二月三日寂,年五十九。
〈解題〉 在日 本被稱為「神山」的筑波山,其原本有一日本德川幕府所保護之佛寺-中禪寺,因日本廢佛毀釋遭受毀壞殆盡。而此筑波山中禪寺開山始祖即是日本法相宗...
編輯說明: 一、出自:《大正新修大藏經》第65卷,第2258經、《大日本佛教全書》第八十冊(卷)、《日本大藏經》第二十七冊,三論章疏之餘。二、以《大日本佛教全書》版本為主要參酌編輯版本。三、問答以上下方式放置,方便讀者閱讀。四、缺字:以[ ] 標註,如:[經]。五、關於論文引用《大乘廣百論釋論》,有些缺謬字,後已添加上。
編輯說明: 一、本論出自《大正新修大藏經》第71卷,2309經,《大日本佛教全書》第80冊,編輯校勘以 《大日本佛教全書》為主。一、缺字以( )符號標註,如:(答)。或者:(□,缺字。)二、□符號,以《大正新修大藏經》、《大日本佛教全書》皆缺字。故以□說明。三、改字,以[...
## 編輯說明: 一、本論出自《大正藏》第71卷,第2311經,與《日本大藏經》〈法相宗章疏一〉(大正四年七月二十八日發行)二藏。 二、註解以[ ]...
入真言門住心品第一之餘 經云。尊貴者。此是那羅延天。外道計此天湛然常住不動。而有輔相造成萬物。譬如人主無為而治。有司受命行之。以能造之主更無所尊貴者。故云尊貴。又此宗計。尊貴者。遍一切地水火風空處。昔有論師欲伏彼宗計故。往詣天祠。於彼天像身上。坐而飲食。西方以飲食之殘為極不淨。皆共忿怒。論師云如所宗。豈非遍一切處地水火風空界相。答言如是。論師言彼即地水火風。我亦如是。以之相入。何所不可而忿怒耶。彼眾默然。不能加報。亦由不觀我之自性故。生如是妄計也。
《法華經祕釋》 沙門覺鍐撰 今釋此一經當有其兩意。一淺略趣。二深祕門。初顯者此亦有四。法相三論天台華嚴是也。謂八識三性驅義。六度四攝取行。唯識無境爲宗。遣相證性謂極。五乘方便門則破于而諸草木各有差別等之諸文。一車眞實道則會于爲別一類住持所餘等之十義。是則他縁乘之意焉。依二諦四中顯經之幽玄。約一如八不示教之深妙。言亡慮絶理則證言辭相寂滅之文。悉有佛性旨則成無一不成佛之句。眞俗倶絶之談此宗始生。境智不離之稱斯家新起。此亦不生心之解(矣)一如精珠澄心水。三觀明燈破意暗。遮三車於彼權權。取一乘於此實實。久成眞實金言仰空上之滿月。本來寂滅玉章重髻中之明珠。名之一道綱要也。六相窮事理圓融。十玄盡染淨縁起。其數無量言下表主伴重重。難解難入文上彰圓融深玄。號之三自大概也次密者是亦五分。一明教興因縁。二彰攝教差別。三演大意。四解題目五入經文釋義理。
《空海大師全集》編輯說明 一、《空海大師全集》以弘法大師於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所收經論著疏為主。此版未收入日本大藏經編纂會《日本大藏經》〈密經部上一〉(大正六年,1917年)、眞言宗全書刊行會《真言宗全書》(昭和九年,1934年)所收弘法大師著作。
編輯說明: 1.《唯識開蒙問答》為元宣授懷益路義臺寺住持宗法圓明通濟大師 雲峰 集,本論近七萬九千餘字。...
編輯說明: 一、本論為日本平安時期 玄叡律師(げんえい、生年不詳 - 日本承和7年(840年))主要以三論宗立場融合並辯駁當時日本法相宗、天台宗、真言宗、華嚴宗之論疏。 二、《大乘三論大義鈔》編輯經論底本詳目參酌:
〈肇論序〉小招提達法師作者 就此一論,文有二章,前序文,後論本。 今言〈肇論序〉者,後秦姚興時,長安釋僧肇法師作〈宗本〉、〈不遷〉等論,從人立名,故云《肇論》,敘述肇法師所作論意,故名為序。 《爾雅》云:東西墻謂之序。 郭象註云:所以序,別內外也。 今達法師敘述論意,以為論之由漸,如東西墻為舍宅之序,故名為序。
提要: 達麼西來,本自不立文字;《楞伽》東付,以印傳佛心宗。 雖叢林此話大行,而衲子猶患幽眇。
提要: 朕聞真空無象,非象教無以譯其真;實際無言,非言緒無以筌其實。 是以龍宮法鏡,圓照匝於三千;鷲嶺玄門,方廣周於百億。
提要: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南海濱楞伽山頂,種種寶華以為莊嚴,與大比丘僧及大菩薩眾俱,從彼種種異佛剎來。
提要: 此經題稱般若者何?乃梵語也,此云智慧。 稱波羅蜜多者何?亦梵語也,此云到彼岸。
提要: 夫以玄綱絕待,真俗所以俱融;素範超情,空有以茲雙泯。 但以性空未嘗不有,即有以辨於空;幻有未始不空,即空以明於有。
提要: 稽夫享四溟之廣,非聚流而弗充;躋十地之尊,非聚善而弗具。 然則深不可測者,在乎積納而久;聖不可知者,在乎積修而勤。
提要: 景德四年六月十五日,四明沙門比丘知禮謹用為法之心,問義于浙陽講主昭上人左右:五月二十六日,本州國寧寺傳到上人《答十義書》一軸云云。 答釋未善讀文,縱事改張,終當乖理,始末全書於妄語,披尋備見於諂心。
提要: 陳隋兩國師天台智者,悟法華經旋陀羅尼,嗣法性宗,以無礙辯才剖判三世佛乘,開闢一家教觀,人到于今承之。 外有諸懺制法、兩朝勑文、建寺碑刻等,門弟子章安禪師集之成書,號《國清百錄》,特蒙仁宗皇帝賜入大藏,同佛典誥流行,至是殆無餘蘊矣。
提要: 先師以陳太建七年,歲次乙未,初隱天台,所止之峰,舊名佛隴,詢訪土人云:遊其山者,多見佛像,故相傳因而成稱。 至太建十年,歲在戊戌,降陳宣帝勑名修禪寺,吏部尚書毛喜題篆牓送安寺門。
提要: 雙 游此篇因講次,說講下隨聽記之。 雙游,本出《大經‧鳥喻品》中,疏解難會,諸文遍用,以示圓即。
提要: 《十義書》之所由作者,有宋景德之前,《光明玄》廣、略二本並行於世,錢唐慈光恩師製記,曰《發揮》,專解略本,謂廣本有十法觀心,乃後人擅添爾。...
提要: 《天台四教儀》 高麗沙門。 天台山,乃智者幽棲行道之地,以處命人也。 雖吾祖生緣、得道、垂化、示寂不在此山,蓋為符定光懸記,兼展平生志願,故事載《別傳》。
提要: 天台四教儀 釋此四教,文分為二:初、題目二:初、所錄題目。 天等四字,別也;儀字,通也。
提要: 夫性者,理也。 性之為理,本非善惡。 古今之立論,以善惡言者,無乃寄修以談性,借事以名理,猶緣響以求聲,緣影以求形。
提要: 《四明十義書》云:荊谿立於無情有性,正為顯圓妄染即佛性,旁遮偏指清淨真如。 據此,則四明已斷盡《金錍》述作之意。
提要: 金剛錍者,荊谿大師宗圓頓教所著論也。 發揮佛旨,擬議圓宗,融萬法於一心,息異論於千古,抑又開後昆之智眼,喻金錍以立名。
提要: 止觀,用也,本乎明靜;明靜,德也,本乎一性。 性體本覺謂之明,覺體本寂謂之靜,明靜不二謂之體。
提要: 毗陵師所作《止觀義例》者,結張教網之宏綱,闔闢觀門之要樞。 若夫殷王網,解三罝一面,括三止觀別,安一止觀總,捕清涼方命鳥矣。
提要: 第一、所傳部別例 第二、所依正教例 第三、依正消釋例 第四、大章總別例 第五、心境釋疑例 第六、解行相資例 第七、喻疑顯正例有題云破迷者請改
提要: 前佛後佛,自行化他,究其旨歸,咸宗一妙。 佛之知見,但機緣差品,應物現形,為實施權,故分乎八:頓、漸、秘密、不定,化之儀式,譬如藥方;藏、通、別、圓,所化之法,譬如藥味。
提要: 然論有序、正、流通。 從初問:佛經無量下去,至四月一歲,有三紙半,論文並是序分;從問觀自生心,云何四不生下去,至寂然無言說,有三十六行偈,是正說;從今約觀一念下去,有十行三字,是流通分。...
提要: 凡是一切新發心菩薩欲學六波羅蜜,欲修一切禪定,欲行三十七品,若欲說法教化眾生,學大慈悲,起六神通,欲得疾入菩薩位,得佛智慧,先當具足念佛三昧、般舟三昧,及學妙法蓮華三昧。 是諸菩薩最初應先學隨自意三昧,此三昧若成就,得首楞嚴定。
提要: 如萬行中說,從初發心至成佛道,一身、一心、一智慧,欲為教化眾生故,萬行名字差別異。...
提要: 諸有三德圓,群生正調御,所證演真教,深妙諸法門。 隨學聖賢僧,淨信歸依者,我今讚斯典,弘法益自他。
提要: 吾先師昔居寶雲,嘗講斯典,其徒繁會,競錄所聞,而竊形卷軸。 況筆寄他手,反羈乎曠遠之旨,至於援證經論,辭多舛謬,予每一臨文,不能無慨。
提要: 敘曰:斯經雖部屬方等,非醍醐比,而受持者眾,乃與《法華》侔盛。 但梵夾東來,備歷諸朝翻譯,而經五師,及中間合,六本不同。 今世所傳,即北涼曇無讖師所譯,最為舊物。
提要: 問曰:昔者寶雲法師,嘗有撰集贊釋玄辯,近歲孤山闍梨又以章記表明微旨,今復纂述其故,何哉? 答曰:寶雲講次,學徒隨錄,義或闕如,未及補治,不幸歸寂。
提要: 是經有其二門:一者、略述大意;二者、廣開分別。 述大意者,原夫涅槃之為道也,無道而無非道,無住而無非住,是知其道至近至遠。
提要: 夫涅槃無方,佛性無體,而菩薩見之謂之假,二乘見之謂之空,凡夫日用而不知,故如來之道鮮矣。 古者能仁大覺愍群機之未悟也,於是仰觀妙理,俯立嘉號,圓常之經於是乎作也。
提要: 夫正道幽寂,無始無終,妙理虛玄,非新非故。 無始而言其始者,謂之無明生死;無終而語其終者,即是種智涅槃。
提要: 知禮俯伏惟念早年慕學,投跡寶雲,遇授法師講說此品,神根既鈍,遂數諮疑。 先師念我學勤,不辭提耳,故所說義,粗記在心。
提要: 《妙法蓮華經》者,諸佛究竟之極談也。 原夫釋迦牟尼如來實成佛道以來,已經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為度眾生,無有休息,數數示生,數數示滅。
提要: 原夫世尊唯以此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謂開示一切眾生各各本有佛之知見,令其悟入,即得現前實證唯此一事,更無餘事。 悟此知見,即登佛地,故名一乘。
提要: 釋經題諸家不同,從德各異,不能具出。 高祖智者釋經題目,闊明五義,今於斯經例分別五門:第一、釋經名;第二、辨經體;第三、明經宗;第四、辨經用;第五、判教焉。
提要: 開元八年暮秋朔日,余濫竽覺使聖佛道場矣。 時群德萃焉,謂余曰:此修多羅,辭約理秘,藏固沖賾。
提要: 問:釋一經文前幾門? 答:開為六門:一、敘經緣起之意;二、明宗旨;三、明經品得名;四、明品廢立;五、彰品次第;六、釋經本文。
提要: 言文句者,文謂文字,一部始終,故云文即是字,為二所依。 句謂句讀,義通長短,故云名詮自性,句詮差別。
提要: 昔於台嶺,隨諸問者,籤下所錄,不暇尋究,文勢生起,亦未委細分節句逗。 晚還毘壇,輒添膚飾,裨以管見。
提要: 大乘 基撰 贊曰:今為有情,結習所蔽,敬受邪教,誹毀大乘;于空有經如言計著,隨印所解,互生厭希;設希出要,親依善友,由各迷方,邪亂授學;懼廣文海,初不趣求,雖樂略經而不能了,於真俗諦競說有無,心境法中遞生取捨。 令正法義真謬具分,信學有情皆獲利樂,依先所授,略贊中道。
提要: 原夫性質杳冥,超蹄象而含總;覺體玄眇,絕視聽而融貫。 方智雲於縠月,察神理而猶迷;假慧仞於藂筠,揆靈機而不測。
提要: 詳夫實際凝空,啟玄樞於不二;權方孕道,演妙寶於無三。 或顯敞鴻猷,高謝金輪之業;或密開沖最,俯贊玉璞之緒。
提要: 敬禮天人大覺尊,福德智慧皆圓滿,無上文義真妙法,正智受學賢聖僧。 稽首無勝大慈氏,普為利益諸有情,廣採眾經真要義,略說五分瑜伽者。
提要: 詳夫理絕眾詮,豈三乘之可攝?智圓萬德,非十地以能觀。 布慈雲而廕四生,洒法雨而濕九有,由是降神兜率,誕跡迦維,厭欲樂於王宮,獲真常於覺樹。
摘要: 蓋聞至覺權真,乘物機而誕跡;靈樞擅妙,應群品以揚筌。 振融山而秀大千,騰委海而津八萬。 靉慈雲而廣庇,驟法雨以遐清,滋兩木之分華,潤三草之殊茂。
提要: 如是我聞: 如者,指義;是者,定詞。 阿難自稱如是之法我從佛聞,明不自說也,故言如是我聞。
《解深密經疏》者,為大唐 圓測法師(西元六一三—六九六年)所撰,為引多家之言而註釋《解深密經》之大疏,測師本為新羅國王孫,十五歲入大唐而從法常、僧辯法師學習唯識學。 並學習《毗曇》、《成實》、《俱舍》、《婆沙》等論及西域諸語言於長安(西安)元法寺,爾後,玄奘三藏回到大唐,受學於奘師門下。並著有《成唯識論》、《金剛般若經》、《觀所緣論》、《般若心經》、《無量義經》等疏,「西明圓測」之名為隨玄奘三藏移住西明寺而稱。
《淨土聖賢錄》發凡 淨業學人彭際清記 一、凡錄往生者,祗載支那著述,至經論所明淨教緣起,多從闕略。譬之治河不由積石,導江不自岷山,既昧其原,其流將壅。茲首標教主,著所宗也;次觀音、勢至,明有輔也;普賢、文殊,左右遮那,而同讚西方,同揚淨業,故知十方諸大菩薩莫不以淨土為歸矣。至如西天諸祖及諸論師,即不盡著往生之驗,而既登果地,豈局東西?凡諸議論有關斯教者,亦並著之,廣資勸誘云爾。
十六、七歲開始學佛,以《大智度論》作為入門,其中亦閱讀《阿含》等經論。於今二十餘年過去,重新編輯《大智度論》亦算是回報佛恩。...
簡介: 《瑜伽師地論記》,一百卷。 《瑜伽師地論記》內文以 窺基造《瑜伽師地論略纂》,列舉所為、所因、宗要、藏攝、解題、釋文等六門。...
簡介: (書名)與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同本異譯。但有初之三犍度,北涼浮陀跋摩,道泰等共譯,六十卷。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作者:迦旃延子 (人名)與迦旃延同。是迦旃延姓之子息,故附以子字耳。...
簡介: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書名)有二部:一為二卷,無著菩薩造,隋達磨崛多譯。一為三卷,天親菩薩造,元魏菩提流支譯。皆為解釋本經之彌勒菩薩偈頌者。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簡介: (書名)有二部:一為二卷,無著菩薩造,隋達磨崛多譯。一為三卷,天親菩薩造,元魏菩提流支譯。皆為解釋本經之彌勒菩薩偈頌者。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簡介: 三法度論(三卷) 尊者山賢造 東晉罽賓國沙門瞿僧伽提婆共慧遠譯 德品第一。惡品第二。依品第三,謂陰、界、入。 ---【閱藏知津(蕅益大師著)】
簡介: (書名)尊者眾賢著。顯揚自宗者。唐玄奘譯,四十卷。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顯宗論 (書名)阿毘達磨藏顯宗論之略稱。四十卷,薩婆多部眾賢造,唐玄奘譯。顯揚諸法實有之宗義。天親傳稱為光三摩耶論。梵Samaya pradīpikā。...
簡介: (書名)尊者眾賢著。駁世親之俱舍論者。一名俱舍雹論。唐玄奘譯,八十卷。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八十卷 亦名說一切有部順正理論) 尊者眾賢造 唐大慈恩寺沙門釋玄奘譯
簡介: 作者:安慧 梵名sthiramati,音譯悉恥羅末底,為唯識十大論師之一,佛滅後一千一百年出世,住世年代為公元四七Ο至五五Ο年間。他是南印度伐臘毗國(又稱羅羅國)人。《成唯識論述記》卷一,稱他「印度境羅羅國人也,妙解因明,善窮內論。扇徽猷於小運,飛蘭蕙於大乘,神彩至高,固難提議。」他是世親之後,大乘唯識宗的大學者。他精通唯識、因明之學,善於議論,他的唯識學,上承德慧,下傳真諦,真諦為中土攝論宗的始創人。安慧與護法同時,但在唯識學上的見解與護法相異。在心識作用方面,只承認自證分實有,而以見分、相分為情有理無,故稱為一分家。而難陀立二分,陳那立三分,護法立四分,即所謂「安、難、陳、護,一二三四」者是。(十大論師)
簡介: (書名)頌數六百,世親菩薩造,唐玄奘譯,一卷。俱舍,譯曰藏。包藏之義。包藏根本阿毘達磨論要義,故謂之俱舍論。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簡介: (書名)婆藪盤豆造,陳真諦譯,二十二卷。婆藪盤豆者世親之梵名。此論與阿毘達磨俱舍論同本異譯,是曰舊論,又云舊俱舍。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阿毗達磨俱舍釋論(二十二卷 有慧愷序) 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譯 與《阿毗達磨俱舍論》同
簡介: (書名)解釋上之本頌者。世親先造本頌,後造釋論。釋論之中固牒舉本頌也。唐玄奘譯,三十卷。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簡介: (書名)二卷,唐玄奘譯。尊者法救作。釋世友尊者之五事論。五事者色,心,心所,不相應,無為之五法也。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簡介: (書名)一卷,塞建陀羅阿羅漢造,唐玄奘譯。略說薩婆多宗之法數。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作者:塞建陀羅 (術語)(塞建陀)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簡介: 甘露味論 (書名)阿毘曇甘露味論之略名。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阿毗曇甘露味論(二卷) 尊者瞿沙造 曹魏代譯失三藏名 布施持戒品第一。界道品第二。住食生品第三。業品第四。陰持入品第五(持即界也)。行品第六。因緣種品第七。淨根品第八。結使禪智品第九。三十七無漏人品第十。智品第十一。禪定品第十二。雜定品第十三。三十七品第十四。四諦品第十五。雜品第十六。...
簡介: (書名)略名雜心論。尊者法救,以阿毘曇心論過於簡略更增加而成此書。宋僧伽跋摩等譯,十一卷。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作者:法救 (人名)梵名達磨多羅Dharmatāta,有四人。...
簡介: 阿毘曇心論經 (書名)此經為解釋阿毘曇心論者。大德優婆扇多造,高齊那連提耶舍譯,六卷。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