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正因》無漏種不從有漏種生義

《成佛正因》-真如、佛性、第八識、無漏種諸義辨正

又有人說:「問:今此種性以何為體?

 

答:附在所依,而有如是相,六處所攝,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又說:「如是種子,並不只是於六處有差別的不同相,即於如是種類、分位、六處殊勝,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有如是相及以言說,稱為種性、種子、界、性。」〈菩薩地〉論文與《善戒經‧善行品》等文皆為相似,不能做不同的解釋,而說性種性由修成性。論說:「非種性人,無種性故,雖復發心,勤修精進,必不究竟阿耨菩提。是故當知,雖不發心,不修行方便,猶得名為種性持。」《佛性論》第四說:「五、無初相應善性為法者,釋云:無初者,以性得般若、大悲、禪定,法身并本有,故言無初。」倘若是無漏種從有漏種生,即般若、大悲、禪定等因是有始法,何得無初從有漏而生?為什麼叫做性得?《寶性論》第四說:「佛性有二:一者、如地藏;二、如樹果等。」根據《寶性論》文意的意思是說,地藏譬如為真如,樹果譬喻為般若等。故次說:「依初譬喻故,知有初法身;依第二譬喻,知有二佛身。」二種佛性俱說無始世界,並沒有說無漏本有,不唯新生。

  

線上電子書平台恭請法寶:
 
 
 
 
 
推薦閱讀:
 
《成佛正因》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唯識抄》
 
 
《唯識要義問答》 
 
 
《唯識春秋》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中論研習》

《中論研習》序文、引言

《中論研習》-觀因緣品第一(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去來品第二(二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六情品第三(八偈)

《中論研習》-觀五陰(五蘊)品第四(九偈)

《中論研習》-觀六種品第五(八偈)

《中論研習》-觀染染者品第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三相品第七(三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作作者品第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本住品第九(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燃可燃品第十(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本際品第十一(八偈)

《中論研習》-觀苦品第十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行品第十三(九偈)

《中論研習》-觀合品第十四(八偈)

《中論研習》-觀有無品第十五(十一偈)

《中論研習》-觀縛解品第十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業品第十七(三十三偈)

《中論研習》-觀法品第十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時品第十九(六偈)

《中論研習》-觀因果品第二十(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成壞品第二十一(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如來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顛倒品第二十三(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四諦品第二十四(四十偈)

《中論研習》-觀涅槃品第二十五(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九偈)

《中論研習》-觀邪見品第二十七(三十一偈)

《中論研習》-參考文獻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玄奘三藏譯撰全集》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菩薩藏佛教學會完整出版法寶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