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佛法料簡隨筆》 台灣 王穆提 著

270《佛法料簡隨筆》 台灣 王穆提 著

禪觀即是斷我
《解脫道論》結構與《清淨道論》不太相同,當為覺音參考《解脫道論》而另外創作,並非「翻譯」《解脫道論》。而大論與《解脫道論》的關係,比較親近些。只要反覆閱讀多次,即能明白。學者的論文僅供參酌即可,自己還是要下功夫。除論外,經也是頗重要的,特別是禪觀之經。初學者都會想要克制、壓抑禪坐時產生的種種妄想,實際上,刻意造作的壓抑這些妄想,反而無功而返。

 

要真正確認一個人是否獲得禪定的受用,光看其平常的作為即能明白。或者欲界未到地定、初禪、二禪等,於諸不善心所都有種種的伏,如果沒有這樣的伏,僅能說尚未證得。許多修禪定者,往往僅依靠坐禪中的種種覺受、作用、心識變化,然許多卻是一種幻覺中的幻覺。可再閱讀《修行道地經》等禪觀,也須閱讀什公所翻禪經。一位有禪定者,說話、語調必會與平常人不同。而修觀行者感覺無常的極大怖畏,這就是俱生我害怕這個自我感消失,斷我見就是在說這件事。觀察心念的生滅與淨念不斷深入禪定有所不同。另,只要有正確的持戒與禪定正受,後修神通皆易發起,有些是生得、有些是後報得,不必過於追求神通境界,否則,更容易增長這個我的幻覺。關於禪觀,應當這麼說,會執著我、恐懼我的消失,都很正常,這就是禪觀所需要觀察的,究竟這個我,不論呈現的是意識、心所、色法,為什麼會感到讓其消失而有所恐懼,再進一步觀察,為什麼說末那識恆執取第八識見分為我?雖然是比量,然亦可少分了知。所以有人說要跳脫自己的分別意識去觀察自己,這個本身就有問題了。沒有兩個意識同時存在。四念住是通三乘的禪觀。一切禪觀皆離不開身、受、心、法。

大乘未到初地是無法用第七、第八識念佛,下品轉無漏為登地菩薩所為。所以,地前皆需要依賴意識去斷種種我見等,轉凡成聖的關鍵在於前六識,對於凡夫而言。畢竟五蘊有為法並不是從名相上去了解,而是透過不斷的觀察、思維,再配合修止觀去現觀,所以論師說唯境、或唯心,皆為從不同角度去觀察法的變化,倘若執取心、境為實,則我們觀察諸法則無用,一切唯實故,以實不變故。佛法與世學不同之處,在於斷障證解本來就是要實踐於二六時中。

 

線上請書:

讀墨

 

 

 

 
推薦閱讀: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成佛正因》
 
《唯識抄》
 
 
《唯識要義問答》 
 
 
《唯識春秋》
 

《中論研習》

《中論研習》序文、引言

《中論研習》-觀因緣品第一(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去來品第二(二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六情品第三(八偈)

《中論研習》-觀五陰(五蘊)品第四(九偈)

《中論研習》-觀六種品第五(八偈)

《中論研習》-觀染染者品第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三相品第七(三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作作者品第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本住品第九(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燃可燃品第十(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本際品第十一(八偈)

《中論研習》-觀苦品第十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行品第十三(九偈)

《中論研習》-觀合品第十四(八偈)

《中論研習》-觀有無品第十五(十一偈)

《中論研習》-觀縛解品第十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業品第十七(三十三偈)

《中論研習》-觀法品第十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時品第十九(六偈)

《中論研習》-觀因果品第二十(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成壞品第二十一(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如來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顛倒品第二十三(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四諦品第二十四(四十偈)

《中論研習》-觀涅槃品第二十五(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九偈)

《中論研習》-觀邪見品第二十七(三十一偈)

《中論研習》-參考文獻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玄奘三藏譯撰全集》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菩薩藏佛教學會完整出版法寶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