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無量三摩提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無量三摩提,專精繫念,修無量三摩提,專精繫念已。如是如實顯現。云何如實顯現?謂老死如實顯現,乃至行如實顯現,此諸法無常、有為、有漏。如是如實顯現。」
《攝大乘論釋》卷第八。二智依止章第九:「 論曰:是時正入唯識觀位中,有四種三摩提,是四種通達分善根依止。菩薩云何應見? 釋曰:此問欲顯入觀有三義:一、真境;二、奢摩他;三、毗鉢舍那。為明應入處,故言正入唯識觀位中。唯識處即三無性真如,此真如非散動智境,故說四種三摩提為依止。是境與智不可分別,故說四種通達分善根為能證。 云何應見此法? 論曰:由四種尋思,於下品無塵觀忍, 釋曰:樂觀無塵義,故名為忍。此忍未離三相,謂觀善成就因緣、惑汙、清淨,未隨意修習,故是下品。 論曰:光得三摩提, 釋曰:無塵智,名光。此定以無塵智為所得,此定為無塵智依止,故名光得。定即奢摩他,智即毗鉢舍那。若具五分五智,此定名三摩提。 論曰:是煖行通達分善根依止; 釋曰:福德、智慧二行為煖行體,即是三十七品。此行是能燒惑薪,道火前相,故名煖。此煖行已過地前四位,決定了別真如智,名通達。此方便道能助成通達智,故名分。能資生究竟位,故名善根。此定能為通達分增上緣,故名依止。又三十七品中,立定為所依止,餘三十六為能依止。就三十六中,般若是通達,餘三十五為分。三十六通名善根,又四善根即是四分。 論曰:於最上品無塵觀忍,光增三摩提,是頂行通達分善根依止。 釋曰:已離三相,故是最上品。無塵觀忍,如前釋。無塵智,名光。此智於方便中勝進,故名增。此定為無塵勝進智依止,故名光增。亦以福德、智慧二行為頂行體。頂有三義:一、如人頭頂,能持身命。修道者亦爾,若至此位,善根則不可斷。二、如山頂是退際,有人至山頂而退還。修道者亦爾,或有至此位,住方便中不進,故名退。三、如山頂是進際,或有人至山頂而更昇進。修道者亦爾,或有至此位而進入勝位,故立頂名。 已說菩薩於四種尋思修煖、頂二種方便道,於四種如實智中修道云何? 論曰:於四種如實智,菩薩已入唯識觀,了別無塵故, 釋曰:若菩薩過四種尋思,度煖、頂兩位,則在四種如實智位中,菩薩緣何境?菩薩但緣唯識為境。緣唯識境,復何所得?了別無塵義。除無明及疑惑,故名了別。此三句顯位及境、智。 論曰:正入真義一分, 釋曰:由此智故,菩薩入真義一分,謂無相性,未入無生性及無性性。 論曰:通行三摩提,是隨非安立諦忍依止; 釋曰:體無塵智,名通。此定以無塵智為行,即為無塵智行依止,故名通行。三無性所顯人法二空,名非安立諦。何以故?此諦通一切法,無有差別故,名非安立。無到無變異,故名諦忍。能符從此義,故名隨。亦以福德、智慧二行為忍體。菩薩已決了無外塵義,於無能取、所取義中,心生信樂,故名忍;又能安受上品諦義,故名忍;於上品諦中,心無退失,故名忍。 論曰:此三摩提最後剎那了伏唯識想, 釋曰:此三摩提,即是通行三摩提。取通行上上品最後一剎那定,由先了別無相性,後更思量所緣既無所有,能緣必不得生。由此了別故,能伏滅唯識想;唯識想既滅,從最後剎那更進第二剎那,即入初地。 論曰:轉名無間三摩提, 釋曰:此定與初地相鄰,不為餘心所隔,故名無間。又下地惑不能礙其入初地,不如下地道隔勝方便,不得即入初地,故稱無間。 論曰:應知是世第一法依止。 釋曰:菩薩以地前為世法,登地為出世法。此無間定猶是世法,於世法中無等,故名第一。何以故?世間眾生無有修行能等此法者。又此定雖是世法,能為菩薩出世道增上緣,餘世法則無此義,故名第一。又唯一剎那,故名第一。 論曰:此四種三摩提是菩薩入非安立諦觀前方便。 釋曰:前二定是無間修,後二定是恭敬修,欲顯此四定非真道故,故說是前方便。」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五:「二、解地名。「三摩呬多」,此云等引。舊云三摩提,訛略也。此有七名:一云、三摩呬多,《釋論》解言︰「謂勝定地,離沈掉等,平等能引,或引平等,或是平等所引發故,名等引地。」此卷下言:「非於欲界心一境性。由此定等,無悔、歡喜、安樂所引故。」即以三義解等引,一、等能引,二、引平等,三、平等方便所引發故,能引、所引俱平等也。三摩云等,呬多云引。 二云、三摩地,此云等持。三摩如前,地是持義。舊云三昧,訛也。 三云、三摩鉢底,此云等至。三摩如前,鉢底云至。舊云三摩跋提,訛也。 四云、馱衍那,此云靜慮。舊云禪,義不整也。 五云、質多翳迦阿羯羅多,此云心一境性。質多云心,翳迦云一,阿羯羅云境,多云性。舊云一心,略也。 六云、奢摩他,此云止也。 七云、現法樂住。
六十三中解等持、心一境性、奢摩他及住義。
此諸名中,其等引地,《釋》有三解,如實義者,通有心、無心,唯在定位一切功德。等引三義,其理通故,一切散位皆非此地。三摩地名,目別境中等持一數,通攝一切有心位中心一境性,通定散位,如《釋論》中四句分別,然諸經論就勝但說空、無願等,名三摩地。三摩鉢底,通目一切有心、無心諸定位中所有定體,諸經論中就勝唯說五現見等相應諸定,名為等至。靜慮通有心、無心,有漏、無漏,染與不染,依色四地,非餘地處,然諸經論就勝多說色地有心清淨功德,名為靜慮。心一境性,體即等持,通染淨故,以心一境性釋等持故。奢摩他唯有心位,非無心;唯淨位,非不淨;唯定位,非散心。現法樂住唯四靜慮根本,非近分;淨無漏心,非散及無色。
由此等引通攝一切有心、無心定位功德,總寬通故,偏立地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