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諦譯本中,闡示八識體一,種、現一體,及阿陀那七識異名說等,為隋唐兩種譯本所無,其餘相異之處亦多。其故何在呢,因世親之後,十大論師繼起,對唯識宗義,當時就有不同的見解,於是就其釋論,增添刪削,故新舊二譯原本即不盡相同。攝論宗所依的是安慧一系的古唯識義;而玄奘一系所依的,是護法一系的新唯識義,這就是二者不同的原因。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線上請書,您還可以到:
推薦閱讀:
《菩薩藏佛教學會 王穆提居士著書、隨筆、對讀》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唯識抄》
《唯識要義問答》
《唯識春秋》
《成佛正因》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中論研習》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唯識宗必修論疏》
《一切有部根本論典,一身六足論》
《唯識、中觀、二乘阿毗達摩論書》
《漢語中觀根本論》
《唯識、天台山家、天台山外、淨土等論疏》
《法相唯識學經論疏》
《日本東密、天台密教彙整》
《玄奘三藏譯撰全輯》
《漢語佛教五大部》
《菩薩戒論疏五十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