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
菩提流支
又作菩提留支,譯曰道希,北天竺人,北魏宣武帝時來到洛陽,翻譯經典。永平元年,與勒那摩提合譯《十地經論》十二卷。後來記載,對二人合譯一節頗多異說。《歷代三寶記》卷九稱:「已上二論(指十地經論與寶積經論),菩提留支(與勒那摩提)並譯,且二德爭名,不相詢訪,其間隱沒,互有不同,致綴文言,亦有異處,後人始合。」而《續高僧傳》卷一、菩提流支傳則稱:「當翻經日,於洛陽內殿,各傳師習,不相詢訪。帝弘法之盛,略敘曲煩。敕三處各翻,訖乃參校。其間隱沒,互有不同,致有文旨,時兼異綴,後人合之,共成通部。」這把二人合譯說成三人(與勒那摩提及佛陀扇多)合譯。實際的情形,見崔光的《十地經論》序,序文云:「以永平元年(公元五零八年)歲次玄枵(戊子)四月上日,命三藏法師菩提留支、魏云道希,中天竺勒那摩提、魏譯寶意,及傳譯沙門北天竺伏陀扇多(按:即佛陀扇多),並義學緇素一十餘人,在太極紫庭譯出斯論十有餘卷,斯二三歲並以通俗之量,高步道門,群藏淵部,網不研攬,善會地情,妙盡論旨,皆手持梵文,口自敷唱,片辭祇說,辯旨蔑遺,於時皇上,親紆玄藻,區翰輪首,臣僧徒毘贊下風,四年首夏,翻譯周訖。」由此可知,此論譯於魏永平年間(五○九至五一一),由菩提留支和勒那摩提,在洛陽合譯,而由佛陀扇多協助傳譯。事後菩提留支和勒那摩提都宣講《十地經論》,由於講解上的意見不同,而形成為以後的「相州南派」與「相州北派」。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線上請書,您還可以到:
推薦閱讀:
《菩薩藏佛教學會 王穆提居士著書、隨筆、對讀》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唯識抄》
《唯識要義問答》
《唯識春秋》
《成佛正因》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中論研習》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唯識宗必修論疏》
《一切有部根本論典,一身六足論》
《唯識、中觀、二乘阿毗達摩論書》
《漢語中觀根本論》
《唯識、天台山家、天台山外、淨土等論疏》
《法相唯識學經論疏》
《日本東密、天台密教彙整》
《玄奘三藏譯撰全輯》
《漢語佛教五大部》
《菩薩戒論疏五十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