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要義問答》(四) - 問:凡心不能自知種姓,那知我非定姓無姓?

文章索引

 

問:凡心不能自知種姓,那知我非定姓無姓?若無佛性者,修佛道無用。若爾,習學五姓,教人常有此疑,豈非大難?不如只學皆成佛宗,成決定想,是亦佛說,大聖所傳,尤足依學。

答:今所論者是宗權實,今所問者是愚人想,豈依愚者疑決法門權實?愍於其迷隱其實者,即是方便引誘門也。

顯於其實,盡其理者,即是真實顯了教也。宜哉!五姓妙理,為華藏之祕說。但於自身之種姓者,若論真實之覺知者,但是諸佛之境界也。

若謂隨分之信解者,可任教相之施設也。所謂本論瑜伽等中,廣說本姓住種姓相,披之靜思,我身心行有其相不?

又同廣說無種姓相臨之計己,亦如前說阿陀那教。我於凡愚不開演者,本經所說唯識論中釋凡愚云:凡即無姓,愚即趣寂。今學此教,依此深求大菩提人,豈是趣寂無姓類耶?

雖信其心非深固者,是具縛習為此有懈怠者,他宗學者亦爾。誰人最初始學之位,起於廣大堅固信乎?

凡宗權實,凡智難計,皆是法界等流教也,何定淺近?何定深遠?其高祖者皆大聖權化,其所依者皆如來金言,何況於補處慈尊乎?何況於舍那極說乎?

大聖慈尊,弘權門教者,會通失路之戲言也。華藏世界,演不了教者,自言顯非之妄談也。

夫大聖教必待機應,正法千年之内,學慧熾盛之時,補處故降人間,為破有空兩見,對無著等深位大士,演說中道甚深極理,有何所以是權教乎?若強以之為權教者,補處慈尊豈遂不說實義止乎?

若云根機未純熟者,其機何時可得熟乎?

若云皆成佛道,學人是其純熟之根機者,慈尊可於爾時降下,對彼而說真實教法,何不然乎?

加之法華說四車者,我宗不許。解深密經說五姓者,他宗許之。何極成之教,何不成之宗。彼此校量,可知優劣。如是對望,重重委曲。設雖他家無執有信清淨正見人,定及思量歟。依之清辨菩薩,猶以期決智於逸多之曉,況已下輩哉。是故種姓有無之疑,甚無用也。不如只止無益勞疑信,學了義空竟教矣。

然今尋其源,因緣所生法,體事必衆多。體事衆多法,必是因緣生。體性一味法,定非因緣生。非因緣生法,體性定一味。是則各各差別之相。其差別之相,依親因緣者,法爾非一味。

若一味法體性常住,無有前後轉變義故,非是諸法親因緣也。是以如法種種差別,無始法爾。人中所有種種差別,亦應如是,無始法爾。彼此倶同有為事相,皆因緣生之相用故。而其差別親因緣者,即是有為本新種子。

若非有為之種子者,親因緣義不可得。故真理既是無相常住一味法性,豈望有相轉變衆多事相之法,親辨自果自體,辨生親因緣耶?

 

 

推薦閱讀: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唯識抄》
 
 
《唯識要義問答》 
 
 
《唯識春秋》
 
《成佛正因》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中論研習》

《中論研習》序文、引言

《中論研習》-觀因緣品第一(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去來品第二(二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六情品第三(八偈)

《中論研習》-觀五陰(五蘊)品第四(九偈)

《中論研習》-觀六種品第五(八偈)

《中論研習》-觀染染者品第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三相品第七(三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作作者品第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本住品第九(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燃可燃品第十(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本際品第十一(八偈)

《中論研習》-觀苦品第十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行品第十三(九偈)

《中論研習》-觀合品第十四(八偈)

《中論研習》-觀有無品第十五(十一偈)

《中論研習》-觀縛解品第十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業品第十七(三十三偈)

《中論研習》-觀法品第十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時品第十九(六偈)

《中論研習》-觀因果品第二十(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成壞品第二十一(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如來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顛倒品第二十三(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四諦品第二十四(四十偈)

《中論研習》-觀涅槃品第二十五(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九偈)

《中論研習》-觀邪見品第二十七(三十一偈)

《中論研習》-參考文獻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玄奘三藏譯撰全集》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菩薩藏佛教學會完整出版法寶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