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要義問答》(四) - 問:唯識宗不談大悲心,不如入論?

文章索引

答:入論等應當也是參考大論,畢竟時代不同一晚一早必定參閱,何以故?菩薩深入經藏則為菩薩所應當學,大論談大悲、空性勝解、出離心甚多,不論中觀、唯識經論更是如此,經論閱讀的更多,則能發現諸多共相之處,也能了解諸經多分說菩提心、大悲心、空性勝解等。

如大丈夫論說「大悲因緣故,能入生死周旋往返,觀諸有盡滅,知眾生是苦,為救為依,心持大悲,...。」《大丈夫論》卷二〈大丈夫品〉:「菩薩悲心唯有一事之所逼迫,常為他事苦來逼迫,更無餘事,是名成就悲聚。棄於涅槃如棄其苦,受於有身如取解脫,與世間利樂者名此為悲。知涅槃功德生死過患然不捨有為,如是一切盡是大悲功德。一切處離欲,以涅槃為體而不取涅槃,名勇健者。大悲因緣故,能入生死周旋往返,觀諸有盡滅,知眾生是苦,為救為依,心持大悲,厭惡己身求十力身,大悲之處得處悲處功德。如轉輪聖王雖有千子,然愛相好具者;佛亦如是,於一切眾生愛有悲心者。唯能作福無智無悲名為丈夫,有福有智名善丈夫,若修福修悲修智名大丈夫。應看悲者,有悲者應共語說,敬禮悲者具一切功德。」

護法菩薩說「 藉外相續為增上緣,於自識中現有情相,緣此為境,起大悲心,於有情處而作弘益。 」,如《成唯識寶生論》 卷第一云 :「豈非大悲常存於念,菩提薩埵極果方成,唯識之言,便為違害?然而大悲要託他身為緣性故,既除外境,但緣自識,此則便成怜自身故。利他為意,大行方豎;唯顧己身,寔乖弘度。雖陳雅責,因斯無過。藉外相續為增上緣,於自識中現有情相,緣此為境,起大悲心,於有情處而作弘益。此無相違,決定如是,應起信心。」

又大論於修止觀波羅密多與大悲心結合,如《瑜伽師地論》 卷第三十五云 :「云何菩薩靜慮波羅蜜多種姓相?謂諸菩薩性於法義能審思惟,無多散亂。若見若聞阿練若處、山巖林藪、邊際臥具人不狎習離惡眾生,隨順宴嘿,便生是念:『是處安樂,出離遠離。』常於出離及遠離所,深生愛慕。性薄煩惱,諸蓋輕微,麤重羸弱,至遠離處思量自義,心不極為諸惡尋思之所纏擾。於其怨品,尚能速疾安住慈心,況於親品及中庸品。若見若聞有苦眾生為種種苦之所逼惱,起大悲心,於彼眾生隨能隨力,方便拔濟,令離眾苦。於諸眾生,性自樂施,利益安樂,親屬衰亡、喪失財寶、煞縛禁閉及驅擯等諸苦難中,悉能安忍。其性聰敏,於法能受,能持能思,成就念力,於久所作所說事中,能自記憶,亦令他憶。如是等類,當知名為菩薩靜慮波羅蜜多種姓相。」

又如《瑜伽師地論》 卷第三十五,於菩薩本性住種姓時,亦言大悲心 :「菩薩本性住種姓時,一切麤重性自微薄;既發心已,所有麤重轉復輕微,謂身麤重及心麤重。若餘眾生為欲息滅疾疫災橫,所用無驗咒句、明句,菩薩用之尚令有驗,何況驗者。成就增上柔和忍辱,能忍他惱,不惱於他,見他相惱,深生悲惱。忿、嫉、諂等諸隨煩惱皆能摧伏,令勢微薄,或暫現行,速能除遣。隨所居止國土城邑,於中所有恐怖、鬥諍、飢饉過失,非人所作疾疫災橫,未起不起,設起尋滅。又此最初發心菩薩,或於一時生極惡趣那落迦中,多分於此那落迦趣速得解脫。受小苦受,生大厭離,於彼受苦諸眾生等,起大悲心。如是一切皆因攝受無惱害福。最初發心堅固菩薩,由能攝受無惱害福,便得領受如是等類眾多勝利。」

這也能夠說要成滿波羅密多,若無大悲心,則無能如此。又依止增上心學而生諸大願,若無大悲則無大願,這也是與二乘差異之處。

所謂的實修即是於所緣而生大悲,所以說本師之本生為大悲菩薩,不是沒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