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抄》(二)

越南 大乘燈師

義淨三藏《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於此創與大乘燈師相見,留住一載。學梵語,習《聲論》。遂與燈師同行,取正西路。商人數百,詣中天矣。去莫訶菩提有十日在,過大山澤,路險難通。要藉多人,必無孤進。於時淨染時患,身體疲羸。求趁商徒,旋困不能及。雖可勵己求進,五裡終須百息。其時有那爛陀寺二十許僧,並燈上人,並皆前去,唯余單己,孤步險隘。日晚晡時,山賊便至。援弓大喚,來見相陵。先撮上衣,次抽下服。空有絛帶,亦並奪將。當是時也,實謂長辭人代,無諧禮謁之心;體散鋒端,不遂本求之望。」

 

大乘燈禪師者,愛州(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市)人也,梵名莫訶夜那缽地已波(唐云:大乘燈。)。

幼隨父母泛舶往杜和羅缽底國,方始出家。後隨唐使郯緒,相逐入京,於大慈恩寺三藏法師玄奘處進受具戒。居京數載,頗覽經書,而思禮聖蹤,情契西極。體蘊忠恕,性合廉隅。戒巘存懷,禪枝葉慮。以為溺有者假緣,緣非則墜有,離生者托助,助是則乖生。乃畢志王城,敦心竹苑,冀摧八難,終求四輪。

遂持佛像,攜經論。既越南溟,到師子國觀禮佛牙,備盡靈異。過南印度,復屆東天,往耽摩立底國。既入江口,遭賊破舶,唯身得存。淹停斯國十有二歲,頗閒梵語,誦《緣生》等經,兼循修福業。

因遇商侶,與淨相隨詣中印度。先到那爛陀,次向金剛座,旋過薛舍離,後到俱屍國,與無行禪師同遊此地。

燈師每嘆曰:「本意弘法,重之東夏。寧志不我遂,奄爾衰年。今日雖不契懷,來生願畢斯志。」然常為睹史多天業,冀會慈氏。日畫龍華一兩枝,用標心至。

燈公因道行之次,過道希師所住舊房。當於時也,其人已亡,漢本尚存,梵夾猶列。睹之潛然,流涕而嘆:「昔在長安,同遊法席。今於他國,但遇空筵。」傷曰:

嗟矣死王,其力彌強。傳燈之士,奄爾雲亡。神州望斷,聖境魂揚。眷余悵而流涕,慨布素而情傷。

禪師在俱屍城般涅槃寺而歸寂滅,於時年餘耳順矣。

 


答:中觀宗 龍樹菩薩並不承許極微是常,並認為此見同於僧佉外道見解。此中可觀 龍樹菩薩所造《 大智度論》三處,分別為卷十二、卷七十、卷八十九。

如,一、《 大智度論》:卷第十二: 「復次,有有三種:一者、相待有;二者、假名有;三者、法有。

相待者,如長短、彼此等,實無長短,亦無彼此,以相待故有名。

長因短有,短亦因長;彼亦因此,此亦因彼;若在物東則以為西,在西則以為東;一物未異,而有東西之別,此皆有名而無實也。如是等,名為相待有,是中無實法,不如色、香、味、觸等。

假名有者,如酪有色、香、味、觸,四事因緣合故,假名為酪。

雖有,不同因緣法有;雖無,亦不如兔角、龜毛無,但以因緣合故,假名有酪。疊亦如是。 復次,有極微色香味觸故,有毛分,毛分因緣故有毛,毛因緣故有毳,毳因緣故有縷,縷因緣故有疊,疊因緣故有衣。若無極微色香味觸因緣,亦無毛分,毛分無故亦無毛,毛無故亦無毳,毳無故亦無縷,縷無故亦無疊,疊無故亦無衣。 問曰:亦不必一切物皆從因緣和合故有,如微塵至細故無分,無分故無和合。疊麤故可破,微塵中無分,云何可破?

答曰:至微無實,強為之名。何以故?麤細相待,因麤故有細,是細復應有細。復次,若有極微色,則有十方分;若有十方分,是不名為極微;若無十方分,則不名為色。

復次,若有極微,則應有虛空分齊;若有分者,則不名極微。 復次,若有極微,是中有色香味觸作分,色香味觸作分,是不名極微。以是推求,微塵則不可得。如經言:色若麤若細,若內若外,摠而觀之,無常無我。不言有微塵,是名分破空。」

如,二、《大智度論》卷第七十: 「何等是出沒屈申相?此中佛說,所謂神及世間常。

神者,凡夫人憶想分別,隨我心取相故,計有神。

外道說神有二種:一者、常;二者、無常。

若計神常者,常修福德,後受果報故,或由行道故,神得解脫。

若謂神無常者,為今世名利故,有所作。

常無常者,有人謂神有二種:一者、細微常住;二者、現有所作。

現有所作者,身死時無常,細神是常。

有人言:神非常非無常,常無常中俱有過。若神無常,即無罪福;若常,亦無罪福。何以故?若常,則苦樂不異。譬如虛空,雨不能濕,風日不能乾。若無常,則苦樂變異。譬如風雨,在牛皮中則爛壞。以我心故,說必有神,但非常非無常。

佛言:四種邪見皆緣五眾,但於五眾謬計為神。

神及世間者,世間有三種:一者、五眾世間;二者、眾生世間;三者、國土世間。

此中說二種世間:五眾世間、國土世間。眾生世間即是神。於世間相中,亦有四種邪見。

 

 


答曰:但破於世間起常無常相,不破世間。譬如無目人得蛇,以為瓔珞,有目人 語是蛇,非是瓔珞。佛破世間常顛倒,不破世間。何以故?現見無常故。亦不得言無常,罪福不失故,因過去事有所作故。常、無常,二俱有過故;非常、非無常,著世間過故。 世間有邊者,有人求世間根本,不得其始;不得其始,則無中、無後;若無初、中、後,則無世間,是故世間應有始,始即是邊。

得禪者,宿命智力,乃見八万劫事,過是已往,不復能知;但見身始中陰識,而自思惟:此識不應無因無緣,必應有因緣。

宿命智所不能知,但憶想分別,有法名世性,非五情所知,極微細故。

於世性中初生覺,覺即是中陰識。從覺生我,從我生五種微塵,所謂色聲香味觸。

從聲微塵生空大,從聲觸生風大,從色聲觸生火大,從色聲觸味生水大,從色聲觸味香生地大。

從空生耳根,從風生身根,從火生眼根,從水生舌根,從地生鼻根,如是等漸漸從細至麤。

世性者,從世性已來至麤,從麤轉細,還至世性。

譬如泥丸中具有瓶瓫等性,以泥為瓶,破瓶為瓫,如是轉變,都無所失。

世性亦如是,轉變為麤。世性是常法,無所從來,如《僧佉經》廣說世性。

復次,有人說:世間初邊名微塵,微塵常法,不可破,不可燒,不可爛,不可壞,以微細故,但待罪福因緣和合故有身。若天、若地獄等,以無父母故,罪福因緣盡則散壞。

...。

有人說:眾生世間有邊,如說神在體中,如芥子、如米,或言一寸,大人則神大,小人則神小。說神是色法,有分故,言神有邊。

無邊者,有人說:神遍滿虛空,無處不有,得身處能覺苦樂,是名神無邊。

...。

神即是身者,有人言:身即是神。所以者何?分析此身,求神不可得故。

復次,受好醜苦樂皆是身,是故言身即是神。

身異神異者,有人言:神微細,五情所不得,亦非凡夫人所見;攝心清淨,得禪定人,乃能得見,是故言身異神異。

復次,若身即是神,身滅神亦滅,是邪見;說身異神異,身滅神常在,是邊見,死後有如去者。」

如,三、《大智度論》卷第八十九: 「復次,一切法但從名字和合,更有餘名,如頭、足、腹、脊和合故,假名為身,如髮、眼、耳、鼻、口、皮、骨和合故,假名為頭,諸毛和合故,名為髮,分分和合故,假名為毛,諸微塵和合故,名為毛分,亦和合諸分故,名為微塵。

 


 

答曰:若微塵是色,則應有分。何以故?一切色皆在虛空中,皆有十方。若微塵是色,則有十分,若有十分,云何是極微?若如汝說微塵無分者,則非色。何以故?出色相故。又復色名五情可得,若微塵非五情所得者,云何得知是色?是故微塵但有虛名,眼見麤色尚可破令空,何況不可見,不可觸。

 

 



答曰:天眼見雖細,是色相故,應當有分,若無分,則非色;非色,則天眼不見。以是故,天眼亦虛誑妄見,是故聖人以慧眼觀世間,則得道。微塵如先說,但有名無實。微塵無故,一切法名字和合故,便有假名,無有實定,而眾生妄生貪著,貪欲、瞋恚因緣故,起惡業,無量阿僧祇劫在三惡道受苦。若諸法實定,尚不應作貪欲、瞋恚罪因緣,何況虛誑無實。若能捨虛誑名相,不著空法者,則受涅槃常樂。

另外,依照三論宗 吉藏大師《中觀論疏》認為成實論師所執極微等義,與數論師略同,如該論疏說: 「成實者謂無明元品之惑託空而生,皆無因之類也。微塵生者,外道計至妙之色圓而且常,聚則成身,散則歸本,天人六道莫不由之生。

數論師云:以細色成麤色,而鄰虛最小。與此執略同。

羅什師云:佛不說有極微。若說極微,即墮邊見。但說一切色若麤若細,皆是無常、苦、空、無我,令人得道。以諸論義師自說有極微色耳。」

再者,天台宗 智者大師《維摩經玄疏》引《大智論》破成實論師執,如說「色若麤若細,總而觀之,無常無我,不說有極微之色也」、「既不得色有,豈滯色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也?」:「一、明折見假入空者,即折非見假入空,折假之觀,如《大智論》破㲲至鄰虛塵,折此生滅細塵色假以入空也。觀內身心亦如是,但《成論》三大法師各以情見破此細塵,細塵若盡,不免斷見,塵若不盡,還是常見。不出二見,豈得入空?

今詳《大智論》意,不如諸師所推,論主引佛語云:色若麤若細,總而觀之,無常無我,不說有極微之色也。今謂若知麤細等色無常、無我,即是因成、相續、相待,虛假不實。既不得色有,豈滯色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也?是則身邊二見皆是四緣三假所成,不實皆空。」

世性者,依:

一、《顯識論》:「 所以言『是事有故,是事有』者,為破外道生有義。外義云:一切眾生從自在天我有故,生死是有,言內義同。今破由前因生故得生。汝自在天無有,非生生死,有是生故,不得是有,故是有也。故佛立義,是事有即有生,汝自在天是有,非是生生,不同內義,乃至從世性、微塵等生亦爾。又外道立無因有果,果自然生,故破外道,此物有是因有故,果事是也。所以明二義者,為明因緣具故得生。若此物有故,此物有是緣;若此物生故,此物生,是明因義。有分者,生處即是生因生緣。此有分識體是果報法決,是自性無記也。」

二、《瑜伽師地論》:「於因無知云何?謂起不如理分別,或計無因,或計自在、世性、士夫、中間等不平等因,所有無知。」

 

 


【答曰】:觀內身名為內心,觀外身名為外心。

復次,緣內法為內心,緣外法為外心。

復次,五識常緣外法,不能分別故,名為外心;意識能緣內法,亦分別好醜故,名為內心。

復次,意識初生,未能分別決定,是為外心;意識轉深,能分別取相,是名內心。

如是等分別內、外心。

行者心意轉異,知身為不淨相,知受為苦相,知心不住為無常相,結使未斷故,或生吾我,如是思惟:「若心無常,誰知是心?心為屬誰?誰為心主?而受苦樂一切諸物,誰之所有?」即分別知無有別主,但於五眾取相故,計有人相而生我心,以我心故,生我所。

我所心生故,有利益我者,生貪欲;違逆我者,而生瞋恚;此結使不從智生,從狂惑生故,是名為癡。

三毒為一切煩惱之根本。

亦由吾我故,作福德,為我後當得;亦修助道法,我當得解脫。

初取相故,名為想眾;因吾我起結使及諸善行,是名行眾。

是二眾則是法念處。

於想、行眾法中,求我不可得。

何以故?是諸法皆從因緣生,悉是作法而不牢固,無實我法行。

如芭蕉,葉葉求之,中無有堅相;如遠見野馬,無水有水想,但誑惑於眼。

如是等觀內法、外法、內外法。

 

 


【答曰】:除受,餘心數法,能緣內法心數法是內法;緣外法心數法及無為、心不相應行是為外法。

復次,意識所緣法是名為法。

如佛所說,依緣生意識。

是中除受,餘心數法是為內法,餘心不相應行及無為法是為外法。

 

 


【答曰】:有人言:我心顛倒故,計我為常,是常空,則入眾生空。

有人言:以心為常,如梵天王說:是四大,四大造色悉皆無常,心意識是常。

是常空,則入法空。

或有人言:五眾即是常,如色眾雖有變化,而亦不滅,餘眾如心說。

五眾空,即是法空。

是故,常空,亦入法空中。

復次,有為法、無為法空者,行者觀有為法、無為法實相,無有作者,因緣和合故有,皆是虛妄,從憶想分別生,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中間。

凡夫顛倒見故有,智者於有為法不得其相,知但假名,以此假名導引凡夫,知其虛誑無實,無生無作,心無所著。

復次,諸賢聖人不緣有為法而得道果,以觀有為法空故,於有為法心不繫著故。

復次,離有為,則無無為。

所以者何?有為法實相即是無為,無為相者,則非有為,但為眾生顛倒故,分別說。

有為相者,生、滅、住、異;無為相者,不生、不滅、不住、不異,是為入佛法之初門。

若無為法有相者,則是有為。

有為法生相者,則是集諦;滅相者,則是盡諦。

若不集,則不作,若不作,則不滅,是名無為法如實相。

若得是諸法實相,則不復墮生、滅、住、異相中。

是時,不見有為法與無為法合,不見無為法與有為法合,於有為法、無為法不取相,是為無為法。

所以者何?若分別有為法、無為法,則於有為、無為而有礙。

若斷諸憶想分別,滅諸緣,以無緣實智,不墮生數中,則得安隱常樂涅槃。

不沒心者,先已種種因緣說,菩薩聞是不沒、不畏相。

不生二識處者,二識處,所謂眼色中不生眼識,乃至意法中不生意識。

菩薩住是不二門中,觀六識,所知皆是虛誑無實,作大誓願:「令一切眾生住不二法中,離是六識。」

不惜一切物者,不惜一切物中,雖有種種因緣,此因緣最大,所謂菩薩知一切法畢竟空,不憶念,滅一切取相,是故,於受者不求恩惠,施中無高心,如是具清淨檀波羅蜜。

 

 


於此一二事思維世俗法,如今觀看神州異生有情普遍對上媚和、對下鄙視如牲畜,本應當講究禮儀、持守規矩者,如今見人偷、搶、拐、騙、打等事,則紛紛叫好,莫不歡欣又或編造故事,而不生慚、愧二心所,縱有受學律儀則多半僅只口誦而不思維其義、行其說,如此之流類,焉有轉化業果之餘地?

佛教出版社所印之論疏亦屬三寶,所謂法寶者,今之偷、搶、盜等事而於法寶所如斯,不生懺悔又多所自覺為正常,以偷為不偷、以盜為不盜,顛倒是非,如何受學律儀?縱未受學律儀者,一般知書達禮之俗人,尚且了知非我之物則勿取、偷、盜等,更何況受學律儀者?毫無羞恥、慚愧心所,焉能真行菩薩道哉?

《雜阿含經》云:「世人為卑下業,種種求財活命,而得巨富,世人皆知。如世人之所知,我亦如是說。所以者何?莫令我異於世人。」

據聞 弘一律師只要弟子犯錯,律師則一律自己絕食,等到弟子由然懺悔而方進食。

 

 


《雜阿含》業已說明於無我者、作無我業乃無明,既為無我,焉能造業受果?是故,大乘有學派認為有一無我真如能隨緣造業者,亦同此破。如同此中異比丘所執,如同執勝義諦能續造業受果,亦是邪見。

阿含於唯識上說義未了了,乃在於說意義尚未說的非常詳細,而非是另外一種的解釋:不了義,兩者有極大之區別。

「爾時,會中復有異比丘,鈍根無知,在無明㲉起惡邪見,而作是念:「若無我者,作無我業,於未來世,誰當受報?」

爾時,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於此眾中,若有愚癡人,無智明,而作是念:『若色無我,受、想、行、識無我,作無我業,誰當受報?』如是所疑,先以解釋彼。

云何比丘!色為常耶?為非常耶?」

「無常。世尊!」

「若無常者,是苦耶?」

「是苦。世尊!」

「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於中寧見是我、異我、相在不?」

「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是故,比丘!若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

如是見者,是為正見;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便修厭,厭已離欲,離欲已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謂立量云:汝所言細意識者,決非意識,極成意識不如是故,如眼等識。

經部雖立有「細意識」,即是第六別位起故。

關於《攝論》及三部《攝釋》解釋: 《攝大乘論》卷一:「若但意識變成柯羅邏等依止,此意識於母胎中有別意識起,無如此義。於母胎中二種意識一時俱起,無此義故。已變異意識不可成立為意識依止,不清淨故、長時緣境故、所緣境不可知故。若此意識已變異,是時意識成柯羅邏,為此識是一切法種子、為依止此識生餘識、為一切法種子、若汝執已變異識名一切種子識,即是阿黎耶識,汝自以別名成立謂為意識。

《攝大乘論本》卷上:「云何為生雜染不成?結相續時不相應故。若有於此非等引地沒已生時,依中有位意起染汙意識,結生相續,此染汙意識於中有中滅,於母胎中,識、羯羅藍更相和合。若即意識與彼和合,既和合已,依止此識,於母胎中有意識轉。若爾,即應有二意識於母胎中同時而轉。又即與彼和合之識是意識性,不應道理。依染汙故,時無斷故,意識所緣不可得故。設和合識即是意識,為此和合意識即是一切種子識,為依止此識所生餘意識是一切種子識?若此和合識是一切種子識,即是阿賴耶識,汝以異名立為意識。若能依止識是一切種子識,是則所依因識非一切種子識,能依果識是一切種子識,不應道理。是故成就此和合識非是意識,但是異熟識,是一切種子識。」

《攝大乘論釋》卷第三:「釋曰:非等引地,即是欲界。沒者,死也。染汙意識,即是煩惱俱行意識。結生相續者,謂攝受自體。此染汙意識緣生有為境,於中有中滅。言和合者,識與赤白同一安危。若和合識即是意識,依此復生所餘意識,是則一時二意識轉,謂所依止和合意識及能依止所餘意識。

又和合識是意識性,不應道理。何以故?依染汙故,時無斷故。謂此意識,貪等煩惱所染汙,意為所依止,緣生有境故,是染汙即此為依,名依染汙。於此位中,所依異熟不容染汙,是無記故;此和合識常無間斷,任業轉故。意識所緣不可得故者,意識所緣,明了可得,所謂諸法;此和合識無有如是明了所緣,是故此識是意識性,不應道理。」

《攝大乘論釋》卷第三:「釋曰:非等引地,所謂欲界。沒,即是死。依中有位意者,謂依死生二有中間,中有轉心。起染汙者,與愛恚俱有顛倒故。言意識者,餘識爾時久已沒故。連持生故,名為相續。攝受生故,名為結生。此染汙意識者,緣生有故。於中有中滅者,此若不滅,無生有故。於母胎中,識、羯羅藍更相和合者,謂此滅時,於母胎中,有異熟識與其赤白同一安危,令相和雜,成羯羅藍。如世尊說:「阿難陀!識若不入母胎者,不應和合羯羅藍,成羯羅藍之體性。」

若即意識者,謂此若非阿賴耶識。既和合已者,謂受生已。依止此識者,依異熟識。有意識轉者,有別轉識,謂與信等貪等相應,樂苦受俱分別意識後後位轉。若爾,即應有二意識於母胎中同時而轉者,謂異熟體有情本事不待今時加行而轉無記意識,及可了知所緣行相樂苦受等相應意識,是二意識應一身中一時而轉。然不應許,經相違故。」

《攝大乘論釋》卷第三:「論曰:於母胎中二種意識一時俱起,無此義故。

釋曰:此言證前無意識義,以二意識同性必不俱生,無並作意故。此意識託柯羅邏,與赤白和合同依止,此識有別意識生,一時俱起,此柯羅邏識不成意識。何以故?恒以染汙識為依止。此所依止識,欲等所染,緣生有境起;能依止識既是果報,但無記性所緣境又不可知,不可立為意識。若立此為意識,則無並起義;若有並起,應同了別,應同滅無。若同了別,無滅心定,以一了別心滅,一了別心在故;若同滅無,則無功用自然涅槃,以心不更起故。」

 

 


有晚輩分享與我神州近年來研究佛教唯識與實存主義之論文,本人回或許研究佛學加諸胡賽爾等人比較有看頭。

言下之意乃在於諸多神州學者或其晚輩僅只觀看一二論文,有些則涉及抄襲、引用而不說明原作者、出處來源,亦不知研究實存主義先後順序,以華語研究者,臺灣哲學家洪耀勳(1903年-1986年)為京都學派創始人 西田幾多郎門下生 務台理作弟子,主要除京都學派研究外,尚重視德國、日本實存主義(存在主義),諸如胡賽爾、海德格等人,倘若連西田幾多郎先生都不認識,還能談什麼?

另外像是中文圈第一位取得佛學博士者,為東京大學博士畢業的台灣台南人 葉阿月女士,於1972年,其指導教授為研究印度佛學著名的學者 中村元先生。做學問、學佛、修行,務必打好基礎,基礎不打好,寫很多本書也無用處。

我們學佛不是為了要搞派頭、搞神祕,或者搞頭銜,特別是給已經往生的古德加上一些奇特的頭銜,以彰顯自己現在的派系好像是很正宗,往生的古德沒說過的,自己也不要亂加上。台灣俗語有言:「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如是而已。

 

 


答:彌勒菩薩《瑜伽》言:「計常論者, 謂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 我及世間皆實常住,非作所作,非化所化,不可損害,積聚而住,如伊師迦。

謂計前際,說一切常者,說一分常者,及計後際,說有相者,說無相者,說非想非非想者,復有計諸極微是常住者,作如是計。」

龍樹菩薩《大智度論》言:「若微塵是色,則應有分。

何以故?一切色皆在虛空中,皆有十方。

若微塵是色,則有十分,若有十分,云何是極微?若如汝說微塵無分者,則非色。

何以故?出色相故。

又復色名五情可得,若微塵非五情所得者,云何得知是色?是故,微塵但有虛名,眼見麤色尚可破令空,何況不可見,不可觸。」

天台智者大師引龍樹菩薩《釋論》破外道鄰虛而云:「如《釋論》解檀波羅蜜,破外道鄰虛云:『此塵為有為無?若有極微色,則有十方分;若無極微色,則無十方分。』若析極微色不盡,則成常見有見;若析極微盡,則成斷見無見。此外道析色也。析心亦如是。若計有心、無心,皆墮斷常。此皆外道析色心也。」

三論吉藏大師引羅什三藏而云:「『微塵生』者,外道計至妙之色圓而且常,聚則成身,散則歸本,天人六道莫不由之生。

數論師云:『以細色成麤色,而鄰虛最小。』與此執略同。

羅什師云:『佛不說有極微。若說極微,即墮邊見。但說一切色若麤若細,皆是無常、苦、空、無我,令人得道。』以諸論義師自說有極微色耳。」此中即知執取極微類同數論師見。是故空有二宗言極微者,皆為虛名,最後生菩薩 彌勒說執取極微為實者乃常見論者,非佛所言,如何於此不生信受?什公十三歲於須利耶蘇摩受學中觀義,如中、百、十二門論等,直承龍樹菩薩,什公所言尚且不信受,又如何能信受龍樹《智度論》義?

此中又如學唯識者,言阿賴耶識無漏即等同真如法性,若然,則彌勒、無著、世親說阿賴耶識乃有為法、識故、有取受性故,則等於妄說,如是思維,如何不知彼等自說唯識者,與彌勒、無著、世親所言本就違背?癡增上故,執有一我可得故,如《阿含》說,愚癡人於無我執有無我業,既為無我,又如何有無我業?彼等執有一無我之我故。

「時,憍慢婆羅門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疑惑,不由他度,於正法中得無所畏。」

 

 


你訓練一群猴子如何持有武器,也能訓練有素去進行殺戮。所以,有什麼好覺得充滿雄性魅力?如果你覺得是,那你應該跟猴子交往才對。

人類縱使不戰爭,日常生活也進行偷搶欺騙之術,還覺得自己很了不起,這就是人猿,只有人猿沒有經歷文明的洗禮,才喜愛這樣的取他為我所有而不經同意。

許多人說他持戒、受戒,但為了某些理由或者立場,馬上又可以拋於腦後而忘卻,此即人身猿心,穿著華麗服飾,他依然是人猿,只不過學會了模仿人類的語言。

 

 


漢語以及藏語佛教乃為兩個不同系統所構成,根據《龍藏》《大元至元法寶勘同目錄》所記錄,藏語佛教所收經論與漢語佛教相比對,缺了至少八百餘種經論,包含經藏、中觀、唯識、阿毘達摩論與律部。

然觀今之學人,藏語佛教引用其古德破唯識,常常違背了相符極成過,因兩者根本為不同系統,現代解釋者又根據了這些去廣破漢語唯識宗,實際上就是沒有深入比對漢、藏語系佛教之收藏三藏差異有多少所導致,既然沒有收錄相關經論,彼等所得出之結論,當然不可能與其相同,往往兩者皆在雞同鴨講。如言空中,實無水月,眼壞者見,此水中月;彼已然許,無境識生,無境識生,自語相違。

若藏語大藏經與漢語大藏經《弘法藏》1,644部,7,182卷相比,則: 一、漢藏共有的經論是約640種 。 二、漢語有而藏語無的經論是約880餘種(包括重譯)。 三、通過漢文轉譯成藏文的,現存20種。

若再與《大正新修大藏經》13,520卷,則藏語大藏經所缺經論又更多了。

(一)、除中觀、唯識、阿毗達摩所缺之外,密教重要經疏儀軌所缺: 陀羅尼集經 十二卷 勝幢臂印陀羅尼經 妙臂印幢陀羅尼經 大法炬陀羅尼經二十卷 大威德陀羅尼經二十卷 一字佛頂輪王經五卷 虛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最勝心陀羅尼求聞持法一卷 佛說秘密三昧大教王經四卷 最上大乘金剛大教寶王經二卷 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師利千臂千缽大教王經十卷 金剛頂瑜伽現證大教王經二卷:工查布以為應當與《釋續金剛頂》進行對讀。 妙吉祥平等觀門大教王經五卷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十卷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法四卷 金剛頂經瑜伽修習毗盧遮那三摩地法一卷 金剛頂經瑜伽般若理趣一卷 金剛頂瑜伽十八會指歸一卷 金剛頂瑜伽三十七尊禮懺文一巻 佛說持明藏瑜伽大教尊那菩薩大明成就儀軌經四卷 蘇悉地羯羅供養法三卷 金剛頂勝初瑜伽經中略出大樂金剛薩埵念誦儀一卷 大樂金剛薩埵修行成就儀軌一卷

另,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工查布認為「雖甘珠爾中收入,但是偽。」

(二)、菩薩對法藏117部629卷61帙 缺: 大智度論一百卷90品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五卷 寶髻菩薩四法經論二卷天親菩薩造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論頌二卷無著菩薩造。 金剛般若破取著不壞假名論二卷功德施菩薩 勝思維梵天所問經論四卷 涅槃論一卷 天親菩薩造 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一卷 遺教經論一卷 無量壽經論一卷天親菩薩造 三具足經論一卷天親菩薩造

(三)、大乘集義論96部474卷46帙: 顯揚聖教論 二十卷11品。無著菩薩造。 瑜伽師地論釋一卷最勝子菩薩造。 顯揚聖教論頌一卷11品。無著菩薩造。 王法正理論一卷彌勒菩薩造。 十八空論一卷。 十住毗婆沙論 十四卷35品。龍樹菩薩造 菩提資糧論六卷龍樹菩薩造 大莊嚴經論十五卷馬鳴菩薩造 順中論二卷無著菩薩造 佛性論 四卷16品。天親菩薩造 決定藏論二卷1品。 顯識論一卷2品。 轉識論一卷。 成唯識寶生論五巻 成唯識論十卷護法等菩薩造玄奘譯 大丈夫論 二卷29品。提婆羅造 大乘掌珍論 二卷 清辨菩薩造 發菩提心論 二卷12品 三無性論二卷 方便心論一卷4品 如實論一卷3品 十二因緣論 一卷 壹輸盧伽論一卷龍樹菩薩造 取因假設論一卷陳那菩薩造 觀總相論頌一卷陳那菩薩造 止觀門論頌一卷世親造 六門教授習定論一卷 無著本世親造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一卷堅惠菩薩造 法界無差別論一卷 破外道小乘四宗論一卷提婆菩薩造 破外道小乘涅槃論一卷 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一卷(日本東密根本論) 菩提心離相論一卷龍樹菩薩造 大乘二十頌論一卷大龍樹造 集諸法寶最上義論二卷善寂菩薩造 集大乘相論二巻覺吉祥菩薩造 諸教決定名義論一卷大彌勒菩薩造 金剛針論 一卷 法稱菩薩造 大乘中觀論 十八卷 安惠造 大乘地宗地玄文本論八卷馬鳴菩薩造 釋摩訶衍論十卷龍樹菩薩造

(四)、聲聞對法藏(小乘對法藏)38部708卷73帙: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二百卷 順正理論 八十卷8品。尊者眾賢造 顯宗論四十卷9品。尊者眾賢造 阿毗曇心(論)四卷10品。尊者法勝造 法勝阿毗曇心論六卷 雜阿毗曇心論十一卷 阿毗曇甘露味論二卷 瞿沙造 尊婆須蜜所集論 十卷11品 三法度論二卷3品。 成實論 二十卷202品。訶黎跋摩造 立世阿毗曇(論)十卷25品 解脫道論十二卷12品 舍利佛阿毗曇論二十二卷四分33品 五事毗婆沙論二卷3品 髀婆沙論十四卷42處 三彌底(部)論三卷。 分別功德論四巻 四諦論 四卷6品。婆藪跋摩造 辟支佛因緣論二卷 施設論七卷

(五)、東土聖賢集傳119部1130卷皆無藏語本(全缺)。

以上僅只列舉。

 

 


世俗法上探討墮胎與否皆非根本,最主要的根本就在於伏欲、斷欲,特別是男性若能伏欲、斷欲,則對自身與社會更好。

探討至墮胎(女性受孕權),一定皆會產生彼此不滿意之局面,支持者與反對者,實際上皆站在對女性是否處於平等地位上,然胎兒若自身亦有權利可說話之時呢?屆時要如何處理?是不處理隨意棄捨?還是縱使被強暴、亂倫之時,你再逼迫女性堅持用愛生下來?現實不會是電影情節,人生一定充滿了苦,此即為求不得苦、愛別離苦。

世俗上之男女,特別是中文世界,總是為了所謂傳宗接代而生種種苦惱,有的逼迫女性連生數個小孩,非得要生出男性才是所謂光宗耀祖,而且總是會出現在年長之女性對待年輕之女性身上,這種自己曾經經歷過之種種苦,何必讓年輕一代再經歷?不可悲嗎?

生命是平等的,根本還是要伏欲、斷欲。

 

 


外國籍神父選擇歸化台灣國籍者眾多,國籍涵蓋美國、德國、比利時、西班牙、義大利等國。但佛教僧侶歸化台灣國籍者,使用google搜尋為零。或者使用佛教徒歸化台灣來搜尋,也是零。

這是為什麼?台灣有各種佛教宗派的道場,也有諸多國家傳教人員到台灣,卻無一人選擇歸化台灣國籍。但信仰天主的神父(神父是不可結婚的,與佛教出家僧眾相同,其教派也有托缽僧之一系。)在台灣深化數十年、並且選擇歸化台灣國籍。

日本時代的台灣,有諸多佛教僧侶到台灣佈教,早期是純粹的傳教,後期則配合日本政治家而宣傳,但這些來自日本的佛教僧侶還是在台灣生活幾十年,不覺為苦。

這些都值得佛教徒思考,究竟是什麼樣的情況造就如此?

 

 


一、台灣宗教法規第一位建立與倡導者。 二、(1897),黃與其他 14位地方仕紳倡導廢除纏足的「天然足運動」,開維新風氣之先。(孫中山在中國1912年才倡導,黃玉階早孫中山十五年) 三、成立黑死病治療所。 四、監獄教誨師(現今稱宗教師)。 五、先天道還加上「禁慾」的教規(黃玉階本人及其弟 黃監即終生未娶)。 六、宗教講習會。 七、戒鴉片。 八、祭孔大典的成立(不是1949之後蔣介石搞的)。 九、興建佛寺,如:台北大龍峒保安宮等。 十、臺灣佛教青年會。 十一、臺灣佛教中學林 此為台灣佛教史上第一所佛教學校。 十二、台灣佛教龍華會。 十三、南瀛佛教會。

綜觀上述幾個重點,如今之佛教徒又有幾項能做到?又或者能奉獻於此?

 

 


撰文的慧嚴法師為台灣比丘尼第一位取得博士學位者(日本京都大學,1990年),前說葉阿月教授為女居士。

台中后里毘盧禪寺在西元1932年成立女子佛學專班,比中國的支那內學院1939年還要早七年,而且台灣的還是以比丘尼(女性)接受教育為主的佛學專班,中國這時候並沒有這樣的女眾佛學院,中國在八十年代初才有第一所以比丘尼受教育的四川尼眾佛學院,台灣這時候的女性出家眾教育,已經早了中國將近五十年。

「昭和2年夏,從事建築,遠近聞其義舉皆慕而捐助之,行將三載,本殿及附屬宿舍悉概告竣,材堅式勝,實開臺灣寺院建築一大新記錄。觀夫覺滿老人發心之偉,妙塵姊妹繼志之勇,豈獨為山寺哉。……毘盧寺之大雄寶殿中,獨奉釋迦,擯棄在來寺院雜信之故習,表示信仰單純之精神,此是其崇信之特色也。朝晚依自新編毘盧誦本而作大眾公課,斯是其行持之特色也。復觀其寺之概覽,知其之組織,純為學術研究及教育之機關,養成闡揚佛學、利世人才為鵠的,非徒結香火因緣者,此是其宗旨之特色也。據其現在之實況,既先以指導研究制,定員二十名,昭和八年度,研究課程如次:一、四分律學二、雜阿含大意三、印度佛學史四、因明論理學五、唯識學六、大乘禪學七、西洋哲學八、中國文學等。此項課程,為順序研究起見,特分二半期教授。然佛學世學兼習者,能圖堅固根本學問,以備進出社會隨機說法,斯是抱漸進發展之計劃也。」《南瀛佛教》第十一卷第二號

 

 


1957年(民國六十四年)的《法寶總目錄》,距離今時剛好六十五年。

裡面所收錄之各種漢語大藏經分別製作目錄,而最為精緻特別的則是《大正新修大藏經堪同目錄》、《續大正新修大藏經著譯目錄》、《續大正新修大藏經勘同目錄》(重要,有目錄科判分類)等,以及元代《至元法寶勘同總錄》。

倘若請購《大正藏》者,後面三冊即是《昭和法寶總目錄》,台灣健康書局1957年版本即是景印其版本而成。

該目錄結構分明,並且略說著作者略傳、加上各種目錄、詳細的科判,真是精品。

以往的佛教書籍在台灣出版,都會在報紙上刊登廣告告知佛友,顯見當時雖然有控管言論自由,書籍最後面寫上「內政部登記證內警台業字」加上號碼,應該即是當時的ISBN,只不過應該受到警備總部所管理,不過,若與現在的中國比較起來,台灣當時的言論自由還是高於現在的中國的,畢竟《法寶總目錄》乃是日本在戰爭時所編輯而成,蔣介石到了台灣之後,還是能夠出版日本方面的宗教著作,又經過孫立人將軍夫人倡印《大正藏》等藏經,你就知道台灣命運的弔詭之處即是如此。

 

 


如果複製、貼上可以增加一個人的智慧的話,那麼,你只需要Ctrl+C與Ctrl+V即可,而不需要腦袋。倘若你的參考來源有錯的地方,那麼,你要如何進行思考觀察?

這個世界有太多的神,起因就在於你自己不承認自己很無知與怯弱,所以跟著造神。你可曾參觀過精神病院?如果沒有,你應該聚精會神的全神貫注於現實生活的四周去觀察,你將發現到牆內、牆外只有一線之隔,但都是精神病院,只不過在於醒來的人知道自己醒來,沒醒來的繼續在夢裡造神。

倘若極微實有,不論變異、不變異,即是常,那麼,佛陀講無為法是為了什麼?

甘地若是生活於今世,如果是生活於左邊,那麼,他的生命將會遭受到危險;如果是生活在右邊,那麼,人們會覺得一個會織布的老頭沒事幹。

 

 


南天竺婆羅門僧正碑

南天竺婆羅門僧正碑(竝序)

夫佛日西沈,遺風東扇。十地開士,住菩提而播形;八輩應真,逼機緣而演化。是以真如奧旨,殊五天而共融;實相圓音,同八部而俱顯。若乃深達法相,洞了宗極,研尋七覺,空有兩亡,遊戲六通,真假雙照者,僧也。僧正諱菩提僊那,姓婆羅遲,婆羅門種也。一十六國,景慕其高義;九十五種,鑽仰其英徽。但以區域敻隔,史傳闕然,本卿風範,難可縷言。僧正神情湛寂,風宇明敏,靈臺可仰而不可窺,智海可注而不可ࢬ裀⦖즘憎�郞椹먋᧯䯼쩀स橫褹멀谨꠯쌨稩몥㯨̩ಥ�쌦㛩벦巨̩㛥䀯쌥搩ꪧ擩ᠯ쌩Ⴅ谥䧥䐣¥䐥싩ᓤ쌤밥嶥췯쌥䇦嬧䚥¤ꎦ邨ᖦ읩ڥ彯쌧鼤�䐥싣¤�꺤蹦⻦쟤꺥룦萣e�句㧧Ʃ쌤밥嶨골�쌨恨닦��¥㧦�䟥嶦燥쌧䡦逨닣¤륥䧥䐩拥僥큥嫥鴥큤ꌦ숥큤艦祯쌨臥̤촦⑥㧤훥e䐥싥㧩ᓧ⿯쌩ꨨ蹦㛦巣¥ꎤ譨篯쌥ゥ᭦괩⨯쌦㢦臘㨦祯쌩鰦뀨﷥䩣¨舥ὥィ륨䅦璯쌥�춥嶤耥膣¨艨蹦㶩Ὧ쌤荧復逧⺣¤郧믤밤耥쌥奧檨瀤훣¥ѩḤ鋩擯쌩⨥㢦ᯯ쌧쾥⸥膥嶥凧尣¤륥䩥鳥嫥鴤ꔦ숥큥嫦祯쌥谧䫥䧥ꜣ¦蔩谨譨ῤ쌦뀥詥쌥ᜨ硦쯦禤鋩⦯쌦쪰日域之境。計遠論勞,彼有愧德,自非位超修成,行積永劫,其孰契於茲乎?同年八月八日,到於攝津國治下。前僧正大德行基,智煥心燈,定凝意水,扇英風於忍土,演妙化於季運。聞僧正來儀,嘆未曾有,軼燕王擁箒於郭隗,侔伯喈倒屣於王粲。主客相謁,如舊相知,白首如新,傾蓋如舊,於是見矣。乃囑同法緇侶云:法本不然,今亦不滅。救雖赴化之質,翳跡於雙林;而法身之體,布影於沙界。經云: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是也。原夫開闢以來,雖時經百王,世更萬載,未有[葸-十+夕]右梵英,印度聖種,梯山航海,弘化聖朝。而今聖德作而異人至,昌運起而大化隆,非但諸佛悲願之感,抑亦聖朝崇法之應也。我等既逢斯運,復覩此人,蓋各盡至欵,共致迎接。於是道俗輻輳,闐城溢郭,連成幕之袂,濯為雨之汗,肩隨踵接,送入京輦。皇上大喜,仍勅住大安寺,供給隆厚,公王英彥,莫不宗敬。行基又率京畿緇素兩眾五十餘種,前後合三度僧正,諷誦華嚴經,以為心要。尤善呪術,弟子承習,至今傳之。僧正居敬行簡,喜慍不形於色。含章隱曜,莫能測其淺深;高秩厚禮,不能迴其慮;嚴威峻法,未足懼其心。光雖和世,而弗污其體;塵雖同其心,而不測其真。以天平勝寶二年,有勅崇為僧正。大法由斯紹隆,群生以之回向。雖道迹未彰,而時英咸謂已階聖果。但夜壑貿遷,閻浮業謝。以天平寶字四年歲次庚子二月二十五日夜半,合掌向西,辭色不亂,如入禪樂,奄爾遷化。即以同年三月二日,闍維於登美山右僕射林,春秋五十七。臨終告諸弟子云:吾常觀清性直,嚴自性身,而猶尊重彌陀,景仰觀音。汝曹宜抽吾帑藏衣物,奉造阿彌陀淨土。又云:吾生在之日,普為四恩,奉造如意輪菩薩像。而情願更造八大菩薩像,列坐其像。而無常行迫,其事不諧。汝曹不忘疇昔,宜共相助畢功。弟子等奉遵遺旨,備飾八像。而感梁木之既摧,慟德音之永閟。所以炳發神功,崇敬茂範,莫若在妙像於當今,傳遺影於後葉。乃造成形像。雖英智茂範,共其人既往,而美質風器,與嚴像而如在。爰命諛才為像贊。其辭曰:

至象無色,大道無名,湛然常住,非滅非生。隨機汲引,應物兮形,發揮正教,如谷傳聲。(其一)

道不自弘,弘之在哲,猗歟聖王,海內有截。接武異人,連肩英傑,慈訓惟闡,慧燈斯徹。(其二)

爰有應真,寔曰僧正。愛道崇法,忘軀委命。茂德彌新,玄化尤盛。四輩祛惑,一乘得徑。(其三)

德必有類,道非獨顯,綽綽行基,幽贊妙典。起予聖賓,揄揚群善,揭誠致敬,超群惟腆。(其四)

是生滅法,諸行無常,哲人薪盡,火移光亡。一朝歸寂,萬古增傷,傳法道侶,奄絕舟航。(其五)

藏山易速,閱水難息。仰德酬恩,昊天無極。幽誠曷寄,寫像追福。遍及無邊,廣覃有識。(其六)

神護,景雲四年四月二十一日。

故婆羅門僧正入室弟子傳燈住位僧修榮。

 

 


位於中南半島東部之古國名。又作臨邑國。約在今越南南部順化等處。此地原係占族(Cham)之根據地,西漢設為日南郡象林縣,稱為象林邑,略去象,故稱林邑。東漢末年,有名為區連者,殺害縣令,自稱林邑國王。晉以後屢向中國朝貢。隋大業年間(605~616),隋將劉方征服之,設置林邑郡。唐至德年間(756~757)改稱環王。其後定都於占城(Chamthanh),故此地又稱占城、瞻波(Champa)、占婆、占波、摩訶瞻波、占不勞(Cham-pura)。北宋淳化二年(991),該國沙門淨戒來華,奉獻如意、金銅鈴杵、龍腦香。

此外,據日本南天竺婆羅門僧正碑、東大寺要錄卷二大安寺菩提傳來記等載,唐開元十八年(730),林邑國沙門佛哲(佛徹)偕同菩提僊那至日本,傳入菩薩舞、拔頭舞、林邑樂等。至明代,為安南所滅。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之中法條約中,成為法國之保護國。佛教傳入之年代不詳,然據隋書南蠻列傳第四十七載,人民多信奉佛法,文字與天竺同;又舊唐書南蠻列傳第一四七載,人民特信佛法,出家者眾多。可知隋代以前其地即有佛教之信仰。另據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載,小乘佛教流傳於此,尤以正量部為然。〔大唐西域記卷十、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佛祖統紀卷四十三、梁書諸夷列傳第四十八〕p4178《佛光大辭典》

 

推薦閱讀: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唯識抄》
 
 
《唯識要義問答》 
 
 
《唯識春秋》
 
《成佛正因》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中論研習》

《中論研習》序文、引言

《中論研習》-觀因緣品第一(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去來品第二(二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六情品第三(八偈)

《中論研習》-觀五陰(五蘊)品第四(九偈)

《中論研習》-觀六種品第五(八偈)

《中論研習》-觀染染者品第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三相品第七(三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作作者品第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本住品第九(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燃可燃品第十(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本際品第十一(八偈)

《中論研習》-觀苦品第十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行品第十三(九偈)

《中論研習》-觀合品第十四(八偈)

《中論研習》-觀有無品第十五(十一偈)

《中論研習》-觀縛解品第十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業品第十七(三十三偈)

《中論研習》-觀法品第十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時品第十九(六偈)

《中論研習》-觀因果品第二十(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成壞品第二十一(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如來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顛倒品第二十三(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四諦品第二十四(四十偈)

《中論研習》-觀涅槃品第二十五(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九偈)

《中論研習》-觀邪見品第二十七(三十一偈)

《中論研習》-參考文獻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玄奘三藏譯撰全集》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菩薩藏佛教學會完整出版法寶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