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抄》(二) - 【問曰】:有為法中,常相不可得,不可得者,為是眾生空?為是法空?

【答曰】:有人言:我心顛倒故,計我為常,是常空,則入眾生空。

有人言:以心為常,如梵天王說:是四大,四大造色悉皆無常,心意識是常。

是常空,則入法空。

或有人言:五眾即是常,如色眾雖有變化,而亦不滅,餘眾如心說。

五眾空,即是法空。

是故,常空,亦入法空中。

復次,有為法、無為法空者,行者觀有為法、無為法實相,無有作者,因緣和合故有,皆是虛妄,從憶想分別生,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中間。

凡夫顛倒見故有,智者於有為法不得其相,知但假名,以此假名導引凡夫,知其虛誑無實,無生無作,心無所著。

復次,諸賢聖人不緣有為法而得道果,以觀有為法空故,於有為法心不繫著故。

復次,離有為,則無無為。

所以者何?有為法實相即是無為,無為相者,則非有為,但為眾生顛倒故,分別說。

有為相者,生、滅、住、異;無為相者,不生、不滅、不住、不異,是為入佛法之初門。

若無為法有相者,則是有為。

有為法生相者,則是集諦;滅相者,則是盡諦。

若不集,則不作,若不作,則不滅,是名無為法如實相。

若得是諸法實相,則不復墮生、滅、住、異相中。

是時,不見有為法與無為法合,不見無為法與有為法合,於有為法、無為法不取相,是為無為法。

所以者何?若分別有為法、無為法,則於有為、無為而有礙。

若斷諸憶想分別,滅諸緣,以無緣實智,不墮生數中,則得安隱常樂涅槃。

不沒心者,先已種種因緣說,菩薩聞是不沒、不畏相。

不生二識處者,二識處,所謂眼色中不生眼識,乃至意法中不生意識。

菩薩住是不二門中,觀六識,所知皆是虛誑無實,作大誓願:「令一切眾生住不二法中,離是六識。」

不惜一切物者,不惜一切物中,雖有種種因緣,此因緣最大,所謂菩薩知一切法畢竟空,不憶念,滅一切取相,是故,於受者不求恩惠,施中無高心,如是具清淨檀波羅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