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問答,若以○○取代問者與佛教相關法師、居士等姓名或者法號、戒名,即表示為了保護對方個人隱私。
本篇文章以問答方式形成,收錄問答來信,並且在不涉及個人隱私的內容上刊登。
來函法師希望標註:「以上所說僅供參考」。
尊敬的王居士吉祥!
良久未曾通訊,但願您近來身心康泰。後學經歷人生之重大轉折,日前已正式光榮圓具,法喜踴躍,振奮非常。嚮往成就律師、三藏三學之真正主人。分享戒期點滴,並願您也能早日有緣清淨出離。
當年弘一律師曾在○○法界寺、○○五磊寺誓願弘律,後學今日聞思多為南山三大部所涉,特別應當感恩扶桑學人保存之律學要籍。弘一律師、楊仁山先生走訪日本遍尋佚典之行傳,若演繹以成影視故事,當感人至深。
近日○○法師特別向您問及,不知日本是否有保存真諦三藏講授之俱舍註疏,在其所譯原論之外,傳說或達五六十捲?或是否有前人集納散文成書,如近人所作《解節經真諦義》。是否可能尚散落於民間某處,如海公上師諸多手稿,四分律講記、四念處筆記、禪觀隨筆、四禪修法講記等珍貴實修資料,亦尚埋沒未聞,殊可嘆息。
古鄞州知禮大師所在延慶寺,其弟子曾建造十六觀院專修淨土,可惜故址久已堙沒;而傳說其建築形制由入宋之俊芿法師帶去日本,復現於泉湧寺,不知您可有見聞?
盼望慈示方隅,不勝感激!
吉祥法喜!
後學○○敬上
答:
阿彌陀佛,○○法師,吉祥:
出家功德勝利,能出家,也算是法師今生之福德具備,後學慚愧自身福德不具,於今生應當無能以出家身弘法。
目前正在整理關於菩薩戒四十七部論疏(含《梵網》、《瑜伽》),先前已經整理《玄奘三藏譯撰全集》、又重新編輯《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全新標點本。
日本有諸多文獻、資料可循,但像是靠近東京近代美術館之國立公文書館僅可於內閱讀,似乎不能外借影印,先前有法友請後學代尋,然無後文。
詳細閱讀法師分享之網址,有見到「繳納戒費」,在台灣沒有聽聞過受大戒等需要繳納戒費之事,一般在台灣,不論是在家受五戒、菩薩戒,乃至出家之具足戒等皆無需戒費,可能是文化不同所導致。
真諦三藏所攜梵文原本應當不會存在於日本,也許會存在於東南亞,如:斯里蘭卡等國,三藏所翻世親菩薩釋《攝大乘論釋》,真諦師譯本引用《清淨道論》處,以證增上心學聲聞菩薩乘之差別,或許與其曾經前往南洋有關?內文如下:
「論曰:如此已說依戒學差別。云何應知依心學差別?
釋曰:菩薩戒與二乘戒既有差別,戒為定依止,定依戒得成,菩薩定與二乘定亦應有差別。云何可知?
論曰:略說由六種差別應知。
釋曰:若廣說,如大乘藏所立三摩跋提,體類差別有五百種;小乘《清淨道論》所立三摩跋提,體類差別有六十七種。」
世親菩薩最後於阿緰闍入滅,此城為北印度靠東。由此可見,若按真諦師本,《清淨道論》當時已經流布北印,此即交流,有學者言南傳上座與北傳(漢語)無關,實際上錯解也。
然此句「小乘《清淨道論》所立三摩跋提,體類差別有六十七種。」 奘師二譯無、笈多師本亦無,且差別有六十七種,與現今漢譯《清淨道論》傳本亦有不同。
不過,覺音《清淨道論》有大量的參酌優波底沙(Upatissa)之《解脫道論》,如作持(Cāritta)、止持(Vāritta),《解脫道論》:「性戒、制戒。」、等正行(ābhisamācārika)、初梵行(ādibrahmacariyaka),《解脫道論》:「微細」戒、「梵行之初」。、有限制(sapariyanta)、無限制(apariyanta),《解脫道論》:「有邊、無邊。」、我增上(attādhipateyya)、世間增上(lokādhipateyya)、法增上(dhammādhipateyya),《解脫道論》:「依身、依世、依法。」、執取(parāmaṭṭha)、不執取(aparāmaṭṭha)、安息(paṭippassaddha),《解脫道論》:「觸、不觸、猗。」、退分(hānabhāgiya)、住分(ṭhitabhāgiya)、勝分(visesabhāgiya)、決擇分(nibhedhabhāgiya),《解脫道論》:「退分、住分、勝分、達分。」...等義。
年代時間順序:《解脫道論》(早《清淨道論》兩百年)===《清淨道論》===《攝大乘論釋》世親菩薩釋,真諦譯。再根據著作年代,世親菩薩與覺音尊者不太可能是同一時代,日本《大正藏》主要編纂者之一高楠順次郎先生對於世親菩薩年代之評估,也許比較可靠。
倘若要於日本民間蒐集各種關於諦師之資料,首以國立公文書館、以及各地城市類似之書庫、文庫為主,比較有可能搜集到版本,不過,應當需要非常費力、費時、費物資了。
據《律宗綱要》所載(後文標點為後學整理):「人王八十二代後,鳥羽天皇御宇,建久年中,有一沙門,諱俊芿,鎭西人也,志在學業,專思戒律,乃來南都,尋求律法。
時有大德,道號蓮迎,隨彼大德,諮學戒律,不得事止,遠期異朝。
土御門天皇御宇,正治元己未,齡三十四,越海入宋,當大宋第十三主寧宗皇帝慶元五年,先値北峯宗印法師習學天台宗,後隨如庵了宏律師受學南山律宗,研究精練,二宗無遺,在唐學法一十三年。
順德天皇御宇,建曆元年辛未歸朝,遂於北洛東山建泉涌律寺,大弘戒律,講敷台宗。
日本弘律一十七年,講授不絕,敷演甚昌,北洛弘律,中興之事,乃不可棄,法師是其始祖也。
嘉祿三年丁亥(安貞改元)三月八日遷化,春秋六十有二。
法師德振兩國,威播萬代,泉涌律場戒大行,講敷不絕,于今甚昌。
法師弟子定舜闍梨,大講戒律,廣被時負。後之諸德智鏡、道玄、淨因等,皆舜公之門人也。」
再根據《元亨釋書》:「四年春二月,反明州乘蘇長六船駕溟波,著長州安武郡。乃建曆改元辛未歲也。其傳來者,佛舍利三粒,律宗經書三百二十七卷,天台章疏七百一十六卷,華嚴章疏百七十五卷,儒書二百五十六卷,雜書四百六十三卷。凡二千一百三卷。其餘圖畫、碑帖、器物等甚多。榮西禪師聞芿來歸,馳至博多慰問曰:「早入京師。」四月,至建仁寺。西公率眾迎接,請待甚厚。二年冬,移崇福寺。寺有銅支提,俗呼曰金塔者也。貞應三年十月,依肥州刺史平家連請,入相州。時武州刺史平泰時領天下兵馬副元帥,德威兼重。聞芿入境,屈鎌倉營,受菩薩戒。故大將軍源公夫人,特進平氏法諱如實,請受戒法。嘉祿元年十月,於泉涌寺建重閣講堂。明年之春,華構落成。即結安居,并啟講席。二儀皆式宋土法制,軌則肅如也。台律二宗,指泉涌為中興。元曆上皇於賀陽宮,受菩薩戒。妃嬪公卿蹙渴,請木叉者多矣。建曆帝亦受菩薩戒。有貞慶法師者,相宗之穎也。常嘆律幢之頹壞。及芿之歸,自抱事鈔取決焉。而喜宿霧之有披也。然至戒業二疏集義鈔等,未暇置喙也。芿盛唱四書,兼講諸部。」
皆無提及十六觀院專修淨土之「建築形制」傳回日本。
法師之說應當為「十六觀堂」?台灣已故 聖嚴長老所翻 野村耀昌博士《中國佛教史概說》內文,如說:「不久之後,四明延慶院,即升格為十方道場,北宋末葉的介然,在其境內的西隅,建立淨土院,以供念佛的行人,作為長期修行的淨土道場。院中寶閣,以丈六的彌陀為本尊,觀音、勢至為脇侍,四周圍以蓮池,面對蓮池,有十六室,各室安置三聖之像,作為長期修懺及禪觀之所,此即所謂是十六觀堂。從北宋至南宋,在兩浙地方,天臺宗寺院十六觀堂,皆為實踐淨土教的道場。這一形式,當日本的俊芿,在宋土留學回去之後,也於京都的泉涌寺境內,造立了十六觀堂。」
該寺聖物堂有佛牙舍利,該寺月輪陵・開山堂也置放諸多日本天皇四條天皇、後水尾天皇、仁孝天皇的陵墓25座、灰塚5座、陵墓9座。然無十六觀堂,應當是經歷戰爭被毀壞而無見於今。
以上略解。
王穆提
合十敬具
安居信二:
尊敬的王居士吉祥!
感恩提供之資訊,隨喜您的整理並期待您的菩薩戒研究成果。此次我們也受持梵網大戒,同為佛子。
答:往昔初學佛時(九歲皈依,先前曾寫說十一歲皈依,錯矣,整理往昔資料發現資料有誤,當為九歲,民國七十六年(1987年)五月二十四日皈依佛教),發露懺悔、禪觀多年自受菩薩戒,又過十年再於佛光山授菩薩戒,按天台智顗師《菩薩戒義疏》云:「《大經》云:一、心法戒,二、受世教戒。菩薩得心法戒,謂道共戒。得此戒者,終不為惡。不從師授,故稱為得。中道心中,發得此戒也。受世教戒,謂白四羯磨,然後乃得。必假憑師,故稱為受。差別約示,故言世教也。定共、道共通大小乘。大乘道定入攝善法戒。有師言:唯入禪定能發無作。欲界定不發無作,唯假空解能發無作。有言:但令證此定道,隨能止伏,麁品成就,便發無作。欲界定念處前,皆能發戒也。」
會受持菩薩戒者,自然會受持,本有菩薩乘種子故。
或許日本某處還曾存有唐代形制之淨土觀堂,有待尋訪。日本當今若還有如法持戒、傳承清淨之律宗道場和大德,日後有機緣後學也願意前往參訪。
答:一般日本佛寺若淨土宗者,大抵都有淨土觀堂,多半為壁畫、或者採曼陀羅形象繪製而成,東寺則有實際建立之曼陀羅。日本律宗亦有,如真言律等宗派。然其實亦不必過於追尋,實際上在東京等處即能見到托缽之僧人,頭陀行,乃出家僧要務之一。
戒費或是為支援道場營運所需,傳戒法會持續月餘,耗費不尠。戒期之中,後學日日熏習漢傳叢林功課,頗有心得,無論是楞嚴咒還是瑜伽焰口,唱誦、法器都震撼人心。近來也有曾聽聞德林寺德毅法師講解梵唄視訊。
答:按此想亦是功德,畢竟世俗法等皆需要開銷,不論僧俗。先前於日本認識中國留學生,彼回中國對於佛教出家僧普遍並不受到尊敬,也許這也是一種法緣。
楞嚴咒還是瑜伽焰口,唱誦、法器,普遍在台灣所謂齋教信仰或者佛教信仰者,在家、出家眾皆有學習,如家母能以台語直接背誦出各種配合梵唄之佛教經文,亦有各種高低音調,觀看德毅師影片,應該與已故在家菩薩 李炳南居士所發行流通之佛教課誦本內之註解發音等有關。
真諦三藏之法義,散見於光記寶疏多處,其實可作歸納,略集如附件,有待日後整理。我們近期將舉行年度俱舍研討會,有部之因緣果義,在大論則詳解為十因,頗難體認,太虛大師、王恩洋居士有專著及圖表,各有發揮。不知您對此是否有高見?
答:除大論諸註疏外,可從《義林》、《師子吼鈔》內文略解十因。
您提到《世親釋》涉及《清淨道論》非常值得留意。《世親釋》開頭提到毗奈耶四義,有二複次,古代三譯本此處文字大同小異,卻無進一步講解。不知您是否瞭解有近現代大德,曾註解此法義?
答:解「十相殊勝殊勝語」故後釋毗那耶有四義,然無性本缺詳釋。當可再參酌七種後增上戒學品內容。
毗奈耶四義,《華嚴懸談會玄記》有略說,然亦無詳說。近現代並無聽聞。
奘師遊歷印度諸國所見之大乘上座部即無畏山寺派,與真諦三藏所翻提及《清淨道論》大寺派,兩派是否有無爭執,若有,則覺音不會根據《解脫道論》做《清淨道論》,由此觀之,諦師雖學大乘唯識宗,然於聲聞乘之學習可能接近的是大寺派。
感恩合十
吉祥法喜
後學○○敬上
王穆提
合十敬具
安居信三:
阿彌陀佛,○○法師,吉祥:
一、欲界之苦多諸災難、戰爭等事,於此觀無常苦等,如於欲界等土受苦有情若無生起大悲,則非菩薩種性。
二、《俱舍》除疏記外,應當再配合讀《順正理》,如論師於喬底迦阿羅漢事與《俱舍》不同,又當參酌《分別功德》、《瑜伽》、《大毗婆沙論》、《了義燈》、《顯揚》與慈恩基師《述記》自在成就談現法樂住等。
三、目前已經剛整理好:
. 307.《大乘佛教修證止觀經論合輯》
. 308.《大乘唯識宗修證止觀經論合輯》
. 309.《漢語佛教修證止觀阿毗達摩論合輯》
總共四百餘萬字。
四、另,《大正藏》一百冊除〈圖像部〉外,僅剩密教部與幾部經論尚未標點(點校),於日本除事業外,皆於此做基本功。
五、中國之雲端平台似乎關於輸入有關佛教等信仰之名言皆會未幾而被封鎖檔案。
若取英文等語言,則否,可能是自動過濾中文之封鎖機制無能見到檔案,隨信附上。
六、般若三藏所翻之經等,於高中有學過,也許是自身法緣所故。
以守護國界主或「迦樓羅」作為修觀之法,除空海外,其他諸如最澄、賴瑜、慈覺《顯揚大戒論》皆有提及,而法相宗解脫上人 貞慶《明本抄》亦有說明。
七、另,洛陽龍門石窟皆有諸多古德所葬之處,然根據《宋高僧傳》:「慧後終于洛陽,葬龍門之西岡,塔今存矣。」其實並無存今矣,中國古蹟、文化頗多,然如今大抵皆毀於古今戰爭、革命等惡業,著實可惜,但也值得前往該處,親自頂禮諸處以示決心。
王穆提
合十敬具
尊敬的王居士吉祥!
謝謝分享介紹!隨喜您整理廣大經論之功德,也隨喜您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現有比較成熟之古文自動標點斷句網站:古籍酷,非常好用。
近年來發現對日本明惠上人這位法師很有緣分,蒐集其諸多著作,他非常博學,也是實修打坐高手。他也希望往生兜率天宮見彌勒菩薩,學法相唯識和密宗,且記錄夢境對現代心理學有多啟發。
吉祥法喜!
後學○○合十敬
阿彌陀佛,○○法師,吉祥:
明惠上人高辨應當為日本華嚴宗唯識(法相)派、或者華嚴宗真言派,故有華嚴密之傳承一說。
其實,只要仔細從《大正藏》後日本撰述部學習日本古德著述再逐次旁徵博引即知先前與法師說明的,日本亦有實證之修行人,許多人以為日本未有出實證者,此等皆為慢心所導致、又或自身無有深入日本諸師著作而誤解、又或受到近現代華語學者之誤導,變成於自識之中現起遍計所執之幻境。
明惠上人與解脫房貞慶皆是見到當時日本佛教戒律等衰敗、佛教靠攏政治權勢逐漸腐敗而發願持糞掃衣等頭陀行,又著重教理教證實際應用於現實生活中,故重視止觀。
一切佛法不離阿毗達摩、中觀、唯識三系,再逐次延伸,諸如止觀種種觀相,實際上從《解脫道論》等即有說明光明想、曼荼羅想種種作意,只不過後代古德將之逐一整理成為各自有體系之宗派,方便學人深入。
王穆提
合十敬具
尊敬的王居士吉祥!
謝謝您的諸多心得分享,日台之諸多經驗學習。欲界是苦海也是悲田,諸佛菩薩慧眼觀照之所在。
您所蒐集宗大師目錄很是詳盡,若能編制目錄,在網站發表甚好。
明惠上人曾發願西行朝拜,又對玄奘大師情有獨鍾,也是我等實修之楷模。近讀日照三藏傳來功德施菩薩論著,雖然這位菩薩名不見經傳,但可見當年那爛陀寺學風,中觀唯識平等研習。下面這位印度《心經》注師也不詳生平,但以俱舍義、唯識三自性義解經,令人眼前一亮。https://www.ymfz.org/library/tengyur_translated/toh3822/?lang=zh-hans
又有一問題,大陸《楞嚴咒》法本前後,多印有兩大段偈頌,前者祈請文,為不空大師所翻譯之“稽首光明大佛頂”諸頌,後者回向文中“一字金輪八佛頂”等,則不似三藏文風,不知出自何人,推測或許是日本學人之手筆。
另外分享最新《大般若經第二會現觀莊嚴論對照》,編輯者如祥法師,外網若能聯絡,或可勸請他將《大般若經》第一會也作完整的對照,功德無量!
吉祥法喜!
後學○○合十敬
阿彌陀佛,○○法師,吉祥:
甲、《大正藏》〈論集部〉內所有論書皆須深入學習。
乙、關於《Toh3822-ipd-tttc《遍知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之義》-IPAD版-藏汉对照-繁体-V02》內文:
一、應當為龍樹菩薩於無著菩薩前取得《十萬頌》。P.4翻譯「再其後」似有不妥,《現觀》應當為後才對。
二、低劣,根據《漢藏對照詞典》(第二版),藏文應當為:སྐྱེད་ཡང་ཡིད་རྟོན་དངུལ་རྗན།。若按《藏漢大辭典》,རང་གའམ་ཐ་མལ།,為普通,尋常,平庸。p.5內的漢語翻譯「是為智慧低劣的眷屬而作的。」不知根據藏文是否翻譯正確?
三、P.15之異門者,當為不同教法或差別教理之說,若統說為「論」者,與《大般若》等義違。
四、P.18「具壽」,是對年青人的稱呼。然「具壽」者,應當為得出世慧命、長老二者具備者,如舍利子、善現等即是具壽義。如世親菩薩《大乘成業論》:「又用有頂緣滅為境,寂靜思惟定為依止,方能現入滅受想定。如《摩訶俱瑟祉羅契經》中,依滅盡定作如是問:『幾因幾緣為依,能入無相界定?』
答言:『具壽!二因二緣為依,能入無相界定,謂不思惟一切相及正思惟無相界。』若滅定中有意識者,此緣何境?作何行相?若緣滅境,作靜行相。如何非善?設是善者,如何不許與無貪等善根相應?設許相應,如何不許觸為緣起?若緣餘境,作餘行相,如何入滅定心無間起散亂心而不違理?設自計度有餘無記,由此二因,亦不應理。是故汝等不如實知阿笈摩義,縱情妄計第六意識滅定等有,由是而執此位有心。」此等問題,若按年青人之意義而翻譯者,應當為不太可能成形之對談。此等談論定學之義,若無深入增上心者,如何能理解?
五、P.24 「若許色滅是空,對其答:『色即是空』」,然若按基師解不二法門者,如云:「應理義云,略有二解:
一解、所執色即是空,色空無別體,非所執色滅方始有空,現色相時,性已空故。色既所執色,空亦即空無。
二解、所執及依他色,並即真如空,空與真如,更無別體,亦非二色滅方有真如空,二色現時,真如有故,既無二別,名入不二。」並不承許色滅即是空。於許不許色滅是空,即能了知漢語、藏語唯識傳承之差異矣,此中,亦可理解法尊與歐陽之辯論兩者其實無共相。
六、《大般若經第二會現觀莊嚴論對照》,序文即提及漢、藏所翻《般若》之不同或者可說差異,其實此中於《大元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即能知。然《大元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內所整理之漢藏目錄亦有錯訛處。記得於日本曾見到對讀本,不知此位出自福智之法師所整理之版本是否為參考日本版本?
丙、日本紙本墨書大般若経六百卷,缺卷298:
https://www.city.gyoda.lg.jp/soshiki/kyouikubu/bunkazaihogo/gyomu/rekishi_bunkazai/1/2272.html
丁、「一字金輪八佛頂」應當出自日本新義真言宗 賴瑜《野金口決鈔》,該論〈佛頂部〉有說明。
王穆提
合十敬具
尊敬的王居士吉祥!
謝謝諸多分享及資訊,法義澄清已經記下。特別隨喜 大般若經 版本。
您所說“團體”,若非男眾,確實應當謹慎視之。
最近研究漢傳日課咒語,甚深微妙,然而古來直解陀羅尼經義者不多見,續法大師是其中一位。明惠上人有《千手經》註疏,大約與知禮大師造大悲懺法先後,頗為難得。大悲咒義博大精深,有大悲咒像解流通。
關於楞嚴咒等佛頂諸咒,我們周圍有法師多能持誦,非常令人讚嘆。尊勝咒、寶篋印咒在東密也很流行。然而瑜伽焰口所出尊勝咒,應為《一切如來烏瑟膩沙最勝總持經》中所說,和藏傳所出一致。
https://www.xianmijingzang.com/wap/tibet/id/290/subid/1390/
https://www.xianmijingzang.com/wap/tibet/id/283/subid/1256/
如《瑜伽焰口注集纂要儀軌》:“佛頂尊勝陀羅尼神咒(此咒藏有二說……不同善住天子請說之咒。明矣。……)”
又道宣律師所傳南山三觀,以唯識圓觀為究竟,在漢地很是獨特。但律師所學應為真諦三藏一系古唯識,因當年律師雖赴玄奘大師譯場,但似乎未有直接師承關係。遁倫法師也有提到宣律師之名,或許律師與窺基、圓測大師都有法義交流,但其律疏中幾乎少見玄奘大師譯著之引文。
另外,前說淨土觀門,日本《當麻曼荼羅科節》有詳圖,雖實際觀堂不復可見,或許可從圖文略窺一二。
吉祥法喜!
後學○○合十敬
阿彌陀佛,○○法師,吉祥:
一、如是如是。雖證果無分僧俗,然具足戒必從僧受,俗士或縱使轉世者,亦需以戒為師,若暗示、自詡為某古德、宗師轉世者,必定有問題。《南山律》連僧俗男女皆不可同座一椅,更何況領僧眾?按此推理即知。又縱身為俗,若有修證一二,亦必不會對自身色身妝抹多彩、打扮繁複,必定會逐漸棄捨世俗對此色身執取,縱有穿著,亦不會強求諸多華彩服飾,此等皆當棄捨故,此前記得有與法師提及過。
二、從《梵漢辭典》烏瑟膩沙者,如云:「uṣṇīṣa 佛頂尊, 嗢瑟尼沙, 烏瑟, 烏瑟膩沙, 無見頂相, 肉髻, 肉髻相, 螺髻。」以及咒語結構即能理解語系雖不同,實際上談的是同樣的咒文。另,大白傘蓋陀羅尼亦為佛頂部所收。依稀記得高中有搜羅過相關資料。如《至元法寶》云:「《一切如來烏瑟膩沙最勝總持經》一卷。此經與前(586號)《尊勝陀羅尼》同本。蕃本缺。」然實際上「蕃」本(即藏語本)有,藏語本所錄在:德格版594號;北京版197號。《出三藏記集》入白傘蓋為諸佛頂部白傘蓋佛頂法六。
三、道宣律師以戒學依藏識種子等說為根據,實際上唯識古今學皆說種子義,只不過於《攝論》等翻有微細文字不同。如九識亦不過藏識無漏,識再怎麼無漏,依然是識,而不會變成真如無為。如真諦師言黎耶為應知依止相,奘師翻為所知依,則知此為世俗非勝義,雖於此言三性,然亦為施設,故後又言三無性。記得在哪閱讀過道宣律師與基師交往甚深,常常一同出遊。要真的理解真諦師所翻,其實從天台智者、三論吉藏二師著作最能理解。
四、除《 大日本佛教全書》所收關於淨土觀 昌道師《當麻曼荼羅科節》外,記得在日本東京都博物館與奈良分別見過淨土觀繪圖,另,台灣開放博物館如下:
https://openmuseum.tw/muse/digi_object/7a48d628e8b60858cb3a0d7057568a7f
王穆提
合十敬具
尊敬的王居士吉祥!
謝謝您諸多謙虛分享,以及精進行持,對後學實有過譽。如法持戒是我等天職,雖然梵網經菩薩戒是地上行持,目前多是願境,但瑜伽菩薩戒則應當盡力為之。
菩薩戒本應當背誦,感謝玄奘大師譯本四字一句之匠心,大大方便學人持誦。
前所說楞嚴咒偈頌全文如下: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回向法
如來頂髻無上善 回向教主釋迦尊
大悲毗盧遮那佛 十方一切諸如來
金剛藏王諸大士 一字金輪八佛頂
哀愍攝受願海中 消除業障證三昧
日日持念一七遍 極重煩惱皆消滅
金剛密跡諸眷屬 每日每夜常守護
二類諸天悉歡喜 二類權實皆隨喜
琰魔法王能覆護 一切冥道恆加護
一切善神常守護 一切惡神慈悲護
一切天女能護念 一切神女善護念
隨順一切鬼神眾 恭敬供養佛心咒
修行佛子無障難 菩提行願不退轉
生生值遇白傘蓋 世世持誦不忘念
恆修普賢菩薩行 盡於未來心意願
慈悲哀愍為加護 阿字法門悉皆悟
四恩法界諸眾生 平等利益證妙果
回向無上大菩提
從文字上看似乎為近人手筆,有宣化上人弟子常常照此持誦。
楞嚴咒可謂漢傳佛子通行證,無論天南海北叢林道場,都可無礙參加早課。日本若有道場仍按漢地古叢林課誦則甚善,即使身處異國他鄉,也仿若打通密碼,語言相通。
七月盂蘭盆法會將近,應多念報父母恩咒:“南無蜜栗多哆婆曳娑訶”。該咒語出自古德註疏,據說與尊勝陀羅尼心咒有關。
吉祥法喜
後學○○合十敬
阿彌陀佛,○○法師,吉祥:
一、高中讀《梵網》心生歡喜、覺菩薩大不可思議,全身法喜充滿,故願於佛前自誓受戒,整理菩薩戒論疏五十餘種,依漢語佛教古制多說有許不許義,然菩薩戒體端在菩提心爾。近人湯薌銘翻藏語菩薩戒品等,以於此前佛未說菩薩戒全本之理由,過於牽強,如阿毗達摩為 佛說,然 佛未集全本,依彼義似乎阿毗達摩亦非 佛說了。
二、奘師七十餘種翻譯幾乎皆採「四字一句」翻,於聞思讀學特別容易讓學人上手不斷薰習,先前曾云現代人翻譯水平在漢語上有待加強,即是此義。
三、《大佛頂首楞嚴神咒回向法》有無發現裡面其實包含〈佛頂部〉等部?
四、宣化上人與台灣結緣甚深,記得家母於後學幼時請回多本該僧團之諸多法寶、事跡等給我閱讀,上人之美國弟子曾三步一拜行跡美國,並且出書《修行者的消息》,閱讀後深感敬佩,內容也直言不諱的表現出自身習氣,毫無掩飾。
五、日本誦課一般以日本語發音為主,像是東京增上寺(原本放置奘師舍利處)即是,其他諸寺亦然,似乎未聽聞過以漢語發音之課誦。
六、蜜栗多與息災火供有關,「哆」婆曳若換「多」婆曳,則與一切佛心咒有關,如下:
唵(一)薩婆怛他揭(入聲)多暮㗚帝(二)鉢喇嚩(扶荷切)囉揭(入聲)多婆曳(三)舍摩覩演麼麼(某甲)寫薩婆婆閉瓢(四)薩婆婆曳瓢(五)莎悉底曷囉婆伐覩(六)牟支牟支(七)毘牟支(八)折唎折囉禰揭帝(九)婆耶呵囉禰(十)步地步地(十一)步陀耶步陀耶(十二)勃地唎勃地唎(十三)薩婆怛他揭多呬哩馱耶(十四)樹瑟ઘ訩韧ꆥ臥큤ꔩ莎呵(十六)
又與阿吒力僧常用科儀《楞嚴解冤釋結道場儀》有關,如:
一切如來心真言
三世十方諸佛海, 一心平等遍莊嚴。
慈悲喜捨廣無涯, 密語宣時總明顯。
唵\(引\)。薩嚩怛他誐多。波帝鉢羅。嚩羅尾誐。多婆曳。捨麼野。薩嚩銘。婆耶嚩底。薩嚩婆\[門@卞\]毗藥。娑嚩娑底。婆嚩睹。母\[寧\*頁\]母\[寧\*頁\]。尾母\[寧\*頁\]。左羅\[寧\*頁\]。婆野尾誐帝。波野賀羅尼。冒地冒地。冒馱耶。冒馱曳。沒地哩。沒地哩。薩嚩怛他蘗多。訖哩乃耶。尾瑟\[齒\*來\]。娑婆訶。
若按「多」婆曳,則皆與佛心相關。
七、《佛說盂蘭盆經疏并序孝衡鈔》為北宋 遇榮作,彼師另外之著作《仁王護國般若經疏法衡抄》引 基師《法華玄贊》「開、示、悟、入」等後之內文,如下:
「楞伽經以如來藏為宗,彼云:阿梨耶識名空如來藏(新云阿賴耶識,翻為藏識),具足熏習無漏法故,名不空如來藏。慈恩釋云:藏識有漏,虗妄不實,故名為空。能含一切無漏種故,名如來藏。(空體即藏,名為空藏。如來之空藏,名空如來藏也。)四智種子,體是無漏,非虗妄法,名為不空。由近善友,多聞重習,漸次生長,當成四智。四智之因,名不空如來藏。藏是含藏因性故。(含藏義,釋前空如來藏。因性義,釋此不空如來藏。不空即藏,名不空藏。如來之不空藏,名不空如來藏也。)」
足見當時慈恩基師唯識等疏應當還存世於漢土。
王穆提
合十敬具
甲、
尊敬的王居士吉祥!
謝謝分享法語!非常隨喜您的善根功德。
菩薩戒註疏很多,但瑜伽菩薩戒註解較少,漢地僅有《瑜伽倫記》《地持經義記》等可參。《梵網》雖難,但《文殊問經》更高,菩薩取相即犯根本墮,而不知如何懺悔還淨。您研究《梵網》,其實可在諸菩薩戒本之間作橫向對照和集解,特別是研究瑜伽菩薩戒和梵網戒諸戒條之橫向關係。
答:天台沙門 湛然師《授菩薩戒儀》:「依古德及梵網、瓔珞、地持并高昌等文,授菩薩戒行事之儀,略為十二門,雖不專依一家,併不違聖教。」
若按會通,日本 覺盛師《菩薩戒本宗要雜文集》、《菩薩戒通別二受鈔》、日本 睿尊《菩薩戒本宗要輔行文集》可參酌,以及日本 英心(1289-1354,為日本西大寺僧),《菩薩戒問答洞義抄》為其在德治三年(1308年)四十五歲述作,內容多有針對古今戒論之爭議問答。
覺盛《菩薩戒通受遣疑鈔》又云:「是以義寂、太賢等師,皆釋梵網同於瑜伽,不爲別門。宗家所解,亦以爾也。若如難者,義寂豈云至隨相所持各異耶?七衆同護五十八戒,無餘持者,全非隨相各異,況釋前後甚分明耶?但於一形,七戒難併。若受隨一乖廣大者,先三聚戒無邊廣大,攝律儀戒所應離法,乃至佛果微細極障,莫不攝盡,其義必然,何況七衆律儀分耶?故授三聚,必總授也。」
日本 安然《普通授菩薩戒廣釋》:「賢聖傳受,略有十本:一、梵網本,二、地持本,三、高昌本,四、瓔珞本,五、新撰本,六、制旨本,七、達摩本,八、明曠本,九、妙樂本,十、和國本。」可於此尋源, 又如天台智者《義疏》所云六類。
若按日本 最澄 師《顯戒論》則可理解梵網、瑜伽二戒差異。
瑜伽菩薩戒註解尚有:
《菩薩戒本箋要》、《菩薩戒羯磨文釋》、《應理宗戒圖釋文鈔》。
可下載:
《菩薩戒論疏五十三部》
http://www.cittamatrin.com/index.php/bodhisattva-sa-vara
「菩薩取相即犯根本墮」者,為異生有情取相戒相等事,而違本意欲戒體在菩提心而卻以種種虛名等相執取。
按西土寂天菩薩尤為尊崇《虛空藏菩薩經》,取其中十四根本罪,菩薩行者首當閱覽。或許是因為菩薩本人太子出身,經中十條根本罪也是為國王大臣所制。可惜此經亦無古德註解可尋,現僅有網友製作三譯本對照。
答:《虛空藏菩薩經》三本收於〈大集〉,台灣早期全佛出版社有出版一系列的對讀本,但並無將經文雙雙對比,單行本出於該出版社之《文殊大藏經》。
關於報父母恩咒,您所說諸咒都有相通之處。而經研究發現,更接近者可能應為:尊勝陀羅尼心真言:
唵阿密(口+栗)都妬婆鞞娑婆訶
應該是與楞嚴咒同出佛頂部。
答:尊勝等皆出〈佛頂部〉。
日本寺院之傳統功課唸誦,若能善用微信弘化頗佳,如下:
答:微信諸多內容,似乎皆轉台灣各大佛教團體、諸師之文,亦有中國佛教團體之文,然似乎現因為《宗教法》而規定需要成立「文化公司」方能於微信專文發表?
日本一般使用的社群軟體為:twitter、facebook、note。
微信只能在中國使用,離開了中國,很多語系或者因制度、手機問題而難使用。
另外,我等通訊若要公開,最好註明“以上所說僅供參考”,因後學所知尚淺,僅為探討,或恐誤人子弟。阿彌陀佛!
答:已添加。
吉祥法喜
後學○○敬上
乙、
阿彌陀佛,○○法師,吉祥:
以下回應以法師文粗體、後學答正常文字顯示以辨別內容。
非常感謝您的解釋及諸多分享。感謝網友批評,後學確實淺陋。
答:台灣有些學佛者之禮儀其實也因為自身習氣而顯無有禮儀,不必於此罣礙。學佛者奉獻自身時間、心力協助出版相關論書,已經是功德一件,閱讀者其實應該觀經論如同觀佛,彼之學者若有此觀,則不會出口穢言、或者無禮。
後學確於日本註疏應當留心參閱,接下去當著力於背誦。
答:可當於此再用心。
關於尊勝咒,漢藏有所不同,如《瑜伽焰口注集纂要儀軌》說:“此咒藏有二說。……乃是佛頂求生樂土正句。不同善住天子請說之咒。”
答:此段應該出自《瑜伽集要燄口施食儀》,而非《瑜伽燄口註集纂要儀軌》。
《佛說一切如來烏瑟膩沙最勝總持經》,也就是 伽焰口 同一首咒語之出處,和藏本也是一致,而與其他譯本不同。
答:《一切如來烏瑟膩沙最勝總持經》一卷。此經與《尊勝陀羅尼》同本。 藏本為德格版594號;北京版197號。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釋》:「細檢尊勝,前後十譯。唐儀鳳元年,波利尊者初來朝禮五臺。儀鳳四年,取經還至西京。
一、調露元年,波利與朝散郎杜行顗譯。
二、永淳元年,詔命日照三藏與杜行顗共譯。
三、光宅元年,波利與順貞奏共譯。
四、垂拱三年,志靜與日照三藏宣譯。
五、義淨三藏復譯。雖五番重沓,祇是一經。因善住天子七日命終,啟請帝釋,禮佛放光,為說是呪。
六、唐三藏不空譯。尊勝念誦儀,即前五中之呪耳。
七、宋三藏法天譯,名最勝佛頂陀羅尼經,但呪無文。
八、法天三藏重譯,名曰佛說一切如來烏瑟膩沙最勝總持經,文呪俱有。然兩處呪句,較唐多一倍。因釋迦世尊在極樂善法堂,無量壽如來為觀音菩薩說。
九、不動上師以此修潤,集入施食儀軌。
十、明仁孝皇后夢感佛說第一希有功德經。
前之六譯,提擕六道,出三途也。後之四譯,接引四生,登九品也。總之,是呪為生天樂土本矣。今之所行,唐四譯也。」
昨日聽聞中國年輕法友云,現在中國出家要考各種日課背誦等,若不會日課,則難以出家,不知是否真實?
另外,《瑜伽焰口》每年在台灣除佛教外,一般民間信仰之廟宇皆會舉辦,現今大多已經以素食作為施食給地獄有情等。
附加檔案為台灣《瑜伽焰口》的簡短歷史。早期對於《瑜伽焰口》似乎未受到尊重,覺得是以此趕經懺賺錢,不論僧俗,但後學以為能持誦《瑜伽焰口》在信仰上亦屬傳承、在文化上也算是體驗不同於台灣原住民文化之融合印度之漢文化,收費與否,並不是十分重要。然不知中國之現狀為何?
王穆提
合十敬具
謝謝您的資訊。島上文創開放自由,但也容易口無遮攔。如您這般善護口業,應當值得尊重。

《中論研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