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王居士吉祥!
良久未曾通訊,但願您近來身心康泰。後學經歷人生之重大轉折,日前已正式光榮圓具,法喜踴躍,振奮非常。嚮往成就律師、三藏三學之真正主人。分享戒期點滴,並願您也能早日有緣清淨出離。
當年弘一律師曾在○○法界寺、○○五磊寺誓願弘律,後學今日聞思多為南山三大部所涉,特別應當感恩扶桑學人保存之律學要籍。弘一律師、楊仁山先生走訪日本遍尋佚典之行傳,若演繹以成影視故事,當感人至深。
近日○○法師特別向您問及,不知日本是否有保存真諦三藏講授之俱舍註疏,在其所譯原論之外,傳說或達五六十捲?或是否有前人集納散文成書,如近人所作《解節經真諦義》。是否可能尚散落於民間某處,如海公上師諸多手稿,四分律講記、四念處筆記、禪觀隨筆、四禪修法講記等珍貴實修資料,亦尚埋沒未聞,殊可嘆息。
古鄞州知禮大師所在延慶寺,其弟子曾建造十六觀院專修淨土,可惜故址久已堙沒;而傳說其建築形制由入宋之俊芿法師帶去日本,復現於泉湧寺,不知您可有見聞?
盼望慈示方隅,不勝感激!
吉祥法喜!
後學○○敬上
答:
阿彌陀佛,○○法師,吉祥:
出家功德勝利,能出家,也算是法師今生之福德具備,後學慚愧自身福德不具,於今生應當無能以出家身弘法。
目前正在整理關於菩薩戒四十七部論疏(含《梵網》、《瑜伽》),先前已經整理《玄奘三藏譯撰全集》、又重新編輯《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全新標點本。
日本有諸多文獻、資料可循,但像是靠近東京近代美術館之國立公文書館僅可於內閱讀,似乎不能外借影印,先前有法友請後學代尋,然無後文。
詳細閱讀法師分享之網址,有見到「繳納戒費」,在台灣沒有聽聞過受大戒等需要繳納戒費之事,一般在台灣,不論是在家受五戒、菩薩戒,乃至出家之具足戒等皆無需戒費,可能是文化不同所導致。
真諦三藏所攜梵文原本應當不會存在於日本,也許會存在於東南亞,如:斯里蘭卡等國,三藏所翻世親菩薩釋《攝大乘論釋》,真諦師譯本引用《清淨道論》處,以證增上心學聲聞菩薩乘之差別,或許與其曾經前往南洋有關?內文如下:
「論曰:如此已說依戒學差別。云何應知依心學差別?
釋曰:菩薩戒與二乘戒既有差別,戒為定依止,定依戒得成,菩薩定與二乘定亦應有差別。云何可知?
論曰:略說由六種差別應知。
釋曰:若廣說,如大乘藏所立三摩跋提,體類差別有五百種;小乘《清淨道論》所立三摩跋提,體類差別有六十七種。」
世親菩薩最後於阿緰闍入滅,此城為北印度靠東。由此可見,若按真諦師本,《清淨道論》當時已經流布北印,此即交流,有學者言南傳上座與北傳(漢語)無關,實際上錯解也。
然此句「小乘《清淨道論》所立三摩跋提,體類差別有六十七種。」 奘師二譯無、笈多師本亦無,且差別有六十七種,與現今漢譯《清淨道論》傳本亦有不同。
不過,覺音《清淨道論》有大量的參酌優波底沙(Upatissa)之《解脫道論》,如作持(Cāritta)、止持(Vāritta),《解脫道論》:「性戒、制戒。」、等正行(ābhisamācārika)、初梵行(ādibrahmacariyaka),《解脫道論》:「微細」戒、「梵行之初」。、有限制(sapariyanta)、無限制(apariyanta),《解脫道論》:「有邊、無邊。」、我增上(attādhipateyya)、世間增上(lokādhipateyya)、法增上(dhammādhipateyya),《解脫道論》:「依身、依世、依法。」、執取(parāmaṭṭha)、不執取(aparāmaṭṭha)、安息(paṭippassaddha),《解脫道論》:「觸、不觸、猗。」、退分(hānabhāgiya)、住分(ṭhitabhāgiya)、勝分(visesabhāgiya)、決擇分(nibhedhabhāgiya),《解脫道論》:「退分、住分、勝分、達分。」...等義。
年代時間順序:《解脫道論》(早《清淨道論》兩百年)===《清淨道論》===《攝大乘論釋》世親菩薩釋,真諦譯。再根據著作年代,世親菩薩與覺音尊者不太可能是同一時代,日本《大正藏》主要編纂者之一高楠順次郎先生對於世親菩薩年代之評估,也許比較可靠。
倘若要於日本民間蒐集各種關於諦師之資料,首以國立公文書館、以及各地城市類似之書庫、文庫為主,比較有可能搜集到版本,不過,應當需要非常費力、費時、費物資了。
據《律宗綱要》所載(後文標點為後學整理):「人王八十二代後,鳥羽天皇御宇,建久年中,有一沙門,諱俊芿,鎭西人也,志在學業,專思戒律,乃來南都,尋求律法。
時有大德,道號蓮迎,隨彼大德,諮學戒律,不得事止,遠期異朝。
土御門天皇御宇,正治元己未,齡三十四,越海入宋,當大宋第十三主寧宗皇帝慶元五年,先値北峯宗印法師習學天台宗,後隨如庵了宏律師受學南山律宗,研究精練,二宗無遺,在唐學法一十三年。
順德天皇御宇,建曆元年辛未歸朝,遂於北洛東山建泉涌律寺,大弘戒律,講敷台宗。
日本弘律一十七年,講授不絕,敷演甚昌,北洛弘律,中興之事,乃不可棄,法師是其始祖也。
嘉祿三年丁亥(安貞改元)三月八日遷化,春秋六十有二。
法師德振兩國,威播萬代,泉涌律場戒大行,講敷不絕,于今甚昌。
法師弟子定舜闍梨,大講戒律,廣被時負。後之諸德智鏡、道玄、淨因等,皆舜公之門人也。」
再根據《元亨釋書》:「四年春二月,反明州乘蘇長六船駕溟波,著長州安武郡。乃建曆改元辛未歲也。其傳來者,佛舍利三粒,律宗經書三百二十七卷,天台章疏七百一十六卷,華嚴章疏百七十五卷,儒書二百五十六卷,雜書四百六十三卷。凡二千一百三卷。其餘圖畫、碑帖、器物等甚多。榮西禪師聞芿來歸,馳至博多慰問曰:「早入京師。」四月,至建仁寺。西公率眾迎接,請待甚厚。二年冬,移崇福寺。寺有銅支提,俗呼曰金塔者也。貞應三年十月,依肥州刺史平家連請,入相州。時武州刺史平泰時領天下兵馬副元帥,德威兼重。聞芿入境,屈鎌倉營,受菩薩戒。故大將軍源公夫人,特進平氏法諱如實,請受戒法。嘉祿元年十月,於泉涌寺建重閣講堂。明年之春,華構落成。即結安居,并啟講席。二儀皆式宋土法制,軌則肅如也。台律二宗,指泉涌為中興。元曆上皇於賀陽宮,受菩薩戒。妃嬪公卿蹙渴,請木叉者多矣。建曆帝亦受菩薩戒。有貞慶法師者,相宗之穎也。常嘆律幢之頹壞。及芿之歸,自抱事鈔取決焉。而喜宿霧之有披也。然至戒業二疏集義鈔等,未暇置喙也。芿盛唱四書,兼講諸部。」
皆無提及十六觀院專修淨土之「建築形制」傳回日本。
法師之說應當為「十六觀堂」?台灣已故 聖嚴長老所翻 野村耀昌博士《中國佛教史概說》內文,如說:「不久之後,四明延慶院,即升格為十方道場,北宋末葉的介然,在其境內的西隅,建立淨土院,以供念佛的行人,作為長期修行的淨土道場。院中寶閣,以丈六的彌陀為本尊,觀音、勢至為脇侍,四周圍以蓮池,面對蓮池,有十六室,各室安置三聖之像,作為長期修懺及禪觀之所,此即所謂是十六觀堂。從北宋至南宋,在兩浙地方,天臺宗寺院十六觀堂,皆為實踐淨土教的道場。這一形式,當日本的俊芿,在宋土留學回去之後,也於京都的泉涌寺境內,造立了十六觀堂。」
該寺聖物堂有佛牙舍利,該寺月輪陵・開山堂也置放諸多日本天皇四條天皇、後水尾天皇、仁孝天皇的陵墓25座、灰塚5座、陵墓9座。然無十六觀堂,應當是經歷戰爭被毀壞而無見於今。
以上略解。
王穆提
合十敬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