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欲界定,念處前,皆能發戒否?

問:欲界定,念處前,皆能發戒否?

答:天臺智顗大師《菩薩戒義疏》:「次明道、定皆以無作為體。

定共於定心中發無作,無復諸惡。

道共者,見諦道中所發無作,與心上勝道俱,故言道共也。

 

止觀師釋:未必見道所發無作是道共戒,秖取中道正觀心中發此無作,有防非止惡義,故云道共。

《大經》云:一、心法戒,二、受世教戒。

菩薩得心法戒,謂道共戒。得此戒者,終不為惡。不從師授,故稱為得。中道心中,發得此戒也。

受世教戒,謂白四羯磨,然後乃得。必假憑師,故稱為受。差別約示,故言世教也。定共、道共通大小乘。大乘道定入攝善法戒。

有師言:唯入禪定能發無作。欲界定不發無作,唯假空解能發無作。

有言:但令證此定道,隨能止伏,麁品成就,便發無作。欲界定念處前,皆能發戒也。」

何謂「欲界定」?

大師《摩訶止觀》卷第九上云:「若身端心攝,氣息調和,覺此心路,泯然澄靜,怗怗安隱,躡躡而入,其心在緣而不馳散者,此名麤住。從此心後,怗怗勝前,名為細住。兩心前、後、中間必有持身法,此法起時,自然身體正直,不疲不痛,如似有物扶助身力。若惡持來時,緊急勁痛,去時寬緩疲困,此是麤惡持法。若好持法,持麤細住,無寬急過。或一兩時,或一兩日,或一兩月,稍覺深細,豁爾心地作一分開明,身如雲如影,煚然明淨,與定法相應,持心不動,懷抱淨除,爽爽清冷,雖復空淨,而猶見身心之相,未有支林功德,是名欲界定。」

此中有言者,當為大師同年或前輩所說。

念處前即,四念處現前觀。

此中所言「心法戒」即未必從師受,即道共戒。止觀師認為未必需見道發,而認為中道正觀心即可發道共戒。

 

推薦閱讀: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唯識抄》
 
 
《唯識要義問答》 
 
 
《唯識春秋》
 
《成佛正因》
 
 
 
隨分隨力隨問隨答】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中論研習》

《中論研習》序文、引言

《中論研習》-觀因緣品第一(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去來品第二(二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六情品第三(八偈)

《中論研習》-觀五陰(五蘊)品第四(九偈)

《中論研習》-觀六種品第五(八偈)

《中論研習》-觀染染者品第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三相品第七(三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作作者品第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本住品第九(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燃可燃品第十(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本際品第十一(八偈)

《中論研習》-觀苦品第十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行品第十三(九偈)

《中論研習》-觀合品第十四(八偈)

《中論研習》-觀有無品第十五(十一偈)

《中論研習》-觀縛解品第十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業品第十七(三十三偈)

《中論研習》-觀法品第十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時品第十九(六偈)

《中論研習》-觀因果品第二十(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成壞品第二十一(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如來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顛倒品第二十三(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四諦品第二十四(四十偈)

《中論研習》-觀涅槃品第二十五(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九偈)

《中論研習》-觀邪見品第二十七(三十一偈)

《中論研習》-參考文獻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玄奘三藏譯撰全集》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菩薩藏佛教學會完整出版法寶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