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中觀破相為宗,勝於唯識帶相為宗。

一問:中觀破相為宗,勝於唯識帶相為宗。

答:依中觀宗立八不:不生亦不滅、不斷亦不常、不一亦不異、不成亦不出。即生滅斷常一異成出。

法相宗立十非:非有亦非無、非一亦非異、非生亦非滅、非增亦非減、非淨亦非不淨。即有無一異生滅增減淨不淨。

一八不、一十非,既說十非,則說唯識性,性即解脫,未知唯識十非,何不通中觀?二者需會通,否則,但徒增爭勝心爾。

 

二問:中觀菩薩行所說分明,唯識菩薩行未說半分。
答:依慧沼《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卷第二云:「《文殊所問經論》云:「菩薩初觀何法故,行菩薩行?」即所為。「依何法故,行菩薩行?」即修斷。「文殊答言:諸菩薩行大悲為本,為諸眾生。」即此初也。雖亦自利,菩薩大悲利他為先,理實亦有自利,或即以利他還為己利。故彼經論云:「又問:大悲以何為本?答:以直心為本。」此意:令離怖為他。

「又問:直心以何為本?答:以於一切眾生平等心為本。」此意:怨親有情之所,等心悲愍故。

「又問:一切於平等心以何為本?答:以無異離異行為本。」此意:令離能所度心。

「又問:無異離異以何為本?答:以深淨心為本。」此意:雖攝他同己,令離染愛及全空心。

「又問:深淨心以何為本?答:以阿耨菩提心為本。」此意:自利。自疾不救,不可利他故也。或為求菩提故,即三種心名菩提心。

「又問:菩提心以何為本?答:以六波羅密為本。」此意:即由具六種性以為根本,或由修行六度為本。

彼經問答同此經意,為一切眾生即慈愍眾生。《發菩提心經》:「慈愍眾生復有五事:一、見諸眾生為無明所縛;二者、見諸眾生不信因果,造作惡業;三、見諸眾生捨離正理;四、見諸眾生造極重惡;五、見諸眾生不修正法。」五各有四,廣如彼明。

修種種法,即後十度及所斷障。」

 

三問:一切習氣皆無礙於菩薩修行。
答:覆障者,有多義,如羅睺喜多妄語,爾後止妄語,一切如實語,後未得入無餘涅槃。妄語即能令心如覆盆,智顗師《妙法蓮華經文句》卷第二上云:「羅睺以沙彌之年,喜多妄語,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來求見佛,羅云答云:「不在。」令無量人不得見佛,是為障他。由是妄語,佛即訶責。行還,使羅云洗足,腳挑澡盆,三覆三仰,然後覆地,命令注水。羅睺云:「盆覆,注水不立。」佛言:「汝如覆盆,於佛法中,法水不立。今當實語,勿妄語也。」

後時修道殷勤,不獲,以問佛,佛言:「汝為人說五陰未?」答言:「未。」「當為他說。」說竟,又問:「汝說十二入未?說十八界未?說法是得道之門,若欲得道,當為他說法。」因廣說法竟,然後得道,是為覆障。既已得道,見愛皆除,三界生盡,故言覆障。三界生盡,願不能牽,故言覆障。佛勑四大羅漢不得滅度,待我法滅盡。由是住持于今,未得入無餘涅槃,故言覆障云云。」

一人常妄語,如何有成就?

 

推薦閱讀: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唯識抄》
 
 
《唯識要義問答》 
 
 
《唯識春秋》
 
《成佛正因》
 
 
 
隨分隨力隨問隨答】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中論研習》

《中論研習》序文、引言

《中論研習》-觀因緣品第一(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去來品第二(二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六情品第三(八偈)

《中論研習》-觀五陰(五蘊)品第四(九偈)

《中論研習》-觀六種品第五(八偈)

《中論研習》-觀染染者品第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三相品第七(三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作作者品第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本住品第九(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燃可燃品第十(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本際品第十一(八偈)

《中論研習》-觀苦品第十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行品第十三(九偈)

《中論研習》-觀合品第十四(八偈)

《中論研習》-觀有無品第十五(十一偈)

《中論研習》-觀縛解品第十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業品第十七(三十三偈)

《中論研習》-觀法品第十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時品第十九(六偈)

《中論研習》-觀因果品第二十(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成壞品第二十一(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如來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顛倒品第二十三(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四諦品第二十四(四十偈)

《中論研習》-觀涅槃品第二十五(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九偈)

《中論研習》-觀邪見品第二十七(三十一偈)

《中論研習》-參考文獻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玄奘三藏譯撰全集》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菩薩藏佛教學會完整出版法寶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