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或復有執:「緣起是無為。」如分別論者。
答:彼因經故,謂〈契經〉說:「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性。佛自等覺,為他開示,乃至廣說。」故知緣起是無為法。為止彼宗,顯示緣起是有為法,墮三世故。無無為法,墮在三世。
答:經說因果決定義故。謂佛出世,若不出世,無明決定是諸行因,諸行決定是無明果,如是乃至生決定是老死因,老死決定是生果,法住、法性是決定義,非無為義,經意如是。
若不爾者,〈契經〉亦說: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性色常色相,乃至識常識相,地常堅相乃至風常動相,喝梨德雞常是苦味,羯竹迦盧呬尼常是辛味,豈五蘊等亦是無為,彼既有為,緣起亦爾。謂五蘊等自相決定,說如是言;緣起亦依因果決定,作如是說。為止如是他宗異執,顯示正理,故作斯論。
復次,為止他宗,顯正義故。謂或有執「心性本淨。」如分別論者。
彼說: 「心本性清淨客塵煩惱所染污故,相不清淨。」為止彼執,顯示心性非本清淨,客塵煩惱所染污故,相不清淨。
若心本性清淨客塵煩惱所染污故,相不清淨者,何不客塵煩惱本性染污與本性清淨心相應故,其相清淨?若客塵煩惱本性染污雖與本性清淨心相應而相不清淨,亦應心本性清淨不由客塵煩惱相不清淨,義相似故。
又此本性淨心為在客塵煩惱先生,為俱時生?
若在先生,應心生已住待煩惱,若爾應經二剎那住,有違宗失。
若俱時生,云何可說心性本淨?汝宗不說有未來心可言本淨。
為止如是他宗異執,及顯自宗無顛倒理,故作斯論。
有作是說:「貪瞋癡相應心,得解脫。」
答:分別論者。
彼說:「染污、不染污心,其體無異。謂若相應煩惱未斷名染污心,若時相應煩惱已斷名不染心。如銅器等,未除垢時名有垢器等,若除垢已名無垢器等,心亦如是。」
彼不應作是說。
若作是說,理應違拒。
所以者何?非此心與貪瞋癡相合、相應、相雜。而貪瞋癡未斷心不解脫,貪瞋癡斷心便解脫。
此中意說:「心與煩惱若相應者,無解脫義,同對治故。若未斷時,以未斷故,不名解脫。若被斷已,俱不成就,不名解脫。相應諸法,不可令其遠離伴性,尚不名斷,況名解脫,故解脫心,必無煩惱,本相應義。」為證此義,復引〈契經〉。
答:如說:「壽煖識三和合,非不和合,乃至廣說」
尊者世友說曰:「此約一所依、一相續說。謂此三法於一所依、一相續中皆具可得,不說三法必互隨轉。
若如所說作決定者,應不施設蘊、界、處異,以彼經言:如是三法不可施設離別殊異故。
然 壽是行蘊、法界、法處攝;煖是色蘊、觸界、觸處攝;識是識蘊、七心界、意處攝。
由此不應如文而取。
又此三法若定和合,無色界應有煖;非情中應有壽、識;無想定等應有識現行。若許便違聖教正理,是故不可隨文定取,應知此文,依容有義說和合等。」
答:日本 德一法師撰寫《佛性抄》開始了與 最澄多年書信法義之爭議,引發了三一權實際爭議。 最澄著力反駁「照權實鏡」。而後 德一法師幼著述《中邊義鏡》、《慧日羽足》,論難最澄。 最澄則又寫了《守護國界章》著力反駁。 德一法師又寫了《遮異見章》破《守護國界章》。 最澄則又著《通六九證破比量文》、《決權實論》予以反駁。 最澄著《法華秀句》後, 德一法師還著有《法華肝心》、《法華權文》、《義鏡要略》和《通破四教章》等予以批駁。最後, 最澄在比叡山中道院去世,享年56歲/滿54歲,三一權實爭論由此而結束。
答:《華嚴會玄記》:「疏 三一權實者三一皆通權實也。
鈔 以有聲聞等者,一切有情大分五類:
一、從無始來第八識中,或惟有聲聞菩提無漏種,以聲聞乘法化之;
二、或唯有緣覺菩提無漏種,以緣覺乘法化;
三、或唯有菩薩菩提無漏種,以菩薩乘法化。
四、不定性復分四別,以無漏種本有寬、狹故,謂三乘菩提種性中或有二有三,而發心、修行先後不同:
一、聲聞、緣覺不定,以聲聞、緣覺乘法化之;
二、聲聞、菩薩不定,以聲聞、菩薩乘化之;
三、緣覺、菩薩不定,以緣覺、菩薩乘法化之;
四、聲聞、緣覺、菩薩不定,以聲聞、緣覺、菩薩乘法化之。
今鈔只就此寬處云:不定性人通成三乘。
五、總無前三乘無漏種子,名無種性,以五戒人乘法化,或十善等天乘法化也。」
又依已故南亭老和尚答香港某學僧問:
問:一乘是實,三乘是權;三乘是實,一乘是權。三一權實,所聞不同,請一抉擇。
答:三乘是實,一乘是權,是法相宗之主張。法相宗依深密等經、瑜伽師地等論,以三乘為實、一乘為權。葢法華經之一乘,乃為誘引不定性一類眾生之方便故。深密經有三時教,或稱三法輪:一、轉法輪,二、照法輪,三、持法輪。持法輪者:雙持空有,普為發趣一切乘者而說。法相宗以大乘教理至此,已趨極致,故以為希有、無上、是實。
賢首國師依法華、華嚴而說三乘是權,一乘是實。彼於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中引法華經云:「諸子得出,至露地已,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願時賜與!』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其車高廣,羅寶莊校,安置丹枕,駕以白牛。」因此諸子所索三車,即彼聲聞、緣覺、菩薩之三乘所求之果。長者至露地已,各賜諸子同一大白牛車,則一乘也。諸子出火宅外,不見三車,故知三乘是虛設。同得大白牛車,故一乘是實也。
答:《中邊義鏡章》云:○《蜜嚴經》云:密嚴土人,超過刹那懷等。此亦不然。蜜嚴土人有二:一性,二相。若蜜嚴土人,性是凝然常,故超過刹那。若蜜嚴土,相具刹那,是故無常。然攝相歸性,云超過刹那。此復云何?由所依如性,超過刹那壞故。能依仙人,隨所依常,如如超過刹那壞(云云)。
答:問:沼公云:《菩薩藏經》據無種性不得涅槃,《大集經》據有性得涅槃(云云),此義云何?
答:二經同名邪定,其義何必永異?然言如來便捨置者,卽同淨名高原陸地,但是彈斥,非永非器,如前寶解。
四、《央掘摩羅經》第二云:云何名邪定?謂佛不能化。乃至通會如前。
五、《善戒經》,如樞要第七證。
六、《瑜伽論》五十二云:若於通達真如所緣,緣中有畢竟障種子,名無涅槃法。六十七云:無種性人,是名畢竟無涅槃法。(云云。)引《寶性論》,依無量時文,會釋如前第四門。
七、《攝論》云:具障而闕因,諸佛不自在。《無性釋》云:具障謂煩惱業異熟,闕因謂無涅槃因。
釋曰:無涅槃因如前已說,三障不定皆當轉故。梁攝論世親:
釋曰:在此位中諸佛不自在,故知出此位已佛自在也,故知不是未來諸佛不自在。
第三、明一師慧日羽足者,引十二文,證定性二乘、無性有情終不成佛。
其中第六、引無上依。
經云:一者、一闡提,二者、外道,三者、聲聞,四者、緣覺。有四惑障,不能證得如來法身無上菩提。(已上)
此義云何?
答:此證不然。初二亦有菩薩種性,後二亦有不定種性,此豈不得如來法身?此外亦有信行佛教人天乘性,及以二乘種性異生,此亦不能證得佛身,故非定量。應知此經且約四位,說有惑障,非永爲障。餘十一文,備在諸門。
又引涅槃經第九卷二十六譬喩:
一、大涅槃光,入於一切衆生毛孔。如前樞要第五證引。
二、如興大雲,注於大地,枯木、山石、高原、埠阜,水所不住,流注下田,陂池悉滿。是大涅槃亦復如是,雨大法雨,普潤衆生,唯一闡提發菩提心,無有是處。
三、譬如焦種,雖遇甘雨,百千萬劫終不生芽。一闡提輩亦復如是,雖聞是經,終不能發菩提心芽,是人斷滅一切善根,如彼燋種,不能復生。
四、譬如明珠,置濁水中,水卽爲清,投之淤泥,不能令清。是涅槃經亦復如是,置餘衆生五無間罪、四重禁法,猶可澄清發菩提心,投一闡提淤泥之中,不能令清起菩提心。
五、譬如藥王,能滅諸病。是經如是,能除一切所有諸惡。若有修習及不修習,若聞名字,聞已敬信,一切煩惱重病皆滅,唯不能令一闡提輩住於菩提。如彼妙藥,不治必死。
六、若無創者,毒卽不入。一闡提輩亦復如是,無菩提因。如無創者,毒不能入,毒者卽是第一妙藥。
七、譬如金剛,無能壞者,而能破壞一切之物,唯除龜甲及白羊角。是經如是,安止衆生於菩提道,唯不能令一闡提輩立菩提因。
八、如馬齒草、娑羅之樹、尼迦羅樹,雖斷枝莖,續生如故,不如多羅斷已不生。若聞是經,雖死四重及五無間,猶故能生菩提因緣。一闡提輩卽不如是。
九、如法陀羅樹、鎭頭伽樹,斷已不生,及諸焦種。一闡提輩亦復如是。
十、譬如大雨,終不住空。此經如是,於一闡提卽不能住。(已上略抄。)
所餘譬喩,文異義同,故不繁引。如是諸喩,但約分位顯不能,非言畢竟。(寶疏意同第六門上半訖。)
答:《中觀論疏》卷十三:「又舊地論師以七識為虛妄,八識為真實。攝大乘師以八識為妄,九識為真實。又云八識有二義:一、妄;二、真。有解性義是真,有果報識是妄用。《起信論》生滅、無生滅合作梨耶體。《楞伽經》亦有二文:一云、梨耶,是如來藏;二云、如來藏,非阿梨耶。此一品正是破地論人義,不破數、論等。數、論等不明有為人法皆是妄謂所有也。」
《大乘玄論》卷第二:「次破地論中道。彼云阿梨耶識本來不生不滅,古今常定,非始非終,但違真故,起妄想。故彼云:六識熾惱隨覆梨耶,名為如來藏,後修十地之解,分分斷除妄想六識;六識既盡,妄想之解亦除,顯真成用,名為法身。譬如風起雲除,風息,皎日獨朗,法身既顯,有諸應能所,以不生現生,不滅現滅,不因不果,因果等諸用非一。故經云:「佛真法身猶如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也。」今謂不然,法身本有,為何因可得?若為因得,則非本有;無因,則同外道義。若言本有,何以名中道耶?又本來有此四句百非清淨法,自應遣顛倒,那急為煩惱所覆,後修得十地之解,尚能遣煩惱,本來常定法身不能遣之,翻成未之修解卻惑?本即不能,未亦不能也。」
《涅槃遊意》:「然此開覆則是如來藏義,何故名如來藏?為當眾生藏如來,名如來藏,為當如來自藏,名如來藏耶?然只此間則是解竟。然具此二義:一者、眾生性顛倒,隱覆如來性,故名如來藏;二者、眾生不堪聞如來之性,隱而不說,亦名如來藏。今教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是我義,眾生依方等大教臨度,斷除顛倒,則顯如來藏。藏顯則名法身,顯眾生有佛性,則顯眾生是佛性根本。眾生是佛,故有佛性,非佛則不得有佛性。如人姓張郎則有張姓。非張則不得有張姓。佛性亦爾,故論云:「眾生身內有佛非密,身外有亦非密,四並非密,眾生則是佛為密也。」」
漢語中觀除天台外,專說《中》、《百》、《十二門論》兼說《大智度論》、《法華》、《涅槃》等之嘉祥吉藏大師本俗姓安,安姓來原有多類,除滿人外,尚有中亞栗特人於武周入姓,以及祖系波斯(今伊朗)之波斯人等,而與僧燦辯論四十餘回最後取勝之三論吉藏大師,即屬於波斯人。以往於隋、唐之鮮卑人閱讀漢語古籍如論語、孟子等書,皆有其特定鮮卑語所翻之版本,而吉藏大師想當然也熟知中亞語種,從中亞語種再結合漢語學習而成集大成者。
七歲即投入興皇法朗門下學習大、小二乘,除前所說三論外,《成實論》等也是其修學範圍。師講解《中》、《百》、《十二門論》三論一百餘遍,《法華》三百餘遍,《大品》、《華嚴》、《維摩》、《大智度》等各數十遍,於唐高祖時列為十大德。著作多融會引用除其師興皇法朗法師外,另,三論宗新派攝山僧朗、山中僧詮二師所說與於引證真諦三藏所譯《阿毘達磨俱舍釋論》與《攝大乘論釋》、《大智度論》、《成實論》、《阿毘曇毘婆沙論》、《雜阿毘曇心論》、《舍利弗阿毘曇論》、《眾事分阿毘曇論》、《十住毘婆沙論》、《部執異論》、《唯識論》、《十地經論》、《阿毘曇心論》等阿毗達摩論。師於著作《中觀論疏》另也引證《大乘起信論》、《楞伽經》以破地論師義,如說:「又舊地論師以七識為虛妄,八識為真實。攝大乘師以八識為妄,九識為真實。又云八識有二義:一、妄;二、真。有解性義是真,有果報識是妄用。《起信論》生滅、無生滅合作梨耶體。《楞伽經》亦有二文:一云、梨耶,是如來藏;二云、如來藏,非阿梨耶。此一品正是破地論人義,不破數、論等。數、論等不明有為人法皆是妄謂所有也。」而今之地論師多又引《大乘起信論》、《楞伽經》以證彼義,想當然彼等未必深入吉藏大師所言。
而依玄奘三藏直傳弟子大乘基師義,一諦、一乘、一依、佛性、法身、如來藏、空、真如、無相、不生不滅、不二法門、無諸分別、離言觀等皆為遣相證性義,並非有一個實體可以令眾生有所得。
答:《瑜伽釋》中,此三時少異,義意無別。如《瑜伽師地論釋》言:「佛涅槃後,魔事紛起,部執競興,多著有見。龍猛菩薩證極喜地,採集大乘無相空教,造《中論》等,究暢真要,除彼有見。聖提婆等諸大論師,造《百論》等,弘闡大義,由是眾生復著空見。無著菩薩位登初地,證法光定,得大神通,事大慈尊,請說此論。理無不窮,事無不盡,文無不釋,義無不詮,疑無不遣,執無不破,行無不修,果無不證。正為菩薩,令於諸乘境、行、果等皆得善巧,勤修大行,證大菩提,廣為有情,常無倒說,兼為餘乘,令依自法,修自分行,得自果證。如是略說此論所因。」
答:依中觀宗立八不:不生亦不滅、不斷亦不常、不一亦不異、不成亦不出。即生滅斷常一異成出。
法相宗立十非:非有亦非無、非一亦非異、非生亦非滅、非增亦非減、非淨亦非不淨。即有無一異生滅增減淨不淨。
一八不、一十非,既說十非,則說唯識性,性即解脫,何不通中觀?二者需會通,否則,但徒增爭勝心爾。
答:《雜阿含經》卷第五十:「尊者金剛子聞世間大會,生不樂心時,有尊者金剛子,住巴連弗邑一處林中。時,巴連弗邑人民夏四月過,作憍牟尼大會。
時,尊者金剛子聞世間大會,生不樂心,而說偈言:
『獨一處空林,
猶如棄枯木,
夏時四月滿,
世間樂莊嚴,
普觀諸世間,
其苦無過我。』
爾時,林中住止天神即說偈言:
『獨一處空林,
猶如棄枯木,
為三十三天,
心常所願樂,
猶如地獄中,
仰思生人道。』
時,金剛子為彼天神所勸發已,專精思惟,斷諸煩惱,得阿羅漢。」
答:《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九:「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車從何處起?
誰能轉於車?
車轉至何所,
何故壞磨滅?』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車從諸業起,
心識能於車,
隨因而轉至,
因壞車則亡。』」
答:《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四:「爾時,世尊獨靜思惟,作是念:『有一乘道能淨眾生,度諸憂悲,滅除苦惱,得真如法,謂四念處。何等為四?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若有人不樂四念處者,則不樂如聖法;不樂如聖法者,則不樂如聖道;不樂如聖道者,則不樂甘露法;不樂甘露法者,則不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若樂修四念處者,則樂修如聖法;樂修如聖法者,則樂如聖道;樂如聖道者,則樂甘露法;樂甘露法者,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答:《雜阿含經》卷第九云:
復問:「為緣意及法,生意識不?」
答曰:「如是,尊者阿難!」
復問:「若意緣法生意識,彼因、彼緣,為常、為無常?」
答曰:「無常。尊者阿難。」
復問:「若因、若緣生意識,彼因、彼緣無常變易時,意識住耶?」
答曰:「不也,尊者阿難!」
復問:「於意云何?彼法若生、若滅可知,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尊者阿難!」
尊者阿難語純陀言:「是故,尊者!而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識亦無常。譬如士夫持斧入山,見芭蕉樹,謂堪材用,斷根、截斫葉葉、剝皮,求其堅實,剝至於盡,都無堅處。如是多聞聖弟子正觀眼識,耳、鼻、舌、身、意識。當正觀時,都無可取,無可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答:此中乃日本源信師《一乘要決》錯引,如說:「問:沼公云:《資糧論》據決定性云:如無糠米,種必不生(云云)。此義云何?
答:慈恩、沼公共許《法華》記不定性,而所引《資糧論》第三、第四同不許《法華》記不定性,故唯應依山家例釋。《維摩》敗種是彈呵說,非永不成。(彼論無無糠米喩,可檢諸本。)」以此證定性聲聞亦成正覺。
略回:
然依龍樹菩薩《菩提資糧論》說定性聲聞,終不能坐覺場,證無上正覺,此說與唯識宗《大論》同。
一、如 龍樹菩薩《菩提資糧論》卷第四說:
問:若燒煩惱,不生菩提心種子者,何故《法華經》中與燒煩惱諸聲聞等授記?
答:記彼諸眾生,此記有因緣,唯是佛善巧,方便到彼岸。
不知成就何等眾生,彼中因緣唯佛所知,以到調伏彼岸,不共餘眾生相似故,而彼不生菩提心種子者,以入無為正定位故,如經說。
如空及蓮花,峻崖與深坑,界不男迦柘,亦如燒種子。
如虛空中不生種子,如是於無為中不曾生佛法,亦不當生。如高原曠野不生蓮花,如是聲聞、獨覺入無為正定位中,不生佛法。
峻崖者,於一切智智城道中有二峻崖,所謂聲聞地峻崖、獨覺地峻崖。聲聞、獨覺若有一切智者,則非菩薩二峻崖也。
深坑者,如丈夫善學跳擲,雖墮深坑,安隱而住;若不善學,而墮深坑,便死坑內。如是菩薩修習無為,善相應故,雖修無為,而不墮無為中;聲聞等修習無為,不善相應,則墮無為中。
界者,聲聞繫在無為界故,不復能於有為中行,是故彼中不生菩提之心。
不男者,如根敗丈夫,於五欲利不復有利,如是聲聞具無為法,於諸佛法利亦無有利。
迦柘者,如迦柘珠,諸天世間雖善修理彼迦柘珠,終不能為鞞琉璃寶。如是聲聞雖復具諸戒,學頭多功德三摩提等,終不能坐覺場,證無上正覺。
亦如燒種子者,如被燒種子,雖置地中,水澆日暖,終不能生。如是聲聞燒煩惱種子已,於三界中亦無生義。以如是等經故,當知聲聞得無為法已,不生菩提之心。
二、又《能顯中邊慧日論》第四說:
又《菩提資糧論》云,如無糠米,種必不生,聲聞之人亦復如是,定不作佛。
言《法華經》中說聲聞舍利弗等得作佛者,是佛菩薩之所化作。
梁《攝大乘論》亦云:「於《法華》、《大集》中,有諸菩薩名同舍利弗等,此菩薩得此意,佛為授記,故說一乘。復次,佛化作舍利弗等聲聞,為其受記等。」
《法華經論》云:「二種聲聞,如來與授記,謂應化聲聞、退已還發菩提心者。決定、增上慢二種聲聞,根未熟故,如來不與授記。菩薩與授記者,方便令發菩提心故。」
不定說言令發趣向心,但決定者發信大心,成不愚法,亦得云發心,前言為利益二種人故。
若亦作佛,只是不定,何名定性?麟角喻獨覺,必是定性,不得見佛。
故《華嚴經》說:「菩薩將下,先以右手放光,名嚴淨世界。獨覺之人遇斯光者,即入涅槃;不覺之者,以其神力,移置他方。」由此故知,麟角獨覺必是定性,定不趣大。
部行之中,有定、不定,不定者回,定者不回。
由此善順《涅槃經》說:「若云須陀洹人等皆得佛道,或言皆不得,云不解我意。」
故知定性不作佛,不定性作佛。
《瑜伽》等皆說不定回心向大,不說皆得皆不得故,故《瑜伽》八十云:「何因緣故,一切阿羅漢不皆回向無上菩提?答:由彼種性有差別故等。」
《大莊嚴論》云:「由界差別者,眾生有種種界無量差別,如《多界修多羅》說。
由界差別故,應知三乘種性有差別。」
乃至云:「若無性差別,則亦無果差別等。」
又《善戒經》、《地持論》、《瑜伽論》釋十因中,解定異因,有性及三乘性皆悉定異。
以上即知定性聲聞不成正覺,並非僅唯識所說,於大乘佛教中觀 龍樹菩薩亦如是說。
關於源信,《日韓佛教史略》:
源信隱於橫川兜率谷之惠心院,專以著述為己任。著有《一乘要決》三卷、《大乘對俱舍抄》十四卷、《妙行心要集》六卷、《往生要集》六卷等,共有七十餘部百五十卷。寬仁元年入寂,世壽七十六歲。以其學風所被,弟子們即形成一種門風,自此以下,出一學派,仰源信為創祖而稱惠心流。
答:根據三轉法輪唯識學之義有三種解釋:
第一師(月藏):
由一切三界、九地之一切凡、聖眾生之異熟識所變,《立世經》說:一切有情之業增上力共所起。九地,即五趣雜居地、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捨念清淨地、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依禪定三昧之深淺,色界、無色界復分為四禪天、四無色天,與之欲界,計立九種有情之住地,稱為九地或九有。
第二師(圓測說是難陀論師之義)(窺基大師說是月藏論師之義) :
由現居於此界、地以及將生到此界者之一切眾生異熟所變,聖人之異熟不應變為穢土,凡夫之異熟不應變為諸佛淨土。聖者不再往生色界,再變為色界便為無用。
第三師:
(護法論師)由同一界地之眾生的異熟所變,倘若宇宙器世間如第二師所說由於現居此界、地及將生到此界者之一切眾生所變,則某一器世間將壞之時,既無有現居者及當生者(當生,即於現在未生、於未來而生),則此宇宙器世間便無有人所變,所以應當是「由同一界、地之一切眾生所變」。
《述記》後又說:「由此定應現身所居,及當生者,本識變為現所居界及當生界。」
我們就能了解到現在所生活的土地、宇宙乃是根據於處於同一界、同一地之一切眾生異熟識(本識)所變現,而於未來界之轉生也是如此。
《中論研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