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論其本源,從無明起,所謂凡心極不明了,不知因果理,不了出離道,三途苦報猶不能厭,何況人中天上勝果?此即第六相應分別無明力也,是名無明支。
依止如是愚癡力故,所起善惡二種心行,皆悉成於流轉業因。今此業者,即是第六相應思也。
此思心所,或時信等善心所倶身口意中,隨應造作一切善法;或時貪等諸煩惱倶身口意中,隨應造作一切惡法。今此善惡三業思數各熏種子,其諸種子皆悉落在自己假我相續本識,是名行支。
今此行支隨能資助本識,是名行所持苦果種子。
於其所資,苦果種子,有五種類, 一者、本識能生種子,是名識支; 二者、名色所攝種子,謂除本識能生種子,及六處、觸、受種子外,所餘異熟無記種子,是為名色支。 三者、眼等六根種子,是名六處支。此中意根非是末那,但取異熟等無間意。 四者、異熟觸數種子,是名觸支。 五者、異熟受數種子,是名受支。
今此識等五支種著,總論之者,即是可生當來苦果依正種子。然異熟法,其性羸劣,不能獨生自果現行,必待於他強勝法助。是故隨彼善惡二業資助勢力,或生好果,或生惡果,好惡雖異,皆無記性。
然此行等六支種子,必蒙潤緣後生現行。譬如外種雖在地中,蒙雨露潤方生芽莖,内法種子亦復如是。其潤緣者即諸煩惱,若人發起煩惱之時,必潤當來苦果種子。雖諸煩惱皆有此力,以貪為本,貪愛如水,殊有潤生勢力故也。
是以若臨命終時,至細想現行之位,倶生下品微細貪愛,法爾而起顧戀自體及境界等,爾時即彼行等六支種子正潤,然未至極。此下品貪名為愛支,如是愛惜數數相續,遂起上品倶生貪等,爾時即彼六支種子潤緣悉具,生果功能皆決定已。
今此上品貪愛等惑,是名取支。此愛及取,正潤即是第六相應,倶生煩惱。今此所潤行等六支,合名有支。今此有支,至於託生最初刹那,正生苦果依正二報。其苦果報,有根身等未衰變來,總名生支。衰變以後,至命終位,總名老死支。(正支正報,類攝依報。)
今此一期亦起無明,無明發業乃至起愛潤苦種子,與前次第等無有異,如是如是輪轉無窮,從無始際至于今也。故生死流無明為源,其無明者即是無明種子所生,其種子者即彼過去無明現行之所熏習,其所熏種在本識中自類相生無間斷故,如是如是生起無明,如是如是生無明故,如是如是輪轉不絶。
其能持本識,亦從自種生,其本識種子,還在本識中,即是六、七二識所變相分所熏本質種也。其六、七識亦從六、七二識種生,其種子者,即六、七識自所熏也,熏已亦在自本識中。
如是一切種子,皆在第八識中,自類相生。譬如暴流,相續不絶。無始以來,種生現行,現熏種子,種生種故,生死流轉無盡者也。當知生死輪迴,唯是自心作也。
答:以心中現依他之相,為所緣緣,於此依他,誤謂實有,或謂全無,故於心外增損相現,是以妄情為能遍計,心中現境為所遍計,當情現相,名為遍計所執性也。
答:且見一草葉,其色青色也。今此青色者,定非自然,有因緣、增上二緣所生。言因緣者,阿頼耶識所持種子。增上緣者,風雨地等種種疎緣。如是親疎衆多因緣,和合生此草葉之色。既是因緣所生法故,雖無自性,而非都無,如幻如夢,非有非無,是名依他。於此如幻草葉青色,常途凡無(無,《大日本佛教全書》作「夫」)執為實色,如是執時,心中所現,即如幻青,當情所現,實有青相,此相理無,是名增益遍計所執。或有一類空見之者,撥無此色,執為都無,如是執時,心中所現,似都無相,當情所現,實都無相,此相理無,名為損減遍計所執。今此增損實有都無妄所執相,於此草葉青色之中,於恒恒時,於常常時,一切遠離,凝然常住,此理真實,不生不滅,是即名為圓成實性。故此三性,不即不離(且指一事已,諸法皆如此)。
答:真理若定異,是即應有為。體性衆多法,必待其因緣。若有因緣生,應是有為故。況若有異相,即應是事相,豈名法性乎?真理若定一,應非各各性。若非各各性,何名諸法性?況若有一相,即應是事相,何名法性乎?
是故真理不即不離,但寄詮門,強施設之,一味為本。所以者何?無相法中無別相故。由此義故,雖色之理,理無質礙,焉異心性?雖心之理,理無緣慮,焉異色性?乃至五根、五塵、心王、心所等法,種種之理,各各相對,可如是知。故衆多六同,皆是有為相,全非真性之中不同。故聖教之中,名為平等性,稱為虚空界,是即事相無量萬差,真理一味,不生不滅,非一非異,非色非心,非内非外,無差別故。是以三科、四諦等性,三界、五趣、三乘等理,皆互融通,彼此無隔。
然此一理為各各事相之性者,色性凝然可質礙理,心性凝然可緣慮理,乃至一一皆如是。故不即之門,從於事相談其至實,非是真理之剋性門。直論理體是一味,故不即不離難思議中。若強施設者,不離為本也。
若又倶許者,不即義門,自然成立,相似是假,更非都無。
若如難者,恐誤假法為無法也。假法無法,其義各別,勿令混濫。
假者,亦有亦無義也。無者,都無,更無有分。
今此波浪假而非無,若都無者,何緣來時其相生起,緣盡之時其相滅乎?
若許假者,何為前答之上難乎?故此譬喩能成不即,不離喩也。
若如所難,恐是一向撥無事相。事相若無,真理亦無。真理非獨真,必俗之真。故真俗皆撥無,即是大邪見。
若猶言無事有理者,其義必然不可得也。
若言不撥,事在迷前故者。
若爾,悟前無何為許事耶?情有理無非法體故。若依之許悟前事者,一向相即不責自破,不生理上虚假生滅必然相分,非唯一故。
若云虚假故相即者,亦虚假故難可定即,即是不即不離義也,何是一向相即義耶?
答:若歸有為主,一切皆唯識。若歸無為主,一切皆真如。若歸簡擇主,一切皆般若。
若互相和,諸佛慧眼自然遍滿,隨宜所益應無窮盡。
若互相毀,無量法寶同時磨滅,一切衆生受諸大苦。大聖悲惱,只此事歟?但欲遮其執,還似遮其法;欲立於其法,猶如立其執。
若互不遮者,亦誰誡其執?進退惟谷,為之如何?伏願智者,聞於他破,必顧自執,得於自立,先求他和,清淨一味,同正法昔矣。
答:攝論頌中,引蛇繩麻喩,顯其大意者,暗夜有一繩,愚人見謂蛇,種種恐怖,依此而起,眼眩心騷,手足振動。爾時覺者,教之令悟,迷亂深故,難輒覺悟。數數思惟,漸漸醒悟,遂除其迷,忽知蛇空。如是知已,見之但繩,其繩相貌,極似蛇形。似故愚眼,見迷為蛇,是一重覺,然猶執繩,為真實物。尚數思惟,遂知繩空,其性即麻,更無實繩。繩相但是衆緣所生,如幻假有,非有非空,其麻即是非有非無繩之實性。彼實蛇相,及實繩相,於此麻中,一向遠離。三性諸法,亦復如是。愚者迷眼,喩能遍計種種恐畏,喩生死苦。覺者教之,喩佛菩薩。實蛇之相,喩實我相。忽知蛇空,喩知生空。實繩之相,喩實法相。知繩之空,喩知法空。虚假之繩,喩依他體。似蛇形貌,喩假我分。其性之麻,喩圓成實。於此麻中,常無實蛇。實繩之相,喩理無相。如是喩時,妙理能顯(以解釋意私委喩之)。如是三性,不即不離,故以此名為一重中道。
若無俗事者,不可有真理,若無真理者,不可有俗事,是必然理故。由此正智緣如之位,有為萬像,宛然不失。能緣正智,即其萬像之中一法,所緣真理,即其能緣智之自性。言正智者,且擧相應之一數名。以實論者,同時一聚心王心所二十二法,是時皆證各各自體平等實性。其依身等,即第八識長時所變,其七八等,條然而存。一切衆生無量事相,無邊諸佛,無數依正,亦復如是。如是心佛及諸衆生平等實性,即此正智之所緣也。如是萬差衆多事相,若無之者,其真理者,是誰真理?故俗諦成立,而真諦能成,真諦成立,而俗諦能成。由此義故,能談法相,能知法性。若不辨法相,能知法性者,無有是處。今此四重二諦,即是四重相對。謂一有無對,第一世俗,是所執故,體性都無,所餘四重,非所執故,體性非無。二事理對,於前有中,五蘊等法,淺近相故,名之為事,三性等法,深遠性故,名之為理。三淺深對,於前理中,三性等法,差別門故,名之為淺,二空等如,一味理故,名之為深。四詮旨對,於前深中,二空真如,猶依空門而施設故,名之為詮,一真法界,都越詮門,故名為旨。今此四重,攝在無量萬差法門,無不盡矣。四俗一真,本論所說,四重勝義,唯識所明,具如二諦義林中述。
若以相即為深義者,其難准前旁推徴之謗法無疑。如此惡人,能拔無量衆生之正慧眼也。如此毒言,能害恒沙諸佛之妙法命也。哀哉,依一旦執情,冥然向無窮苦輪。凡像末世質直人,希習觀行者,名性相為淺近。學性相輩,喚觀行為戲論。是則差別似於淺,故他迷其深理。觀行似於戲,故人失其實德也。
就中弘觀行宗,則說所觀法為至極要,觀行之法皆以然故。
若不然者,不得證故。此乃勸專注也,不勸偏執也,而返謗餘教相,但是學者失也。
當知不辨祖師之意,不引觀慧,還引惡慧也。
弘性相宗,則遍了一切,為究竟說性相之道,定可然故。
若不然者,不斷疑故。此乃勸簡釋也,不勸堅執也。而返謗他修行,但是學者失也。
當知不辨自宗之旨,不盡諸門,還滯小門也。
一味法水,為此濁亂;無礙慧光,依此滅沒。悲中之悲,何事如之哉?
《教觀大綱》天台山幽溪沙門 傳燈 撰
觀門
三諦: 真諦者泯一切法。 俗諦者立一切法。 中諦者統一切法。
三觀: 空觀者,破見思惑,顯真諦理。 假觀者,破塵沙惑,顯俗諦理。 中觀者,破無明惑,顯中諦理。
纓絡三觀: 一、從假入空觀,亦名二空觀。 二、從空入假觀,亦名平等觀。 三、因二空方便,入中道第一義觀。
天台三止: 一、體真止,止於真諦。 二、方便隨緣止,止於俗諦。 三、息二邊分別止,止於中道第一義諦。
一心中三止觀: 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總空觀。 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而不假,總假觀。 一中一切中,無假無空而不中,總中觀。
南嶽三種止觀: 漸次:初淺後深如梯隥。 不定:前後更互如金剛寶置於日中。 圓頓:初後不二如通者騰空。
天台三種止觀: 漸次:禪波羅蜜(十卷):初淺後深,解頓行漸:隨他空。 不定:六妙門(一卷):前後更互解,頓行或漸頓:隨自佗假。 圓頓:摩訶止觀(十卷):初後不二,行解俱頓:隨自中
修止觀前二十五方便: 一、具五緣 (一)持戒清淨——在家出家,大小不同。 (二)衣食具足——蔽形即足,隨食資身。 (三)閒居靜處——不作眾事,名無憒鬧。 (四)息諸緣務——生活、人事、工巧、伎術。 (五)近善知識——外護、同行、教授三種。
二、訶五欲 (一)呵色欲——男女行貌、玄黃朱紫。 (二)呵聲欲:[糸*系]竹、環珮、男女謌詠。 (三)呵香欲——男女身香、飲食香等。 (四)呵味欲——飲食餚膳,種種美味。 (五)呵觸欲——男女身分及諸好觸。
三、棄五蓋 (一)貪欲蓋——追昔五欲,忘失正念。 (二)嗔恚蓋——想他惱我,忿怒相續。 (三)睡眠蓋——心神昏塞,烏暗沉黑。 (四)掉悔蓋——作無益事,心中憂悔。 (五)疑蓋——非障理疑,乃障定疑。
四、調五事 (一)調心不沉不浮——沉繫鼻端,浮安心下。 (二)調身不緩不急——挺動肢節,正頭直項。 (三)調息不澁不滑——氣息若調,則易入定。 (四)調眠不節不恣——不可苦節,復不可縱。 (五)調食不饑不飽——安身愈疾,處中得宜。
五、行五法 (一)欲——欲離妄想顛倒,欲得禪定智慧。 (二)精進——持戒棄蓋,初中後夜勤行精進。 (三)念——念世欺誑可輕賤,禪定智慧可重貴。 (四)巧慧——籌量世間樂禪定,智慧樂得失輕重。 (五)一心——念慧分明,見世間可患,定慧可貴。
十乘觀法: 一、觀不思議境:謂觀一念心具足三千性相,即空即假即中,更不前後,廣大圓滿,橫[監-皿\立]自在,故《法華經》云「其車高廣」。 二、真正發菩提心:謂依上妙境,發無作四弘誓願,愍己愍他,上求下化。經云「又於其上張設幰蓋」。 三、善巧安心止觀:謂體妙理,常恆寂然名為定,寂而常照名為慧。經云「安置丹枕」。 四、破法遍:謂以三觀破三惑,三觀一心,無惑不破。經云「其疾如風」。 五、識通塞:謂苦集十二因緣、六蔽、塵沙、無明為塞;滅滅因緣、智六度、一心三觀為通。若通須護,有塞須破。經云「其疾如風」。 六、道品調適:謂無作道品一一調停,隨宜而入。經云「有大白牛等」。 七、對治助開:謂若正道多障,圓理不開,須修事助,謂五停心及六度等。經云「又多㒒從」。 八、知位次:謂修行之人知六即位次,既不生上慢,亦不生退屈。經云「乘是寶乘游於四方」。 九、能安忍:謂於逆順安然不動,策進五品而入六根。引經同前。 十、無法愛:謂莫著十信相似之道,須入初住真實之理。引經同前。
答:如圓測師《解深密經疏》云:「 若依《中邊》,圓成實性自有二種,故第二云:『此圓成實總有二種:無為、有為,有差別故。無為總攝真如、涅槃,無變異故,名圓成實;有為總攝一切聖道,於境無倒故,亦名圓成實。』
若依《攝大乘》,圓成實性自有四種,彼論云:『云何應知圓成實自性?應知宣說四清淨法:一者、自性清淨,謂真如、空、實際、無相、勝義、法界。二、離垢清淨,謂即此離一切障垢。三者、得此道清淨,謂一切菩提分法、波羅蜜多等。四者、生此境清淨,謂諸大乘妙正法教。由此法教清淨緣故,非遍計所執自性;最淨法界等流性故,非依他自性。如是四法,總攝一切清淨法盡。此中有二頌:幻等說於生,說無計所執,若說四清淨,是謂圓成實。自性與離垢,清淨道所緣,一切清淨法,皆四相所攝。』廣如無性、世親釋論第五卷說。
此經上來別約三法,釋三性義。若依《中邊》第二、《成唯識》第八,約四諦義,通釋三性。若依《雜集》第五,約蘊、界、處三科法門,通說三性。
若依《大般若》,約一切法,通釋三性。故無性釋論第四卷云:『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亦說,佛告慈氏,若於彼彼行相事中,遍計為色,為受為想,為行為識,乃至為一切佛法,依止名想,施設言說,遍計以為諸色自性乃至一切佛法自性,是名遍計所執色乃至遍計所執一切佛法。若復於彼行相事中,唯有分別法性安立,分別為緣,起諸戲論,假立名想,施設言說,謂之為色乃至謂為一切佛法,是名分別色乃至分別一切佛法。若諸如來出現於世,若不出世,法性安立,法界安立,由彼遍計所執色故,此分別色於常常時,於恆恆時,是真如性,無自性性,法無我性,實際之性,是名法性色。乃至由彼遍計所執一切佛法故,此分別一切佛法於常常時,於恆恆時,乃至是名法性一切佛法。廣說如經。』」
答:依《解深密經疏》卷第十三云:「今述諸教所說三性,總有二門: 一、所執雜染不倒門,謂妄所執實我實法都無所有,但隨妄情而施設故,說之為有,如是皆名遍計所執;一切雜染諸有漏法從緣生者,名依他起,依因託緣而得生故;一切有為無漏道諦及諸無為,名圓成實,二種皆是不顛倒故。
二、所執緣生不變門,謂妄所執實我法等,隨情有故,名所執性;有漏、無漏一切有為,皆依他起;一切諸法平等,真如不變異故,名圓成實。
於上二門,諸教不同。自有聖教,說前非後,如《楞伽經》第四卷說:『大慧!正智、如如者,不可壞故,名成自性。』《辨中邊論》亦同此說。
自有聖教,說後非前,如《瑜伽論》七十四云:『問:第二自性幾所攝?答:四所攝。問:第三自性幾所攝?答:一所攝。』
自有聖教,二種俱有,如《成唯識》第八卷云:『分別緣所生,應知且說染分依他,淨分依他亦圓成故。或諸染淨心、心所法皆名分別,能緣慮故。是則一切染、淨依他皆是此中依他起攝。』
《攝論》第四云:『二者、依他雜染、清淨性不成故。』
世親釋云:『由即如是依他起性,若遍計時,即成雜染;無分別時,即成清淨。由二分故,一性不成。』無性釋意,亦同此說。
今此一部,說後非前,唯說真如圓成實故;或可說前非後,唯說染法為緣生故;或可通有二義,前二說故。若廣分別,如《三性章》。」
答:真諦三藏云:此初地菩薩應作樹神王,領諸神,隨所至處,與他勝樂,勝樂即功德之果,故名功德天。
外國呼神亦名天也。
準此所解,即示鬼趣,作樹神中王。
今解:準經但云天女,不說為神,如下地神,即名神故。
設有處說名樹神王者,如四天王亦名四天神王,以主神故,名為神王,非必鬼趣。
天女亦爾,是天趣攝。
《大智度論》:「論 問曰:一心中無有二空,云何說空不與空合?
答曰:空有二種:一者、空三昧;二者、法空。空三昧不與法空合。何以故?若以空三昧力合法空者,是法非自性空。又空者,性自空,不從因緣生;若從因緣生,則不名性空。行者若入時見空,出時不見空,當知是虛妄。」
答:一、理佛性,謂真如也。性是體義,大功德法,真實之體。
二、行佛性,謂法爾無漏種子,性是因義。四智心品,親生因緣,證理名法身,生智名報身,或自性義,併通理智。此二佛性,名如來藏。藏謂覆藏,或是含藏,在纒出纒,因位果位,理智二性,思惟可知。
《中論研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