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要義問答》(五) - 問:法相甚深,其旨易迷,願引譬喩,可顯其相。

答:攝論頌中,引蛇繩麻喩,顯其大意者,暗夜有一繩,愚人見謂蛇,種種恐怖,依此而起,眼眩心騷,手足振動。爾時覺者,教之令悟,迷亂深故,難輒覺悟。數數思惟,漸漸醒悟,遂除其迷,忽知蛇空。如是知已,見之但繩,其繩相貌,極似蛇形。似故愚眼,見迷為蛇,是一重覺,然猶執繩,為真實物。尚數思惟,遂知繩空,其性即麻,更無實繩。繩相但是衆緣所生,如幻假有,非有非空,其麻即是非有非無繩之實性。彼實蛇相,及實繩相,於此麻中,一向遠離。三性諸法,亦復如是。愚者迷眼,喩能遍計種種恐畏,喩生死苦。覺者教之,喩佛菩薩。實蛇之相,喩實我相。忽知蛇空,喩知生空。實繩之相,喩實法相。知繩之空,喩知法空。虚假之繩,喩依他體。似蛇形貌,喩假我分。其性之麻,喩圓成實。於此麻中,常無實蛇。實繩之相,喩理無相。如是喩時,妙理能顯(以解釋意私委喩之)。如是三性,不即不離,故以此名為一重中道。

若無俗事者,不可有真理,若無真理者,不可有俗事,是必然理故。由此正智緣如之位,有為萬像,宛然不失。能緣正智,即其萬像之中一法,所緣真理,即其能緣智之自性。言正智者,且擧相應之一數名。以實論者,同時一聚心王心所二十二法,是時皆證各各自體平等實性。其依身等,即第八識長時所變,其七八等,條然而存。一切衆生無量事相,無邊諸佛,無數依正,亦復如是。如是心佛及諸衆生平等實性,即此正智之所緣也。如是萬差衆多事相,若無之者,其真理者,是誰真理?故俗諦成立,而真諦能成,真諦成立,而俗諦能成。由此義故,能談法相,能知法性。若不辨法相,能知法性者,無有是處。今此四重二諦,即是四重相對。謂一有無對,第一世俗,是所執故,體性都無,所餘四重,非所執故,體性非無。二事理對,於前有中,五蘊等法,淺近相故,名之為事,三性等法,深遠性故,名之為理。三淺深對,於前理中,三性等法,差別門故,名之為淺,二空等如,一味理故,名之為深。四詮旨對,於前深中,二空真如,猶依空門而施設故,名之為詮,一真法界,都越詮門,故名為旨。今此四重,攝在無量萬差法門,無不盡矣。四俗一真,本論所說,四重勝義,唯識所明,具如二諦義林中述。

若以相即為深義者,其難准前旁推徴之謗法無疑。如此惡人,能拔無量衆生之正慧眼也。如此毒言,能害恒沙諸佛之妙法命也。哀哉,依一旦執情,冥然向無窮苦輪。凡像末世質直人,希習觀行者,名性相為淺近。學性相輩,喚觀行為戲論。是則差別似於淺,故他迷其深理。觀行似於戲,故人失其實德也。

就中弘觀行宗,則說所觀法為至極要,觀行之法皆以然故。

若不然者,不得證故。此乃勸專注也,不勸偏執也,而返謗餘教相,但是學者失也。

當知不辨祖師之意,不引觀慧,還引惡慧也。

弘性相宗,則遍了一切,為究竟說性相之道,定可然故。

若不然者,不斷疑故。此乃勸簡釋也,不勸堅執也。而返謗他修行,但是學者失也。

當知不辨自宗之旨,不盡諸門,還滯小門也。

一味法水,為此濁亂;無礙慧光,依此滅沒。悲中之悲,何事如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