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阿毗達摩論:塞建陀羅阿羅漢 《入阿毘達磨論》
五蘊十八界、禪定諸名相與基本方法:智者大師《法界次第初門》
二乘七十五法:玄奘三藏弟子 大乘光法師《俱舍論法宗原》、日本宗禎禎山法師《七十五法名目》
中觀宗:提婆菩薩 造《百字論》
大乘百法:天親菩薩 造《大乘百法明門論》
唯識基本名相:日本 良光法師《略述法相義》
唯識宗道次第:慈恩基師《大乘法苑義林章》〈唯識義林〉、智周法師《大乘入道次第》、日本貞慶法師《心要鈔》
答:● 若遍四生具二因者,無性理勝,以化生死,無屍骸故。
(十四左)無性理勝(至)無屍骸故(文)。
義演云:疏無性理勝者。意云:若四生中總具生·引二因者。即無性理勝。何以故?以無性約十二支說。所以化生且有生·引二因。不取世親者。以世親計引因殘果死後屍骸說。然化生無死後屍骸。以化生者無而怱生。死後頓滅也。
● 然世親論意,無著大師為成引因,說枯、喪等,故說頌言︰「枯喪由能引,如任運後滅。」
(十四左)然世親論意(至)果如任運後滅(文)。
世親論二(十二紙左)云:此中外種乃至果熟為能生因。內種乃至壽量邊際為能生因。外種能引枯後相續。內種能引喪後死骸。由引因故多時續住。若二種子唯有生因。此因既壞。果即應滅。應無少時相續住義(文)
無性論二(十六左)云:云何譬如任運後滅。譬如射箭。放弦行力為能生因。令箭離弦不即隨落。彎弓行力為箭引因。令箭前行遠有所至。非唯放弦行力能生。應即隨故。亦非動勢。展轉相推應不隨故。既離弦行遠有所至。故知此中有二行力能生能引有誦。任運後滅故者。彼直以理增益引因。非說譬喻。所以者何。油炷都盡不待外緣。燈焰任運後漸方滅。非初即滅。由此道理。決定應有能引功力於今未盡。內法諸行亦應如是。有種勢力展轉能引令不斷施(文)
義演云:疏如任運後滅者。意說。若無引因者。有情死時應如化生死後任運滅。所以無著為成引因。更說有枯喪果也(文)
今謂:義演釋意。任運後滅為化生死者非也。准無性釋。任運後滅即枯喪果。如油炷都盡燈焰任運後漸方滅。 編者註:果如任運後滅,應為「如任運後滅」。
答:僧佉曰:一切法一相,是我要誓說。以何因緣,立一切法一相?以盡同共有一故,喻如瓶、衣等物體各有一,以是義故,當知一切法名為一相,是故一義成。
內曰:非一。何以故?汝要誓言,立一相義,為一為二?若是一者,唯有要誓,不應有一,以是因緣,汝所立一,此義即破。
毗舍師曰:汝言一破,我今立異,捨一過故。
內曰:汝若立異,我還立一。何以故?汝若離因立異,我亦離因立一。
毗舍師曰:我要立異。所以者何?諸法差別各異相故,喻如象駝鹿馬如是等類,其相各異。以是故,諸法相異,一切法皆異,是故異義成。
內曰:汝以此彼相不同,故言異義成者,以相別故,法各是一。汝所立異,要言則壞;要言壞故,則知異相不立。
答:基師《大乘法苑義林章》云:又〈常不輕品〉說:「不輕菩薩行不輕行,臨欲終時,於虛空中,具聞威音王佛先所說《法花經》二十千萬億偈,悉能受持,即得如上六根清淨,更增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命終之後,得值二千億佛,皆號日月燈明,後值二千億佛,皆號雲自在燈王。於此諸佛法中受持讀誦,為諸四眾說此經典故,得是常眼清淨,耳、鼻、舌、身、意諸根清淨,於四眾說法,心無所畏。」
彼經意說,不輕菩薩臨欲終時,聞《法花經》,六根清淨,增壽命者,是見道前四善根位。
不說得常六根淨故,不言說法心無畏故,由此定非十地聖位。
說此命終,得遇多佛,獲常六根清淨,說法心無所畏,證入初地,由此定知非四十心解脫分位。
彼位命終,未得常淨根、心無所畏故。
遠照前文,雖未得無漏智慧,而其意根清淨如是者,是決擇分四善根位。
此說聞、思地前勝得。
答:今之學人多認自宗為勝,他宗為劣,或引論疏言某某宗教為負,殊不知,論師論理各有所據,難不成有部論師、雪山部阿羅漢聖者不是聖者?按菩薩律「他勝處法」「數數現行都無慚愧,深生愛樂,見是功德,當知說名上品纏犯。」。須知,論疏談他宗建立共相乃令有情自身破執伏斷邪見,辨別像似佛法之義亦為如此,並不是唯有我宗勝、他宗負,有如此見解者,即不知因明悟他、自悟之義,亦犯菩薩律儀四根本他勝處法首條。 故大論又云:「菩薩於四他勝處法隨犯一種,況犯一切,不復堪能於現法中增長攝受菩薩廣大菩提資糧,不復堪能於現法中意樂清淨,是即名為相似菩薩,非真菩薩。」而從「他勝處法」隨後即會產生種種不善心所導致諸律儀皆毀, 如護自宗而後續生殺、盜等事業,有染污故。
天台 智顗大師《四教義》首言:「夫眾生機緣不一,是以教門種種不同。經云:「自從得道夜,至泥洹夜,所說之法,皆實不虛。」仰尋斯旨,抑有由致,所以言之。
夫道絕二途,畢竟者常樂;法唯一味,寂滅者歸真。然鹿野鵠林之文,七處八會之教,非頓、漸之異,不定、祕密之殊,是以近代諸師各為理釋。今所立義,意異前規,故略撰四教用義,大都漸、頓、不定、祕密之蹤,若能達斯旨者,則如來權實信矣。無方至人,本跡淵哉難究,況復此漸、頓、不定、祕密之跡皆無滯矣。」
慈恩基師《義林章》:「一問:《勝鬘經》等,說有一乘。《涅槃經》等,說有二乘,譬如國王調御駕駟,欲令驢車而及之者,無有是處。《法花經》等,說有三乘,謂羊、鹿、牛車。《善戒經》等,說有四車,前三加象。《勝鬘經》等,亦說有四,謂無聞非法眾生,以人天善根而成就之;求聲聞者,授聲聞乘;求緣覺者,授緣覺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楞伽經》中,說有五乘,三乘定性,不定性為四,第五阿闡提有二:一、有性而斷善根;二、菩薩具大悲者。《莊嚴論》中,亦說有五,前四如前,第五有二:一、即有性而斷善根,謂暫時無;二、無性者,謂畢竟無。《善戒經》等,亦說有五,初四如前,第五唯一,謂無種姓。何故說乘有此差別,不說身寶有此異門?
答:乘隨機立,佛據覺殊,寶性可珍,故無增減。」
智顗大師《四教義》云 :「夫眾生機緣不一,是以教門種種不同。」
慈恩基師《義林章》云:「乘隨機立,佛據覺殊,寶性可珍,故無增減。」
常遇學人詢問唯有某某宗為最上乘法,然實際上,若按古德義,並不如此,古德多說「機緣不一」、「乘隨機立」即知異生有情所處環境、生活背景與自身人生經歷之不同,才有不同差異,若按唯識所言乃在於「種性義」,然種性義亦為機緣,若無助緣現行,亦不能發。若古德義為非,則今之自身為正者,今之自身解脫乎?又見眾生喜談天台智者大師義「自我想像」所造之佛法義,又或弘揚唯識、中觀義,卻言慈恩基師「自語相違」、唯識非勝義,此等皆非如理思維,大抵皆為世俗名聞利養所致,有染心故,有染心故而有種種不如理作意思維,如一般有情喜爭名利、地位、權力而有種種愚癡行。
於上所言「他勝處法」首重自讚毀他,自者,我見故;讚者,深執我我所故;毀者,斷他眾生喜樂等善心所,續斷眾生命故;他者,無悲心是。
龍樹菩薩云:「問曰:若諸見皆有過失,第一義悉檀何者是?
答曰:過一切語言,道心行處滅,遍無所依,不示諸法,諸法實相無初、無中、無後、不盡、不壞,是名第一義悉檀。如摩訶衍義偈中說:
語言盡竟,心行亦訖,
不生不滅,法如涅槃。
說諸行處,名世界法;
說不行處,名第一義。
一切實一切非實,及一切實亦非實,
一切非實非不實,是名諸法之實相。
如是等處處經中說第一義悉檀,是義甚深,難見難解,佛欲說是義故,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答:自受用身雖是有為功德法本,非佛共有,是各別體,非法真性,非自性身,非是無為界功德本,不名法身。
阿賴耶識為自受用身攝,縱使轉為無漏清淨識,亦非法身、亦非自性清淨心,為有為功德法本之故。
而《智度論》所言法性生身,乃受用身。
若有人建立阿賴耶識為無為法體者,即知彼等乃錯解義。不可說是本性常,許從因生說是常者,違比量故。
答:《瑜伽論》云世間道唯能伏除俱生煩惱及彼俱生薩迦耶見鄰近憍慢,而不能伏分別煩惱。
此依六行,非加行智,彼能伏故。
菩薩地前,分別現行亦伏不起,非是六行,唯識觀等勢力不行故。
《中論研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