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今之學人多認自宗為勝,他宗為劣,或引論疏言某某宗教為負,殊不知,論師論理各有所據,難不成有部論師、雪山部阿羅漢聖者不是聖者?按菩薩律「他勝處法」「數數現行都無慚愧,深生愛樂,見是功德,當知說名上品纏犯。」。須知,論疏談他宗建立共相乃令有情自身破執伏斷邪見,辨別像似佛法之義亦為如此,並不是唯有我宗勝、他宗負,有如此見解者,即不知因明悟他、自悟之義,亦犯菩薩律儀四根本他勝處法首條。 故大論又云:「菩薩於四他勝處法隨犯一種,況犯一切,不復堪能於現法中增長攝受菩薩廣大菩提資糧,不復堪能於現法中意樂清淨,是即名為相似菩薩,非真菩薩。」而從「他勝處法」隨後即會產生種種不善心所導致諸律儀皆毀, 如護自宗而後續生殺、盜等事業,有染污故。
天台 智顗大師《四教義》首言:「夫眾生機緣不一,是以教門種種不同。經云:「自從得道夜,至泥洹夜,所說之法,皆實不虛。」仰尋斯旨,抑有由致,所以言之。
夫道絕二途,畢竟者常樂;法唯一味,寂滅者歸真。然鹿野鵠林之文,七處八會之教,非頓、漸之異,不定、祕密之殊,是以近代諸師各為理釋。今所立義,意異前規,故略撰四教用義,大都漸、頓、不定、祕密之蹤,若能達斯旨者,則如來權實信矣。無方至人,本跡淵哉難究,況復此漸、頓、不定、祕密之跡皆無滯矣。」
慈恩基師《義林章》:「一問:《勝鬘經》等,說有一乘。《涅槃經》等,說有二乘,譬如國王調御駕駟,欲令驢車而及之者,無有是處。《法花經》等,說有三乘,謂羊、鹿、牛車。《善戒經》等,說有四車,前三加象。《勝鬘經》等,亦說有四,謂無聞非法眾生,以人天善根而成就之;求聲聞者,授聲聞乘;求緣覺者,授緣覺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楞伽經》中,說有五乘,三乘定性,不定性為四,第五阿闡提有二:一、有性而斷善根;二、菩薩具大悲者。《莊嚴論》中,亦說有五,前四如前,第五有二:一、即有性而斷善根,謂暫時無;二、無性者,謂畢竟無。《善戒經》等,亦說有五,初四如前,第五唯一,謂無種姓。何故說乘有此差別,不說身寶有此異門?
答:乘隨機立,佛據覺殊,寶性可珍,故無增減。」
智顗大師《四教義》云 :「夫眾生機緣不一,是以教門種種不同。」
慈恩基師《義林章》云:「乘隨機立,佛據覺殊,寶性可珍,故無增減。」
常遇學人詢問唯有某某宗為最上乘法,然實際上,若按古德義,並不如此,古德多說「機緣不一」、「乘隨機立」即知異生有情所處環境、生活背景與自身人生經歷之不同,才有不同差異,若按唯識所言乃在於「種性義」,然種性義亦為機緣,若無助緣現行,亦不能發。若古德義為非,則今之自身為正者,今之自身解脫乎?又見眾生喜談天台智者大師義「自我想像」所造之佛法義,又或弘揚唯識、中觀義,卻言慈恩基師「自語相違」、唯識非勝義,此等皆非如理思維,大抵皆為世俗名聞利養所致,有染心故,有染心故而有種種不如理作意思維,如一般有情喜爭名利、地位、權力而有種種愚癡行。
於上所言「他勝處法」首重自讚毀他,自者,我見故;讚者,深執我我所故;毀者,斷他眾生喜樂等善心所,續斷眾生命故;他者,無悲心是。
龍樹菩薩云:「問曰:若諸見皆有過失,第一義悉檀何者是?
答曰:過一切語言,道心行處滅,遍無所依,不示諸法,諸法實相無初、無中、無後、不盡、不壞,是名第一義悉檀。如摩訶衍義偈中說:
語言盡竟,心行亦訖,
不生不滅,法如涅槃。
說諸行處,名世界法;
說不行處,名第一義。
一切實一切非實,及一切實亦非實,
一切非實非不實,是名諸法之實相。
如是等處處經中說第一義悉檀,是義甚深,難見難解,佛欲說是義故,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