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云:正見推求義,正智是決斷義,正見通因果,正智唯果,謂盡智、無生智所緣之境,亦有差別。正見緣無漏正智,若緣煩惱滅,名盡智;若緣後果不生,名無生智,以是利益不必不退,起諸惑故,名無生智故,所緣有漏,攝苦集諦故。或可鈍根,唯有盡智。
答:不得故。大論五十三云。由此二種。若置比丘眾中便參女過。若置比丘尼眾中,因摩觸等便參界過。由此不應與眾共居。是故不許,此類出家及受戒具。又由此二煩惱多故。性煩惱障,極覆障故。
答:得受破學,而不得名近事。以彼煩惱亦俱行故。彼二出家眾,亦不應親近彼故。亦不攝受,若摩若觸。如是種類,純然彼所受學處,功能無別。
解云:五十三說。又半擇迦略有三種:一全分、二半分、三損害。若有生便不成男根。名全分半擇迦。若有半月起男勢用,惑彼他於己為過,惑見他行非梵行,男勢便起,是名一一分半擇迦。若被力等損害。或為病藥,若大呪等之所損害,先得男根今被斷壞。既被壞已,男勢不轉。是名損害半擇迦。初全分者,名半擇迦,亦名扇搋迦。第二一分者,唯名半擇迦,非扇搋迦。第三損害者,若不被他於己為過,唯名扇搋迦,非半擇迦。若有被他於己為過,名半擇迦,亦扇搋迦。
答:如五十三說,有百行律儀,謂十種不善業道,少分離十不善,多分離十不全,乃全分離十不善。又復少持行十善,謂一日夜,或半月、一月,或半年,或至一年,不至命終,若書刑持。又若自持十善,及教他持,若稱揚讚,述持十善;又若見持十善,染心愛悅,生歡喜意,是名十種十,總名百行也。
解云:律儀期心,止身語七支諸惡,所以唯於所防建立不律儀,但是為自活命等,煞羊雞等事,不立期心,永斷諸善,所以唯於現行建立。
言不現行法者,非謂思種子名不現行,約所防非不現起,故名不現行法也。
解云:二種子:一、種子三世;二、唯識三世。種子三世者,於種子上,假立三世,現作未作,過去剎那現世在,故具三世也。唯識三世者,於相分上現過去相,如眾念,通未來世,如無眼,通現在世可知。
問:律儀既妨現行色,色既不行,如何有彼能造四大,說用彼大造無表耶?
解云:理實律儀,體非是色,隨彼所防,假名為色,由意識得名法處色。今言大造,假名大造,隨彼所防,相從說造也。
一、我人論者,由有我故,先見聞者,領納不妄,故能憶之。 二、物相隱論者,非彼作是說,諸有為法,有晝夜二分,晝時所作,隱本所作。 三、相變論者,彼作是說:如羯羅藍,變作頞部曇等,乃至衰老,如即青葉,變作黃葉。由此體轉變不滅,能憶所作。 四、相往外道。彼作是說:由前作法,往至後念,前念不滅,與後念並增故。能憶所作。 五、覺性是一論者,彼作是執:前作事覺與後憶覺,相用雖殊,其性是一。作憶之覺既同,由此即能憶本所作。 六、塵界是常論者,彼作是執:六識雖性滅,而意界是常。意界者,謂六識已外別有意界,常無生滅,憶持境界,明記不妄也。 七、二蘊論者,蘊有二種:一、根本蘊;二、作用蘊。本蘊是常,用蘊非常。二蘊雖別,而失和合,成一有情。由此本蘊無有生滅,持所緣境,令不妄失,憶本所作。 八、前心往後心論者,彼作是說,心法冥通,前心所作,必告後心。如是展轉,經多剎那,以前告後,更相分付,由此道理,憶本所作。西方瞿彼引阿毗達摩經頌,證五識不緣假境。頌云:無有眼等識,不緣實境生,亦實亦不實。解云:第三句通三種,實不實為二,並二為三。
問:釋論中依護法宗,六、七二識有執及鄣,五八非執,何故論云:我法分別,熏習力故,諸識生時,變似我法,唯應二識,似我法生?
解:有二釋: 一云:由六七識,是能遍緣,諸識相見二分執為我法,熏成種故;六、七生時,緣彼諸識相見二分,變似我法,非謂五八自執我法,彼無慧故。 二云、且依大乘解有漏義,與漏俱故,名為有漏。由彼五八與執俱故,名為有執,非謂五八自體有執心。雖有二解,後釋為正。或言二識非一名,諸識是假境,所依事故。
大論三十七亦同第四會教者,法華經云:十方世界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若有三乘定性,如何會耶? 解云:此對不定種姓,故作此說。
又不增不減經云:眾生界不增減,不生滅,知無有畢竟入涅槃者,若有定姓入無餘,依彼經應言眾減。 解云:彼經約眾生界理性而言,真如之理無增減故。
又解:彼云眾生界不增減,而不說云眾生不增減。界言總說眾生界際,非約眾生而說,故不相違。
若有無性者,涅槃云何言有心者成佛能? 解云:此約小分而說。
又解:此約有大乘無漏及不定姓無漏心種,而言不說云一切有心者皆得成佛,經意秘密,故不相違。
一云見相自體俱從種生,以無體故。 解云:雖無別種,然由無始虗妄熏習執法自生體時,內熏習力變似我法,說從種生,非謂有別種子而生,名種生自體。依他二分所執。
一云唯自體分有實體故,說從種子生。二分所執本來無體,但無始已來虗妄熏習,自體生時有二分起,即所執性,即依彼宗以釋頌文。由彼假說我法者,或世間聖教二種不同。且世間以釋頌者,謂自體分虗妄熏習種子生時變似見相,遍計所執都無自體,依此執為實我實法見相所執都無自性體,我法此果無依於無假。或有別無依總無,謂即我法各別。依於所執見相二分,以無體故,總說為無。或可總無依別無謂我法二種總說為無。見相二中,或隨依一,謂之別也。依說依義,如前記說。
解云:此就三乘通論。大乘雖修位留惑,二乘脩地地別別斷。通約三乘,隨其所應,有斷不斷,故無有失。若約大乘,但修道數數,而數數斷惑。又解云:此就三乘人約識分別。二乘修位,斷第六識俱生身邊二見,此即斷數數。第七俱見要至金剛,此則修位數數習其道,而非斷數。若約大乘,六、七二識惑俱品斷,此則數習其道,而非數前斷。又解:此約大乘現種分別。若約種子,修位不斷,俱生諸惑故,留惑故,此則數習斷道,而非斷種。若約現行,地地漸伏,說之為斷。至第四地、第六俱身邊二見,至第七地滿心中,方能盡也。第七識俱身見等惑,畢竟不行,說之為斷。俱貪、慢等,准此則名為數斷。又解:此就大乘種子麤重相對以釋。以約種子,故留不斷,此則明其道斷數習也。若約麤重無堪任性,地地斷之,約此義邊,故云數也。
略答:龍樹菩薩《大智度論》並未有藏文本,藏文大藏經無此大論,所以導致日後西藏應成中觀學派誤解龍樹菩薩並不承許依第八識心心所法相續為世俗諦, 月稱論師才會說:「由業非以自性滅,故無賴耶亦能生,有業雖滅經久時,當知猶能生自果。」 所以我們可以從此了知藏語中觀學並未包含以龍樹菩薩一百卷《大智度論》之法義,用此觀看,也能理解彼之見解。然漢語佛教能夠有龍樹菩薩《大智度論》之傳續下來,實際上也是一種福報,現見修學漢語佛教者或民間信仰者,多敬畏因果,世俗善、惡法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之故。
答:《順正理論》卷七十二云:「分別論者作如是言:唯有貪心今得解脫,如有垢器後除其垢,如頗胝迦由所依處,顯色差別有異色生,如是淨心貪等所染,名有貪等後還解脫。聖教亦說心本性淨,有時客塵煩惱所染。」
《順正理論》卷七十二云:「若抱愚信,不敢非撥言此非經,應知此經違正理故,非了義說。若爾,此經依何密意?依本客性,密作是說。謂本性心必是清淨,若客性心容有染污。本性心者,謂無記心,非慼非欣任運轉位,諸有情類多住此心,一切位中皆容有故,此心必淨非染污故。客性心者,謂所餘心,非諸有情多分安住,亦有諸位非皆容有。斷善根者必無善心,無學位中必無染故。此心有染非唯淨故,如言:河水本性澄清,有時客塵坌少令濁。如是但約心相續中,住本性時說名為淨,住客性位容暫有染。」
「若彼今時轉成學者,先應是學體常住故」者,是應理論者通;諸有為法轉變不定,及有作用可隨得說,涅槃常住無有作用不隨得變。
又阿羅漢斷諸煩惱,非令全無過去、未來煩惱,性相猶實有故;若相續中違煩惱道未現在前,爾時名為煩惱未斷;若相續中違煩惱道已現在前,斷諸繫得證離繫得,不成就煩惱名煩惱已斷。
應作是說:『修習聖道是希有事,今阿羅漢,雖斷煩惱,而不令無。』是故尊者妙音說曰:「煩惱不在自身中行,說名為斷,非令全無;如說天授舍宅中無,非謂天授餘處亦無,煩惱斷時應知亦爾。過去有故,若遇退緣為因,引生未來煩惱。」故必有起煩惱退義。」
答:一些佛教或者哲學之學者往往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看似很繁雜到讓人看不懂其語言、文句,就好像是高手了,實際上不然。
如同唯識學講三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遍計所執性,有些學者寫了一堆,還是沒有結論。然後變成圓成實性能生依他起性、依他起性能生遍計所執,全然錯誤。
既為圓成實性,又如何能生世俗緣起法?依他起性即世俗緣起法,不論有漏、無漏之情況皆然。
又或者講中觀,中觀與唯識談緣生義即是在談世俗諦,只有世俗才能有緣起法,勝義絕言,又如何能有生法?生生之生亦是生、滅滅之滅亦是有法,有滅法故。這是很容易理解觀察的。
北歐聖奧拉夫路徑,三十天,共600公里。
台灣白沙屯媽祖,八天七夜,共400公里。台灣大甲媽祖,九天八夜,共340公里。
佛教岡仁波齊,52公里。
世俗事情也是如此,只有將看似複雜、欠缺邏輯的內容整理成為簡單、容易讓人理解的大綱、關鍵字內容,那才是真的懂了這個原理或者經驗,因為不懂,才搞得很複雜給人看,怕人家看出馬腳。
所以你可以閱讀到佛教論疏往往言簡意賅的說明法、法性之相,也唯有相才能有詮釋,無相又如何能詮釋?說為無相之相亦是相故,有無相相故。
世俗勝義法皆是相通的。
. 中國有的,日本也有,日本有的,中國沒有。 . 中國有的,台灣也有,台灣有的,中國沒有。 . 中國有的,西藏沒有,西藏有的,中國沒有。 . 中國有的,巴利語沒有,巴利語有的,中國沒有。 . 巴利語有的,日本也有,日本有的,巴利語沒有。 . 巴利語有的,台灣也有,台灣有的,巴利語沒有。
以上即知佛教四大語系區域分佈之差異與優缺點。
香港教育大學的漢譯佛經梵漢對比分析語料庫:《俱舍論》翻譯,將忍與智翻譯成為忍辱、知識。此即不讀古漢語所導致誤解。白開水喝太多。
《俱舍論》此解應當為:「於見道位說八忍八智」。依唯識,《瑜伽師地論記》八忍八智卻是說相見道,而忍者,希望求,觀察用增,故忍名舍那,即觀,智者為止義,故說「智者,希望同心,寂靜定用增,名奢摩他」。
故《瑜伽師地論記》言:「問:依《對法論》相見道有十六心,此論前文亦云上下諦一一有二心,亦是十六心,即是八忍八智,何故此文相見道但有九心?又前論云見道名雙運道,定慧并行,何故此文先說智,後說八定? 答:理實而言,定慧常并。又依大乘忍亦名智,知八諦時,忍者希望求,觀察用增,故忍名舍那,說為八智,八智即八忍也;智者,希望同心,寂靜定用增,名奢摩他,即八智也。八智亦異十六心。但此文中,八忍希望求,觀察義強,名舍那,說為八智;後起八智希望同心,寂靜用強,說名奢摩他。寂靜義同,總說為一心,但為開合不同,立名不等,論其體也,即八忍八智,不異餘文。」
在日本被稱為「神山」的筑波山,其原本有一日本德川幕府所保護之佛寺-中禪寺,因日本廢佛毀釋遭受毀壞殆盡。而此筑波山中禪寺開山始祖即是日本法相宗 德一法師,身為日本正一位(類似現今總理大臣)大臣之子,甘於衣衫襤褸、吃粗食於陸奧地區弘揚佛法。日本真言宗創始者 空海大師在與德一法師書信往來時,尊稱其為菩薩,顯見德一法師在空海心中之地位。
德一,天平勝寶元年(749)出生、承和三年(836)- 九年(842)往生。與日本真言宗 空海、天台宗 最澄為同一時代者。其開建之佛寺除了中禪寺外,尚且有恵日寺(磐梯町)、勝常寺(湯川村)、円蔵寺(柳津町)等佛寺,算是日本會津地區傳佈佛教之要角,這裡算是日本稱作為「東國佛教」之所。
本《真言宗未決文‧未決答決‧德一未決答釋》對讀,版本採用如下:
(一)、《眞言宗未決文》 日本 德一 撰:
.《大正藏》第77冊,第2458經,第862-864頁,<原>久安元年寫高野山寶壽院藏本, <甲>日本大藏經本。
.《日本大藏經》第三十二冊,〈法相宗章疏一〉,第625-631頁。
(二)、《未決答決》(又作《未決答釋》)日本 房覺 記,《大正藏》第77冊,第2459經,第865-872頁,<原>貞治四年寫東寺觀智院藏本。
(三)、《德一未決答釋》 日本 杲寶 撰,《大正藏》第77冊,第2460經,第873-877頁,<原>東寺觀智院藏古寫本。
《眞言宗未決文》主要為日本法相宗 德一法師對真言宗 空海所提出的十一個問題,看似是問難,實際上乃為日本南都佛教時常以論議佛教法義差別之形式,這種因明或者可以說以問答辨難論議形式已經有一千數百餘年。
第一、結集者疑:
《大日經》開頭「如是我聞」之「我聞」是誰聽聞?
第二、經處疑:
《大日經》所言薄伽住金剛法界宮者,是為自受用土或者他受用土?
第三、即身成佛疑:
舉《發菩提心論》真言行者以一者、行願。二者、勝義。三者、三摩地三行而能即身成佛,然菩薩行以六度、四攝作為菩薩行,真言宗以三行取代而謂成佛義,德一法師認為乃「行不具失」。另外,即「闕慈悲失」,德一引《瑜伽師地論》:「一、除災生。二、隨類生。三、大勢生。四、増上生。五、最後生。」明菩薩行乃是「久輪轉生死,恒誓我度一切衆生皆令入無餘涅槃。而眞言行人遺棄衆生自先成佛,慈悲何有?」後又引《華嚴經》等文兼破天台宗義。
第四、五智疑:
舉《發菩提心論》:「東方阿閦佛成大圓鏡智,南方寶生佛成平等性智,西方阿彌陀佛成妙觀察智,北方不空成就佛成成所作智,中央毘盧舍那佛成法界智,即眞言如理。」然德一法師認為此有兩種過失:一、諸佛智不平等失。二、餘佛無智失。 所謂一切佛必定具備五智,而非一佛一智,違《唯識》、《佛地》等說。
第五、決定二乘疑:
舉《發菩提心論》而疑灰滅身智如何生身智,引《佛性論》而言「因盡果未名有餘涅槃,因果倶名無餘涅槃。」既然灰身滅智如虚空,何以能夠以此為因更復發生耶?無因而能生者非釋種故。後又引 龍樹菩薩《大智度論》無餘涅槃不復更出義。
第六、開示悟入疑:
舉《發菩提心論》准《大毘盧遮那經疏》釋以阿字觀配《法華經》所言「開、示、悟、入」菩提心義、菩提行義、證菩提義、涅槃義等,違背《法華經論》三番義。
第七、菩薩十地疑:
以《大日經》、《華嚴經》十地菩薩成佛義疑《發菩提心論》「超十地菩薩境界」違背佛說。
第八、梵字疑:
舉梵字非真言行者說非有為非無為,但佛說而顯。然德一法師認為「有為法、無為法所不攝法乃是無體法,而此無體法於三世法並不生,如同兔角一樣,如何說是 佛所説顯令有詮用?」
第九、毘盧舍那佛疑:
疑一行《大日經疏》法身說法為誰說法?若說為對十地菩薩根機說法者不如是,以他受用身應當為無用之故。若說是為二乘凡夫說法者,亦非正理,以變化身應當無有用處之故。
第十、經卷數疑:
舉《開元釋教錄》言《大日經》卷六末以「時佛說此經已,一切持金剛者及普賢等上首諸菩薩,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作為結尾,即知前六卷為毘盧遮那佛所說,然第七卷開頭為「稽首毘盧遮那佛,開敷淨眼如青蓮,我依大日經王說,供養所資眾儀軌。」既有「稽首」、「我依」等字,即知,應當為人所作,非佛所説。
第十一、鐵塔疑:
以釋迦牟尼佛滅度八百年之後,方有開鐵塔之事,龍猛菩薩入南天鐵塔,受教金剛薩埵等事,問之,則彼真言行者答言此等傳說為金剛智三藏所說。然若僅為金剛智三藏所言者,疑似為口傳而非文字傳授,僅只如斯則不足信受,倘若有文字傳授者請誦示其文。
以此十一種疑,以此展開日本法相宗與真言宗對談。
日本法相宗 德一菩薩略德一法師出生
日本法相宗 德一法師為日本天平勝寶元年(749)出生、承和三年(836)- 九年(842)往生。,藤原仲麻呂的第十一個小孩,又稱德溢、得一,藤原仲麻呂本為聖武天皇皇后光明皇后信任,而後又為孝謙天皇得力助手,孝謙天皇為日本女天皇,根據《扶桑略記》:「亥廿七日,天皇孝謙相率太上聖武天皇皇太后光明子,行幸於東大寺。請五千僧禮佛。是日,八幡大神拜東大寺。百官諸氏人等咸會,作種種樂。同日,詔:「施東大寺封四千戶,奴百人、婢百人。」或記云:「大佛開眼導師,婆羅門僧菩薩。云云。」為憲記曰:「東大寺供養之日,行基菩薩、良弁、菩薩、佛誓、伏見老翁等,或從天竺來,或垂跡於我朝,皆以來集,助成御願。」聖武天皇與光明皇后、孝謙女天皇皆為佛教徒。
與最澄、空海大師之論議
德一法師自幼寄託於東大寺,後隨興福寺修圓僧都學法相唯識學。據《本朝高僧傳》說:「門弟繁興,常修杜多,厭惡僧侶華麗奢侈,自身則麻衣藿食,怡然自居,為常州筑波山第一祖。」從奈良時代時代到平安時代前期的佛教法相宗之弘揚,在堅定的信念下,德一大師並未屈服於平安新都的壓力,而是毫不猶豫地與最澄之間的三一權實爭論討論對教義的懷疑,又對受委託傳教的空海公然表示懷疑提出密教疑義的,在當時只有德一大師。其專心致志的精神至今仍遺傳在會津,這些事蹟於日本佛教史眾所周知。
在天台最澄《守護國界章》中引用了德一所寫的萬葉假名,其中包括平安時代初期在皇室中央使用過的上代特殊仮名遣,保存得很好,因此可以認為是在皇室中央接受了教育。 對真言宗之批駁
空海在弘仁6年(815年)左右,將弟子康守派往東國,委託德一、廣智抄寫經典。當時,空海寫給德一法師的抬頭為「陸奧德一菩薩」的信(《高野雜筆集》,上卷所收),於該文章中寫道:「德一菩薩如戒珠冰珠,智海泓澄,離開斗藪之京,搖著錫往東......」,可以看出,這期間,德一法師都在陸奧國(今日本福島縣、宮城縣、岩手縣、青森縣、秋田縣東北的鹿角市與小坂町)。
現存有《真言宗未決文》。該書主要針對真言宗提出十一個問難,如:結集者疑、經處疑、即身成佛疑、五智疑、 決定二乘疑、開示悟入疑、菩薩十地疑、梵字疑、毘盧舍那佛疑、經卷數疑、鐵塔疑。空海得知天台宗祖師最澄前往東國傳教的消息後,派遣弟子康守等尋求真言宗傳教的協助。那封信上兩次都寫著「德一菩薩」,十分禮貌。作者在第二年寫了《真言宗未決文》,闡述了對真言宗的疑問(第11條)。空海似乎覺得有道理,委託他抄寫密教經典。對於最重要的第十一條「鐵塔疑」,天長元(八二四)年曾以《秘密曼茶羅教付法伝》作答。
如即身成佛疑,即說:「今眞言行人能從凡入佛位者亦超十地菩薩境界,亦眞言行人三行爲因即身成佛。一者、行願。二者、勝義。三者、三摩地。今疑,此有二失:一、行不具失。二、闕慈悲失。
所言行不具失者,凡菩薩雖無量行,總攝六度,四攝悉盡。今眞言行人所修因行雖列三名,而總是觀行,此止觀行於六度中唯靜慮波羅蜜多,非餘五度,爾則唯行一度不行餘五,全闕四攝,闕行成佛此則不可也。
闕慈悲失者,凡諸菩薩慈悲爲母,方便爲父,具受五生(《瑜伽》四十八云:一、除災生。二、隨類生。三、大勢生。四、増上生。五、最後生。除災生者,諸飢劫受大魚身等。隨類生者,人等衆類中受其類身等。大勢生者,富貴自在種族中受其身等。増上生者,十五果等。最後生者,成正覺身。久輪轉生死,恒誓我度一切衆生皆令入無餘涅槃。而眞言行人遺棄衆生自先成佛,慈悲何有?亦何二乘自利行?」 與最澄三一權實爭論
而撰寫《佛性抄》開始了與最澄多年書信法義之爭議,引發了三一權實際爭議。最澄著力反駁「照權實鏡」。而後德一法師幼著述《中邊義鏡》、《慧日羽足》,論難最澄。最澄則又寫了《守護國界章》著力反駁。德一法師又寫了《遮異見章》破《守護國界章》。最澄則又著《通六九證破比量文》、《決權實論》予以反駁。最澄著《法華秀句》後,德一法師還著有《法華肝心》、《法華權文》、《義鏡要略》和《通破四教章》等予以批駁。最後,最澄在比叡山中道院去世,享年56歲/滿54歲,三一權實爭論由此而結束。
遺留全身舍利
德一法師最終歿於陸奧慧日寺(今日本福島縣磐梯町),該寺在應永的大火中被燒燬,又於天正17年(1589年)伊達政宗侵略會津時化為灰燼。據說在明治2年的神佛分離時期,一度被廢棄的寺廟,剩下的堂宇子院大部分都被破壞。《本朝高僧傳》又說德一法師:「歿後全身不壞而留全身舍利。時人多稱德一大師、或德一菩薩。」著作以法華、中邊、唯識等,兼破他宗等文。
現在日本於2009年開拓了猪苗代塩川線位於慧日寺遺址的車站,暱稱「德一的故鄉」。今之磐梯山慧日寺有「德一廟」保存,該寺為日本東北地區佛教發祥地。
著作:
《真言宗未決文》一卷(現存)《仏性抄》一卷(以《中辺義鏡》三卷《中邊義鏡残》二十卷《法相了義燈》十一卷《慧日羽足》三卷《遮異見章》三卷《唯識論同異補闕章》二卷《妙法蓮華経要略》三卷《妙法蓮華経肝心》二卷《起信論寛狹章》三卷
《中論研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