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石碇行旅

細雨綿延著山城石碇之內,而此內又有鮮少老店駐足於斯,車牌前有一比丘尼僧,似乎在此等候公車經過,法師似乎未帶傘,雖為細雨,然也會因冷氣之蘊而傷身。隨即進入便利商店購買雨傘,本想與法師結緣,結果已經不在。

 

觀看法師僧衣應當已經等待許久公車,然所經之人、車皆無語而過,著實福薄,縱使如一不明增上慧學之僧,亦得尊敬,彼之敬重增上戒學故而前往山城內之華梵大學求教佛學,來往石碇與台北至少單程也須一小時半,雙程路途也須三小時左右,若非學法堅定,何以如此甘於淡薄?世俗人多計色境等而樂著於此,並互相於此色境等彼此比較高下、於此等本非真實境取著於實有,故有種種煩惱,俗語說,自己找的,確實未錯。

所以說,常人說念佛一句,看似容易,用此觀境則能知,一僧需傘、交通等供養,亦難如斯,更何況福薄無慧之有情。世俗人多以出家僧所謂做閑事、食他人米飯之蠹蟲,然此等人多半未真了解出家僧人之生活。

凌晨三、四時起床、洗漱,該打版的打版、該燃燈的燃燈、該做灶事者做灶事、該上供者上供,有的則獨一靜坐一時、二時,直到早齋。用齋之時,禁語、椅坐半、雙手一虎口拾碗缽、一手靜默用筷子夾飯,一粒米都不能剩得,此為一般普通且正常生活之僧人早日活動之始。

《如來功德莊嚴經》云:如來無垢識是淨無漏界。解脫一切障。圓鏡智相應。

此句總破執唯有意識無漏者,若唯有意識無漏者,如何與圓鏡智相應?若與圓鏡智相應,則何識又與妙觀察智相應?若無第八識轉無垢識者,則無可能與圓鏡智相應。

人之所以會退轉,乃在於色境等被轉,此境多樂多喜妙,然於禪定之樂受又差多分,而禪定之樂受又差正受多分等,雖皆有為,以此比量即知世俗一切貪愛莫不是苦,色身莊嚴者苦其多人追求、財富居多者苦其多人掠奪,於此苦中不知出離,每日時間隨即虛執而空過。

一群小鴨於溪邊正快快朵貽上面一對老夫婦丟下之米飯,老夫婦似乎已經於此山城久居數十年,溪邊清澈呈現綠波一片,群鴨吃的肥胖肥胖,看不出是野生,當為習慣被老夫婦所養了。行走至一舍,另一對老夫婦雙眼閉目、顏色祥和,若無動作可見半分,門口貼著「唯有念佛好」等語之對聯,想必正在靜默念佛。而另外一戶貼著「雅堂不大春來深」等語。

細雨停稍許,山城被群霧所蘊,繼續行走著。

 

 

推薦閱讀: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唯識抄》
 
 
《唯識要義問答》 
 
 
《唯識春秋》
 
《成佛正因》
 
 
 
隨分隨力隨問隨答】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中論研習》

《中論研習》序文、引言

《中論研習》-觀因緣品第一(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去來品第二(二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六情品第三(八偈)

《中論研習》-觀五陰(五蘊)品第四(九偈)

《中論研習》-觀六種品第五(八偈)

《中論研習》-觀染染者品第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三相品第七(三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作作者品第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本住品第九(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燃可燃品第十(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本際品第十一(八偈)

《中論研習》-觀苦品第十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行品第十三(九偈)

《中論研習》-觀合品第十四(八偈)

《中論研習》-觀有無品第十五(十一偈)

《中論研習》-觀縛解品第十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業品第十七(三十三偈)

《中論研習》-觀法品第十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時品第十九(六偈)

《中論研習》-觀因果品第二十(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成壞品第二十一(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如來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顛倒品第二十三(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四諦品第二十四(四十偈)

《中論研習》-觀涅槃品第二十五(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九偈)

《中論研習》-觀邪見品第二十七(三十一偈)

《中論研習》-參考文獻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玄奘三藏譯撰全集》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菩薩藏佛教學會完整出版法寶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