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卷第一本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 問:歸敬四義?

文章索引

 
問:歸敬四義?
 
答:於所歸敬,合有七釋,三如《樞要》,今以理准,四義不同︰
 
一者、唯敬法而非人。
 
法有二種︰
 
一、教;
 
二、理。
 
佛證唯識,說一心經,令依修學。既涅槃已,教便散滅,由論本師造《三十頌》,顯唯識理,散滅之法,令其集顯。論文雖舉滿、分二人,意取二人所證所說識性教理。滿清淨者,於教為勝,本教主故;分清淨者,於理為勝,顯理勝故。由於識性滿、分淨故,如來能說教,弟子能顯理,故今歸敬,唯法非人。何故但敬法而非人?諸佛所師,所謂法故,佛及弟子從此生故。
 
二者、但敬人而非法,即是唯識本、釋二師。本,謂如來,於「唯識性」,滿清淨者;釋,謂頌主,於「唯識性」,分清淨者。「唯識性」聲,境第七攝,是能差別;滿、分淨者,第四囀攝,是所差別。此梵本音,一切所敬,皆第四囀。故此頌所舉「「唯識性」」言,顯是所證,而意歸敬能證彼人滿、分淨者。
 
《辨中邊論》天親頌云︰「稽首造此論,善逝體所生,及教我等師,當勤顯斯義。」唯敬二師。何故但敬本、釋二師?如來是作者,論所依故;弟子是述者,起此論故。
 
《瑜伽論》中六十四說︰「若欲造論,先敬二師。恭敬法故,敬論本師;恭敬義故,禮開闡師。」
 
安惠《雜集論》初序云︰「此論所依及能起故。佛薄伽梵,諸法所依,一切教起所依處故,佛聖弟子依法隨學,無倒依止而造論故。」世親雖是地前菩薩,於「唯識性」,決定信解,雖未證真,亦隨修學,分有所得,名分淨者。
 
三者、雙敬法之與人。法,謂「真如」,諸法自性,即是此中「唯識性」是。人,即此中滿、分淨者,能證唯識「真如」性故。何故雙敬法之與人?法可軌持,人弘道故。
 
四者、歸敬佛、法、僧寶。初「唯識性」即是法寶,以是佛師,故先歸敬。理、教、行、果四法不同,常恒軌則,「真如」為本,要證「真如」,餘方有故,教、行、果三,真實性故,三乘聖者之根本故。或說彼本即兼末故,不說餘三,但說理法。或「唯識性」能詮、所詮、能成、所成,如其次第,教、理、行、果四種法寶,言「唯識性」,即攝一切四種法也。滿清淨者,即是佛寶,證法正說,唯如來故,次法後說。分清淨者,即是僧寶,能隨佛教,是佛之資,故次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