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唯識文獻》較為像是未經編校而成。若需深入則直接閱讀日本藏經全數閱讀即可,《大日本佛教全書》、《日本大藏經》加上《大正藏》亦不過幾冊與中觀唯識相關,從頭至尾細細閱讀即可,此即基礎,基礎者,如同站馬步,題解者,雖亦能有入處,然有些學者亦會撰文寫錯,如說中國佛教一直以來受到唯識影響,然唯識於唐末已斷,如何受到影響?此即不明漢語佛教。
二、 經論表解在台灣幾十年以前已經有諸多前輩製作過。
三、基師云:「又解︰率爾、等流二心之時,眼等五中,或三、四等多,一、二等少,容俱起故。雖五一念三性得俱,若一向同境時,即不善意隨眼識並行已,設耳緣至,亦不緣聲,不爾,即須眼識斷滅,意方緣聲。此前師意。今說一意識與五同緣,而性不定。」若按法師前說之義,則有兩意識並行。
後又言:「若大眾部等及大乘,諸識雖俱,然五識俱現量意識同於五識,此二現量不分別執,後時意識方分別執,謂為外境現量得時,不作外解。然今此中據自多分及就他宗說現量時,不執為外,然實五俱亦有意識妄執者也。五識相續緣色等,意與五同緣,若不執者,若聞聲等,應不執實。若五識滅方起執者,後五識生,何故執斷?然但堅深,可說有異,非五識俱無有執也。諸處但說五識俱意識是現量,不言定爾,故不相違,由此亦無有多過失。如別抄中敘諸師說。」
四、若直覺是意識者,則一切心理學所研究之潛意識也是意識,體性唯一何故分二?經部細意識義於玄奘三藏論中已破。藏語格魯派承繼極微、細意識說、業力能自生義,實際上於大論中業已說明。
五、心類學等中文使用非漢語雅言,翻譯起來有些西方哲學語言,若能以法尊師等翻譯水平,應當會更好。
六、漢語佛教表解自古即有,只是所說並不僅局限於宗派,如天台《釋禪》表解等通行多年,然亦可會通其他禪定學。
七、表解雖然方便,然若未深入文義而僅只以表解參酌,亦無多大用處。如說《俱舍》,若不精通文義,亦會錯解。
八、貴寺所說實際上即薰習義,業若能自生,則薰習義亦不成。
《中論研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