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半解者,最容易產生曲解

近人多所引用天台、唯識今學義,然多引用天台者破天台、引用唯識今學者破唯識今學,又或教授天台以破唯識、教授唯識以破天台,我以為不妥。

七住、十住等心不退雖諸經皆有說明,然為天台智者大師最早闡述,雖義與彼等所說不同,然彼等所建立義皆多為引用天台宗實際創始者智者大師所說。

而近人學唯識今學者,以為玄奘、窺基二師等人否定天台智者大師說、甚或舊譯所言,然奘、基二師與智者皆為善擇諸法,如智者辨南北地論師、攝論師謬見,窺基法師於《雜集論述記》多所引用舊譯名相,諸如:初、二、三、四禪,彼人說舊說四禪義多所錯謬,然善解因明、對法論之窺基法師亦多建立,究竟是彼正抑或基師義正?也有人說天台智者言論為憑空想像,然,智者大師亦深入阿毗達摩,在當時,已經翻譯了許多論書,智者大師諸書皆多所引用。

 

此等人雖教授天台、唯識學,卻未深入天台、唯識學,既然未深入實際創始者論說,怎麼能引用今人所言而說自身為教授天台、唯識學?而且泰半皆僅閱讀幾部論書與一大片學者所說的二、三手學術報告與書籍就跟著人云亦云,真為教授天台、唯識學乎?非也。教授唯識今學者,跟著人云亦云說天台智者所言有謬,然謬者為何?卻也說不出一個實際的道理,又或者僅只說某位學者說了什麼,而非自身深入契經、多所思維所觀察出的道理。

天台宗分智者大師與智者前人、後人所說,唯識分古、今說,名相、義理多有不同,且唯識諸師所建立見解亦有不同,辨別不了而人說我也說,實在無智。

淨土宗也有這方面的問題,淨土宗除涉及彌陀信仰外,也涉及到法華、華嚴、十方佛土諸說、方等、寶積經,乃至也涉及到中觀、唯識說,甚至也涉及到諸三昧經典所說,然今人僅只聽受一二師見解而認為此為淨土所說,真淨土說乎?法信解者,多所觀察思維,方能信受不疑,而非迷信。

中國儒學的問題也是如此,儒學,據佛法所說雖為世俗諦理,然今人不明而誤解,兩宋至明代的理學,雖然被一些學派所攻擊,然日本卻使得上手進而改造日本思維,何以故?

諸多錯謬錯在一知半解者,最容易產生曲解。

 

推薦閱讀: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唯識抄》
 
 
《唯識要義問答》 
 
 
《唯識春秋》
 
《成佛正因》
 
 
 
隨分隨力隨問隨答】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中論研習》

《中論研習》序文、引言

《中論研習》-觀因緣品第一(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去來品第二(二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六情品第三(八偈)

《中論研習》-觀五陰(五蘊)品第四(九偈)

《中論研習》-觀六種品第五(八偈)

《中論研習》-觀染染者品第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三相品第七(三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作作者品第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本住品第九(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燃可燃品第十(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本際品第十一(八偈)

《中論研習》-觀苦品第十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行品第十三(九偈)

《中論研習》-觀合品第十四(八偈)

《中論研習》-觀有無品第十五(十一偈)

《中論研習》-觀縛解品第十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業品第十七(三十三偈)

《中論研習》-觀法品第十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時品第十九(六偈)

《中論研習》-觀因果品第二十(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成壞品第二十一(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如來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顛倒品第二十三(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四諦品第二十四(四十偈)

《中論研習》-觀涅槃品第二十五(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九偈)

《中論研習》-觀邪見品第二十七(三十一偈)

《中論研習》-參考文獻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玄奘三藏譯撰全集》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菩薩藏佛教學會完整出版法寶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