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妄語

人為什麼會妄語?動機無他,為了利益故。不論是自己個人對財富、名聲、地位的利益,還是對色身執著的利益、乃至自己所依靠的團體所產生的利益,都會引起妄語的產生。

何以故?為了避免自己所攝受的利益受到影響。

在一個幾乎不說謊的環境下,一兩個人說了謊(妄語),那麼,就會非常突兀。而在一個幾乎天天說謊、吹牛的環境下,偶爾說個小謊(小妄語),則自覺無多大關係。而在一個凡是講究誠信的社會中,只要涉及到妄語的部份,這代表了這個人以後的事業不會有人再給予支持、信任,而在天天說謊、吹牛的社會中,要人不妄語,似乎就變成了有些不通人情。

聖者阿羅漢苾芻為什麼能夠於五處所不會再犯?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九說:「云何復名永斷五支?謂阿羅漢苾芻於五處所不復能犯,所謂不能捨所學處,而復退還;又復不能有所貯積,執為己有,而受用之,亦不受用諸欲境界;又復不能為財為命,知而妄語;又復不能棄捨諸欲,行不與取;亦不復能永離貪欲,獨住獨行,而更習近非梵行法,兩兩交會。或計自作而招苦樂,或計他作,或自他作,或非自作亦非他作,不由因生而招苦樂。如是名為五支永斷。」

我們可以了解到「又復不能為財為命,知而妄語。」者,如上所言,為了財、命會讓愚夫有情妄語(說謊、吹牛等),因為將財、命當成我、我所故,阿羅漢已經斷我,所以永斷五支,這五種支呢,我們也能夠檢視出一個人是否如理修行,或者看一個人的人品是否真實高尚,而不是依靠看他是否學識淵博、或者身穿名牌、或者擁有什麼頭銜等,既然聖者不妄語,那麼,平常習慣妄語的人呢?想必不是聖者了,愚夫有情總是有種種的理由去妄語,何以故?如同前說,為了自身所攝受的利益而已。

我曾經在洛陽遇見一賣牡丹花餅者,我詢問他你這裡的好吃、還是對面的好吃?他回答我:「對面的好吃。因為我這邊是機器做的、對面是手工作的。手工作的當然比機器做的好吃。而且都是一樣的價錢。你應該去買對面的才對。」這就是如實語。因為我詢問的是「哪裡好吃」,而對方如理、如實不為了自己的錢財而妄語(說謊)告知我對面不是自己開的店面比他賣的還好吃。

對於時常妄語的人來說,他一定會覺得這位賣牡丹花餅的人是傻子,而對於聖者來說,他已經在朝向聖者的道路前進了。

 

推薦閱讀: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唯識抄》
 
 
《唯識要義問答》 
 
 
《唯識春秋》
 
《成佛正因》
 
 
 
隨分隨力隨問隨答】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中論研習》

《中論研習》序文、引言

《中論研習》-觀因緣品第一(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去來品第二(二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六情品第三(八偈)

《中論研習》-觀五陰(五蘊)品第四(九偈)

《中論研習》-觀六種品第五(八偈)

《中論研習》-觀染染者品第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三相品第七(三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作作者品第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本住品第九(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燃可燃品第十(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本際品第十一(八偈)

《中論研習》-觀苦品第十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行品第十三(九偈)

《中論研習》-觀合品第十四(八偈)

《中論研習》-觀有無品第十五(十一偈)

《中論研習》-觀縛解品第十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業品第十七(三十三偈)

《中論研習》-觀法品第十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時品第十九(六偈)

《中論研習》-觀因果品第二十(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成壞品第二十一(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如來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顛倒品第二十三(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四諦品第二十四(四十偈)

《中論研習》-觀涅槃品第二十五(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九偈)

《中論研習》-觀邪見品第二十七(三十一偈)

《中論研習》-參考文獻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玄奘三藏譯撰全集》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菩薩藏佛教學會完整出版法寶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