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三問

問一:《勝鬘》與《法華》一乘義為同為異?
答:天台智顗師於《法華文句》言:「問:若壽量明常,與《涅槃》何異?今反質 之。 《法華》一乘與《勝鬘》一乘何異云云? 
若分別答者,《法華》略明常,《涅槃》廣明 常,《勝鬘》為一明一,《法華》會三明一云云。」
 
 
 
 
問二:《法華》為根本法輪義否?
答:三論吉藏師於《法華玄論》言:「復次,欲說根本法輪,故說是經。 根本法輪者,謂三世諸佛出世,為一大事因緣,即說一乘之道,但根緣未堪,故於一說三。 即以一乘為本,三乘教為末,但大緣既熟,堪受一乘。 今欲還說根本法輪,故說此經也。」 
 
 
 
問三:傳聞慈恩宗(唯識宗)僅只說瑜伽五乘義?
答:慈恩基師於《法華玄贊》言:「聽三乘之教,解一乘之理,行三乘之因, 證一乘之果,《法華》意也。」又說:「所斷二障,集諦所攝;所息二死,苦諦所 攝;所修二智、所證菩提,道諦所攝;所觀二 理、所得二滅、所證涅槃,滅諦所攝;所行二利,滅道諦攝:合此滅道,名為一乘。故此本論解遮中云:無二乘者,無二乘涅槃,唯佛如來證大菩提,究竟滿足一切智慧,名大涅槃,唯一佛乘故。」另又以十義說一乘,如無我等、解脫等、姓不同故等義。顯見唯識宗並不僅只是說瑜伽五乘義。
 
 
 
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又為觀世音菩薩係每隻手各自有法寶所握持,此即為表法,象徵一千隻手即是一千種法門、一千隻眼即為一千種得以清淨染污之眼,而令眾生得救。
 
 
一日,A說:「我覺得觀世音菩薩很可憐。」
 
 
B:「為什麼?」
 
 
「因為許多眾生每天都要向他去求各種願望、不論是求世間的慾望、還是要菩薩滿足他們的邪念、或者要菩薩替他們揹著自己所造的罪惡。」A繼續說道。
 
 
「此即為菩薩大悲空性勝解力之故。」B回答。
 
 
「為什麼他們不想像觀世音菩薩那樣,自己也成為觀世音菩薩,也用一千種方法來救度眾生呢?」A詢問著。
 
 
「你說的很對。只是眾生為眾生正因為有我故名為眾生,本識有染種故為眾生、未捨貪瞋癡慢疑惡見故為眾生。若每個佛教徒發願自己成為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提供一千種方法救度眾生,這個情器世間還有什麼仇恨呢?」B慢條斯理的回答。
 
 
 
(圖片說明:奈良興福寺之千手觀音立像, 媒材為:寄木造、漆箔、玉眼、檜木。 像高約莫5.2公尺 ,為日本建保5年(1217)至寛喜元年(1229)所完成,為鎌倉時代之佛像作品。)
 
 
 
推薦閱讀: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唯識抄》
 
 
《唯識要義問答》 
 
 
《唯識春秋》
 
《成佛正因》
 
 
 
隨分隨力隨問隨答】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中論研習》

《中論研習》序文、引言

《中論研習》-觀因緣品第一(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去來品第二(二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六情品第三(八偈)

《中論研習》-觀五陰(五蘊)品第四(九偈)

《中論研習》-觀六種品第五(八偈)

《中論研習》-觀染染者品第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三相品第七(三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作作者品第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本住品第九(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燃可燃品第十(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本際品第十一(八偈)

《中論研習》-觀苦品第十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行品第十三(九偈)

《中論研習》-觀合品第十四(八偈)

《中論研習》-觀有無品第十五(十一偈)

《中論研習》-觀縛解品第十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業品第十七(三十三偈)

《中論研習》-觀法品第十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時品第十九(六偈)

《中論研習》-觀因果品第二十(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成壞品第二十一(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如來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顛倒品第二十三(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四諦品第二十四(四十偈)

《中論研習》-觀涅槃品第二十五(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九偈)

《中論研習》-觀邪見品第二十七(三十一偈)

《中論研習》-參考文獻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玄奘三藏譯撰全集》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菩薩藏佛教學會完整出版法寶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