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

問者:異生有情自內境界與心識既然並立而非虛妄,如何可以說「唯識非境」?

略答:有二說,初說心識唯異生內有,而內境亦通於外,如何通外?即是境相分之內實際上乃為依他起,於外則為是遍計所執。以眾生認為非心所變法而說之為外,然而並不是說境體實際上有外境,此恐內識之境界濫說於心外實有境界,所以才說「唯識」。

 

然而,疏所緣緣亦於眾生自識所變為外,若說此為唯境,恐彼眾生執取心外諸法為實有不變,所以於此不論,眾生所執之心境亦是外故,說唯境亦得,執取為實有故,然為了簡別外境之故,但說為「唯識」。

如論說:「或諸愚夫迷執於境等。」即是此義。此中又有二義:
一、眾生於所執為實有。
二、眾生親取心外之境。
依於此所以說眾生迷執於境界為實有。

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

於今網路世界薰習甚重,若自身抉擇於善境之網路社群之中,則多半薰染善境之網路社群。若自身抉擇於惡境之網路社群之中,則多半薰染惡境,而此境界,於家庭、學校之教育更甚,何以故?自身抉擇義故,自身抉擇於所緣境喜樂追求故多薰染、薰染後又現行於此。

《梵網經菩薩戒略疏》:「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瞋緣、瞋法、瞋業。自瞋者,內懷忿恚,外發身口也。教人如前戒釋。初起瞋心為因,次心相續助成為緣,種種打罵之方為法,作成為業。華嚴經云: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是知初萌一念尚爾,況緣相續而不成業?業成則殃墮沉淪,怨結萬代,世世莫解,可不慎哉?」

 

 

推薦閱讀: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唯識抄》
 
 
《唯識要義問答》 
 
 
《唯識春秋》
 
《成佛正因》
 
 
 
隨分隨力隨問隨答】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中論研習》

《中論研習》序文、引言

《中論研習》-觀因緣品第一(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去來品第二(二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六情品第三(八偈)

《中論研習》-觀五陰(五蘊)品第四(九偈)

《中論研習》-觀六種品第五(八偈)

《中論研習》-觀染染者品第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三相品第七(三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作作者品第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本住品第九(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燃可燃品第十(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本際品第十一(八偈)

《中論研習》-觀苦品第十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行品第十三(九偈)

《中論研習》-觀合品第十四(八偈)

《中論研習》-觀有無品第十五(十一偈)

《中論研習》-觀縛解品第十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業品第十七(三十三偈)

《中論研習》-觀法品第十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時品第十九(六偈)

《中論研習》-觀因果品第二十(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成壞品第二十一(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如來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顛倒品第二十三(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四諦品第二十四(四十偈)

《中論研習》-觀涅槃品第二十五(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九偈)

《中論研習》-觀邪見品第二十七(三十一偈)

《中論研習》-參考文獻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玄奘三藏譯撰全集》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菩薩藏佛教學會完整出版法寶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