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氣合一是究竟佛性嗎?

有言心氣合一為佛性,那是很有問題的,其實那與中國道家的功法相當。又或者說練習吸、滿、消、放等入中脈,進而配合入、住、出氣,而使身口意三業轉為法、報、化三身,最後明空不二、心氣合一。彼等對於三業、三身定義不甚了解,故最後與道家相同,認為達到心氣合一即是一合相。

 

那慧解脫阿羅漢於色身並無特殊功能,亦無神通,是否具備三身?無著菩薩《顯揚》云:慧解脫。謂已得諸漏無餘盡滅;未得八解脫身證具足住。慧解脫無證八解脫,舊翻為八背捨,《瑜伽》云:「又八勝解,能引不還,或阿羅漢,諸聖神通,及最勝住。」

然而問題是,此「氣」唯欲界人天獨有,色界天以上並無此,那麼,既然無此氣,又如何能說成不變之法性?此有為之呼吸功法雖然能令色身滋養,如同練習發勁拳等,與斷煩惱又有何關係?在台灣的公園一堆練呼、哈吐納術的歐巴桑,她們確實在色身上改變了不少、恢復了健康。但,這些恢復色身健康或者能運行氣體流動於色身與斷煩惱、所知障有何關係?難不成他們因為練習了氣功之後,全部開悟了?彼等於此欲界身追求永恆不變之真理,亦是一種愚癡無明,身我不斷故。

修止觀產生了氣的流動,此為副作用,而彼等今之作為主作用,不免流入了對色法之執著,以此色我作為我而無法出離並進而無能斷我。氣,乃與大種造色有關,故彼執取大種造色為真實我,與外道見無異。

阿含三乘共許,斷盡一切人我、法我之執取,如一切有漏樂、苦、非苦非樂之五蘊我之執取,於一切法之執取全部都斷盡,異生對其人、法產生三受,因為透過熏染必定會有現行,如是即成輪轉生死瀑流。

所謂的真如或者究竟道,不論於阿含或者大乘之中,並不是抓一個真如為我相,反而是斷盡一切執取,才有這個假名施設的真如顯現,但這個顯現又與世俗一切法不同,雖為依名施設,然斷一切生死之前、中、後際,自知不受後有,故有此施設。而到大乘說三身,實際上亦為斷盡一切執取,才有無漏有為法之顯現,受用、變化身即是無漏有為法。

阿羅漢與大乘聖者之差異在於二轉依果,不受後有與是否於此輪轉生死輪中盡一切異生令其解脫而發願受生死輪轉。所以說不生亦即與凡夫輪轉生死執取一切愛我為苦不同,說不滅乃在於無漏相續生死大海。然實際上一切法不可得,於此亦不可得故說度盡一切有情又無度盡義。

缺少了現實生活中對周遭人事之觀察與常識,往往會因為特殊名詞、行為而受矇騙。

 

推薦閱讀: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唯識抄》
 
 
《唯識要義問答》 
 
 
《唯識春秋》
 
《成佛正因》
 
 
 
隨分隨力隨問隨答】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中論研習》

《中論研習》序文、引言

《中論研習》-觀因緣品第一(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去來品第二(二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六情品第三(八偈)

《中論研習》-觀五陰(五蘊)品第四(九偈)

《中論研習》-觀六種品第五(八偈)

《中論研習》-觀染染者品第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三相品第七(三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作作者品第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本住品第九(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燃可燃品第十(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本際品第十一(八偈)

《中論研習》-觀苦品第十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行品第十三(九偈)

《中論研習》-觀合品第十四(八偈)

《中論研習》-觀有無品第十五(十一偈)

《中論研習》-觀縛解品第十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業品第十七(三十三偈)

《中論研習》-觀法品第十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時品第十九(六偈)

《中論研習》-觀因果品第二十(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成壞品第二十一(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如來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顛倒品第二十三(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四諦品第二十四(四十偈)

《中論研習》-觀涅槃品第二十五(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九偈)

《中論研習》-觀邪見品第二十七(三十一偈)

《中論研習》-參考文獻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玄奘三藏譯撰全集》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菩薩藏佛教學會完整出版法寶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