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要義問答》(三) - 《寶鏡鈔》新標本

問:何知無苦?

答:捨無常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故知無苦,有餘樂依。

文章索引

出自《大正藏》第77卷第2456經

沙門 宥快 記

真言密教,大日覺王所說八祖相承祕法也,號無上最上佛乘,稱諸宗超絶境界,誠滅極重之罪業,度難化之衆生,頓證佛智,獨在此宗。因茲上古賢哲,入唐求法,傳受真言及八家(矣)。東寺在五家,弘法大師、宗叡僧正、惠運僧都、圓行和尚、常曉和尚是也。他門有三傳,傳教大師、慈覺大師、智證大師是也。他宗未聞如此事,密藏殊勝,以之可察。就中以弘法大師御相承爲嫡流,其故者,始從高祖法身大日如來,迄于大唐青龍寺惠果和尚,嫡嫡傳來,更不能述之。惠果和尚付法雖多之唐土義明,供奉日本弘法大師外,無兩部相承之人,自餘弟子纔受一界,無兩部貫通之儀,非嫡弟委附之仁事明也。後入唐之諸師,皆對一界相承人傳之,不可云惠果正嫡。傳教大師對善無畏三藏御弟子順曉闍梨習學真言,是又非善無畏嫡弟。加之傳教大師者,大唐受學不委悉,故於吾朝對弘法大師於神護寺(高雄)受灌頂。然間弘法大師與義明供奉二人,許受學兩部。此中義明供奉雖受兩部,不云瀉瓶,又無附法之人,只弘法大師一人,惠果和尚正嫡也。御請來錄云:和尚乍見,含笑喜歡,告曰:我先知汝來相待久(矣),今日相見太好,報命欲竭,無人付法(乃至)。今則授法有在(文)。既云無人付法,義明非瀉瓶。又云授法有在,大師獨委附仁也。大師御弟子入壇授法之人頗多,於中十大弟子,其棟梁也。其中實惠、真雅是上首也。此兩傳于今相承傳來,但以真雅御傳爲本。真雅付法源仁(號南池院),源仁下有益信、聖寶兩僧正,益信、廣澤根本也。益信僧正寛平、法皇、寛空僧正、寛朝僧正(廣澤名字自此時始)。

濟信僧正長和親王(性信號大御室)。寛助僧正覺法親王(號御流)。信證僧正(號西院流)。永嚴法印(號保壽院流)。聖惠親王(號華藏院流)。寛遍僧正(號忍辱山流)。覺鑁上人(號傳法院流。已上廣澤六流)。真譽阿闍梨(號高野持明院流)。高野御室覺法覺成僧正。隆遍(號慈尊院流)。寛隆寛意(觀音院大僧都性信付法)。兼意(成蓮院)。心覺(號常喜院流)。

已上廣澤流有九流,若加金玉方寶壽院者有十流,此外有成就院流(實瑜僧正下)。

真乘院流等(又有嚴覺相承廣澤流)。

小野流(聖寶僧正,醍醐寺本願也,號尊師)聖寶僧正。

觀賢僧正(號般若寺僧正,親奉拜大師人也),淳祐内供(石山)。

亢杲僧都仁海僧正(小野名字,從此時始有之,號雨僧正)

成尊僧正(號小野僧都)。範俊僧正。嚴覺大僧都。宗意(號安祥寺流)。寛信(號勸修寺流)。增俊(號隨心院流。已上小野三流)。靜譽(住石山也)。

義範僧都。勝覺僧正。(號三寳院流。)定海。(號三寳院流。)賢覺。(號理性院流。)聖賢。(號金剛王院流。)(已上醍醐三流也。)(小野醍醐合有六流。)明算阿闍梨。(名高野中院流。)

觀賢付法

壹定律師、定助、法藏、仁賀、真興(號小鳥流)、勝覺、定海、元海、一海(號松橋流)、雅海、全賢、浄真、頼賢、真敒、俊譽、公紹、信惠、叡尊(律家號西大寺流)。

已上六流之外,又有三流,合之總有九流,別立西大寺流有十流,離分之有數流也。

問:真言教諸宗,最頂成佛直路,事誠爾也。但至末代者,邪正混亂,若入邪路,違成佛正道,如謂東爲西,見解顛倒,豈遂自身成佛之先途乎?尤欲蒙指南也。

答:玉石難辨,鼠璞易迷,邪正分別難輒知。但一說云:醍醐三寶院權僧正弟子(僧正舍弟),有仁寛阿闍梨(後蓮念)云:人依有罪過,子細被流伊豆國,於彼國爲渡世具妻,俗人肉食汚穢人等,授真言爲弟子。爰武藏國立川云:所有陰陽師,對仁寛習真言,引入本所,學陰陽法,邪正混亂,内外交雜,稱立川流。搆真言一流,是邪法濫觴。其具書等名字,粗載豐原寺誓願房記二卷,書所要之,人可尋見。其宗義者,以男女陰陽之道,爲即身成佛之祕術,成佛得道之法,無此外作妄計也。如來兼說之,爲魔說,爲無間業。愚人不知之,執甚深祕法,爭可云正見真實之智乎?大佛頂首楞嚴經云:潜行貪欲,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爲淨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處。彼無智者,信是穢言,此名蠱毒,魘勝惡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迷惑不知,墮無間業。(文)豈無間業人,名真言行者乎?

大日經疏云:何有無間業人,而能自利利他,倶成妙果耶?是故行此法者,務求明師一一諮受微旨,曉了明白(文)。彼立川流後,流布越中國,覺明、覺印師資二代,參籠高野山。其時彼邪流印信書籍多流布,號教相,大事口傳,多之至于今。從來愚人習之,爲至極之思,實非事相,非教相。只如裹石執玉,能能遇明師,分別可糺,何流口傳?誰人所記?或又借小野廣澤之明德之名,書事有之歟(真僞可尋)?又明澄、賢誓等名字,血脈相承之中,多有邪法,非是人之推度丹生,大明神之御詫宣也。習彼法人,多無冥加,大略人法共當山斷絶,畢少少相殘歟?不知之堀出法,飛行自在法,渡天大事,手足不二大事,三世常恒法,御人定何重大事,如此大事等,多之不能具載,以一察萬。又關東方號御流三寶院書籍,口決多之野澤餘插理趣經,切出師資並座等,不遑毛擧。或又雖非立川流血脈爲名利,借大師貞觀寺勝覺已下知法之名,愚人所造,書籍多之高祖大師法,醍醐三尊帳,大事隨心,金剛法等,其部類數百卷有之。又圓滿鈔,阿字觀,三十重口決,心王心數,灌頂十八會,灌頂我友之六月鈔等,非一也。又經軌中,即身成佛經,菩提心經,文殊經,虚空藏經,法出經,真言出現本地偈,祕肝鈔(祕肝有真僞可尋之)。又付瑜祇經,理趣經,菩提心論,邪見印信,書籍多號柿袋,載二經(瑜祇理趣)一論,大事口決有之,成尊授,範俊口傳(云云)。凡如實註其名字書籍,有謬捨之,有實者取之,無相違事也。借佛菩薩三藏之名號,註愚人之書事,兼妄語邪見,大有恐事也。

問:有弘真僧正(文觀房之事也)云:人其所記書籍,多之流布世間,其真僞如何?

答:彼相承流所記鈔物,尤可知之,正流之人皆知之,雖不許,容不知案内之人者信受之,或起高慢之心,或發邪見,其故者,借佛菩薩祖師大師之名作書籍,故傳之者,習餘人所不見之大事,我流我身之外者,不知大事祕事也(云云),縱雖真實之祕事,我強起勝他慢心者,非正見之人,況執瓦礫爲金寶,起勝他之心,豈有冥加乎,然間彼門流,醍醐本所無之,又習之者,多無冥加,大底有名無實也,又以凡智情識,恣談法身内證,依之學之者,起邪見,能能可知之,凡弘真僧正事,委可知之,是醍醐報恩院憲深僧正之末流也,所謂憲深僧正,實深僧正,覺雅法印,憲淳道順,道順下有隆譽僧正,弘真僧正,隆譽道順僧正,付法也,於大和國南法華寺逝去,弘真非道順,瀉瓶疎弟子也,受法不委細,然而後醍醐天皇御謀叛之,企御坐之時,分爲御祈禱,弘真御信仰之,間有威勢,本雖爲律僧成僧正,披見處處聖教,作書籍千餘卷,重重大事,印信三十餘通,付醍醐流造之,其中多借名事在之,無智者見之,謂密宗最極,更非實說,又行吒抧尼法,以呪術立効驗,寫集大師御筆文字,作印信,作口決,其類多之歟,依後醍醐天皇御權威成東寺寺務,行後七日法之時,京都諸門,跡恐權威閉口。于時高野衆徒,經奏聞弘真,放東寺門徒。彼狀云:金剛峯寺衆徒等,誠惶誠恐,謹言請被,特蒙天裁,停止東寺。勅進聖文觀法師猥補長者恣掌宗務狀。右,謹考舊貫,巨唐長安城之左衞有伽藍,隋文帝勅願號之大興善寺(矣)。本朝平安城之東京有精舍,桓武聖主叡願名之教王護國寺焉。彼不空三藏翻經之梵閣也,忝授五智,灌頂於三朝;此弘法大師傳燈之道場也,親致三密,加持於百王。鎭國安民之祕術者,誠雖一致;令法久住之勝計者,卓礫異朝者哉!是以弘仁十四年十二月二日官府云:東寺,遷都之始,爲鎭護國家柏原,先朝所建也。我朝以此寺爲最頂(云云)。大師曰:東寺是密教相應勝地,馬臺鎭護眼目。歸而敬者,王化照明,花夷太平;怠不崇者,朝有妖害,國有災亂(云云)。料知吾朝安危者,專依此等興廢者也。伏惟我君,仁均上官之憲政,德超太宗之鴻業。逆浪翻而四海清,潜亂撥而一天靜。五幾七道,悉誇周武一統之太平;百寮兆民,皆歌漢高三章之制法。然間元弘元年,幸當寺,拜鵝王護國之尊容。建武又幸此砌,遂雁塔供養之勅願。叡信超他寺,朝賞勝餘宗。自門光花煽,于此時也。爰有相似苾芻,其名云文觀,本是西大寺末寺播磨國北條寺之律僧也。兼學算道,好卜筮,專習呪術,立修驗。貪欲心切,憍慢思甚。入洛陽,伺朝庭,掠賜證道上人之職,遂爲東寺大勸進之聖。苟以陰遁黑衣之身,謬烈綱維崇斑之席。外號智識聖人,内稱醍醐座主。偏被繋名利之欲,曾無慚愧之心。未改蝙蝠似鳥之質,忽成鷹鳩變眼之思。剩補一長者,恣掌正法務。末曾有之珍事,不可說之次第也。雖然,憚皇憲,道俗側目;恐朝威,貴賤閉口。彼野干對喬尸迦也,坐天衣而說法(焉);此文觀之祭荼吉尼也,近龍顏而奏事(矣)。縱雖好樂世間之小術,爭令修習無上大法乎?爲法輕忽也,爲宗瑕瑾也,尤擯出,宜停廢。自元非大師之門徒,蓋是小乘律師也。抑亦習呪術訛文,豈非邊裔之殊俗哉?重撿舊記,弘仁皇帝給以東寺,不勝歡喜,成祕密道場,努力勿令他人雜住。非此狹心,護真謀也。雖圓妙法,非五千分;雖廣東寺,非異類地。以何言之?去弘仁十四年正月十九日,以東寺永給預小僧勅使藤原良房公卿也。勅書在別,即爲真言密教庭既了,師師相傳爲道場者也,豈可非門徒者猥雜哉?爲我弟子者,末世後世之内,成立僧綱者,非求上下臈次,以最初成出,可爲東寺長者(云云)。承和官府云:道是密教,莫令他宗僧雜住(云云)。凡於東寺一阿闍梨耶,自實惠僧都,迄益守僧正,九十餘代之長者,皆是密家棟梁,自門宗匠也。從承和明時,暨建武聖朝,五百餘歳之宗務,未雜勸進聖異門僧。嗟呼!撰器用者,賢王之善政也,誰違先王之德行哉?制異類者,吾師之雅言也,爭背大師遺誠乎?倩見文觀形儀,頗非直也,事在律家,破戒無慚也。入真言,犯三昧耶,非正道,非遁世,既是二途不攝之族也。好武勇,好兵具,爭昇一阿闍梨位乎?不知天魔變而滅佛法歟?不審鬼神化惱僧衆歟?爲世爲法,可恐可愼。昔南天有凶婆而破密花園,降彼修奧砂子平之法。今東寺有異類而黷宗務,職伏此依金剛峯寺之奏,口開災禍入云,雖憚先言,以理糺非據,蓋誡後昆。仍捧高祖之遣記,欲達未資之愁訢。望請天裁,被早停止文觀東寺之一長者,并當山座主職者。佛家繁榮,遠添龍花樹春色;王化照明,遙續星宿劫之曉光(矣)。不尀懇欵之至,衆徒等誠惶誠恐,謹言。

建武二年五月日。金剛峯寺衆徒等(上)

文觀房弘真事,以之可察。如此書註之事,更非爲謗彼人,只後學爲令,不入邪路也。弘真流書籍,處處流布,多有大和國、越中國,一一不能述之。近比(後西堂)周輔藏主持下鐮倉邊有之,彼弘真自筆聖教,於嵯峨邊燒失(云云)。立川流者,是又處處遍滿本處武藏,次越中、大和國多之,書籍不知其數。如是邪流雜入正流之中,多之有其憚,故一一不書之。就明師可聞之京都高野,邪正雜亂事多之歟?或多不知之,皆習傳;或雖粗知之,以情執稱。其門流,其末弟,傳之外道邪見人,皆爾也。抑一生無程,正法難遇,徒費紙墨,空經年月,投財寶,致苦勞,書之受之,現世無冥加,後生入無間事,歎中歎,悲中悲也。能能安住正理,尋正見之人,傳正流,可修二利之行,爲宿善純熟人,呈破邪見正之旨而已。

又大和國三輪寶篋上人(蓮道房)書籍等,邪見法門多之。一滴鈔等,立川法門也。此類鈔物,口決通可思,僞書總彼門,流中有邪,義何流哉?可尋之。首楞嚴經云:則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謗持戒,名爲小乘。菩薩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於信心之壇,越飮酒噉肉,廣行婬穢,因魔力故,攝其前人,不生疑謗。鬼心久入,或食屎尿與酒肉等,一種倶空,破佛律儀,誤入罪,失於正受,當從倫墜(文)。

又云:若不斷婬,修禪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祇名熱沙。何以故,此非飯本,沙石成故。汝以婬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婬根。根本成婬,輪轉三途,必不能出,如來涅槃,何路修證。必使婬機,身心倶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說,名爲佛說,不如此說,即破旬說。

又云:爾時天魔獲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先不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無善男子處敷坐說法,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雖未聞法,自然心伏。是諸人等將佛涅槃菩提法身,即是現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遞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絶,都指現在即爲佛國,無別淨居及金色相。其人信受,忘失先心,身命歸依,得未曾有。是等愚迷,惑爲菩提。推究其心,破佛律儀,潜行貪欲,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爲淨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處。彼無知者信此穢言,是名蠱毒魔勝惡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倶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文)

問:煩惱即菩提義,大乘之妙旨也。爰以無行經云:婬欲即是道,恚癡亦復然,如是三事中,有無量佛道。(文)天台宗釋云:鴦掘摩羅,彌殺彌慈;祇陀未利,唯酒唯戒;和修密多,婬而梵行;提婆達多,邪見即正。(文取意)華嚴真該妄,未妄徹真源。(文)或釋:遇三毒而三德圓。(云云)真言釋:若能明察密號名字,深開莊嚴祕藏,則地獄、天堂、佛性、闡提、煩惱、菩提、生死、涅槃○,皆是自心佛之名字,焉捨焉取?(文)爾者,何以煩惱即菩提之義,可云邪見之類乎?

答:依諦理談,煩惱即菩提,大乘實教之宗義也。不知實義,只認妄情,以煩惱執菩提,沈淪三途,是云邪見也。所謂天台依三諦,即是陰入皆如之道理,云煩惱即菩提。乃至真言依六大無礙,阿字本不生之道理,三道流轉,運諸法本源談也。又至心明道之位,達密號名字,開焉捨焉取之悟,何只不知其因由,任妄情云煩惱即菩提乎。只父母是理智所生子,理智不二之佛,云有名字無實義。若三毒即佛,一切迷倒即佛,不假方便自然之佛也。顯密教起,有何詮乎?

問:知煩惱即菩提,是即知其所由也;不知煩惱即菩提,起煩惱造業感果,則是凡夫也。何可云無凡聖起盡,無設教詮乎?

答,雖耳聞煩惱即菩提,口說煩惱即菩提,心不知其旨,認元凡情,執菩提彌行煩惱者,可增長輪迴,爭可證得如來一切智智乎。欲遂即身成佛之先途者,依三摩地教,觀心月輪,思惟●字●字●字等,可期纔見常見,卷舒自在之一切智智,顛倒正理,不可入邪路。大日經疏云:三者,以此吉祥草(編者按《大正藏》《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八,應為:「茅」。),表惠性也。此草兩邊,多有利刺,若坐臥執持無方便者,反爲所傷,若順手將護之,則不能爲害。一切諸法亦如是,若順諦理觀之,一切塵勞,皆有性淨之用,若失方便,則能損壞智身,故以爲法門表像也(文)。

法印權大僧,都 宥快 記之。

于時明應八(巳未)年卯月二十六日。

明曆二年(丙申)五月吉辰。

 

 

推薦閱讀: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唯識抄》
 
 
《唯識要義問答》 
 
 
《唯識春秋》
 
《成佛正因》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中論研習》

《中論研習》序文、引言

《中論研習》-觀因緣品第一(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去來品第二(二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六情品第三(八偈)

《中論研習》-觀五陰(五蘊)品第四(九偈)

《中論研習》-觀六種品第五(八偈)

《中論研習》-觀染染者品第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三相品第七(三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作作者品第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本住品第九(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燃可燃品第十(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本際品第十一(八偈)

《中論研習》-觀苦品第十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行品第十三(九偈)

《中論研習》-觀合品第十四(八偈)

《中論研習》-觀有無品第十五(十一偈)

《中論研習》-觀縛解品第十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業品第十七(三十三偈)

《中論研習》-觀法品第十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時品第十九(六偈)

《中論研習》-觀因果品第二十(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成壞品第二十一(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如來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顛倒品第二十三(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四諦品第二十四(四十偈)

《中論研習》-觀涅槃品第二十五(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九偈)

《中論研習》-觀邪見品第二十七(三十一偈)

《中論研習》-參考文獻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玄奘三藏譯撰全集》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菩薩藏佛教學會完整出版法寶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