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要義問答》(三)

文章索引

問:何知無苦?

答:捨無常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故知無苦,有餘樂依。

 

 

 


答:依法性土。

 

 


答:能依義邊,名之為身,所依義邊,名之為土。

 

 


答:四智菩提,無漏五蘊。

 

 


答:無漏色蘊。

 

 


答:根根塵塵,遍周沙界,情器有異,情為能依屬報身,器為所依屬報土也。此實報土。

 

 


答:隨所被機,勝劣大小,悉皆不同,然唯淨土。

 

 


答:亦隨所被,大凡小聖,各隨業力,所見不同。

 

 


答:普潤云:萬慮沉迷,居三道而流轉,十方超悟,證三身以圓通,故無增減。

 

 


答:實唯一佛,約三義故。而說三身。

 

 


問:釋道儒皆云教,其義同否?

答:景德大師云:三教立名,義意各異。

且儒宗教者,元命苞云:教之為言効也。上行之,下効之,此以下所法効名教。

道名教者,老子云: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此寄教名,而顯無為也。

釋名教者,四教義云:說能詮理,轉化物心,故言教也。

 

 


答:有三:一、轉惡為善,二、轉迷成解,三、轉凡成聖。

 

 


答:藏通二教,詮真諦理,別圓二教,詮中道理。

 

 


答:良以如來依理而立言,遂令羣生修之而證理,故佛聖教,是出世法,不可妄同世教之名。

 

 


答:普潤自說,屬真如門,此乃對事揀理之謂也。若即事說理,理性無體,全依無明,無明無體,全依法性,就此相即之義,則法性為所詮理,由茲教理,是吾宗之紀綱,故寄人乘,辨梗槩也。

 

 


答:大乘答云:現量所證幻有非無,汝執實有,是遍計無。

 

 


答:是自識境,仍疎非親。

 

 


答:大乘責曰:奇哉固執,觸處生疑,豈唯識言,唯局一人一法無餘。

 


答:識言總顯一切有情,各有八識,六位心所,所變相見,分位差別,及彼空理所顯真如。

 

 


問:四變句義?

答:謂共中共,共中不共,不共中共,不共中不共,為四變句。

 

 


答:如人類中無主山河,招,種,變,用,四義共故。名共中共。

 

 


答:有主田宅,他雖共變,不得共用。

 

 


答:不得為主,用不勝故。名共中不共。

 

 


答:浮塵根是,自識親依,他亦踈用,此義名為不共中共。

 

 


答:即勝義根,唯自識依,非他依用。

 

 


 

問:共中共者,且如多人,共變一山,我山非彼,各自唯識,一處多山,何不相礙?

答:招種變用,四義既共,故一處似一,各不相礙。

 

 


答:共業招,共種生,共變,共用,名四義共。

 

 


答:譬如多燈,共在一室,和雜似一,光各自遍,各自繫屬,仍不相礙,共中共境,如一燈光。

 

 


答:如置多燈,人影亦多。

 

 


答:除去一燈,餘光尚遍,無不遍處,故知各遍,各自繫屬,各不相礙。

 

 


答:雖一人境,多種別生,所以相礙。

 

 


答:非共中共故。眾人一山,相似業招,隨順業轉,名共中共,故不相礙。

 

 


答:互相礙者,但自心上木之與石,非自與他互相礙也。

 

 


答:多人山等,雖在一處,仍各自人,見各自山,不互相見。

 

 


答:若互見者,心外取法,然各自山,各第八相,各八生時,各相隨生,各八滅時,各相隨滅,故不互見,三界唯心其義明矣。

 

 


答:難月藏云:若如爾說,應凡與聖,互相變也。難聖變穢,假變不遮,若實變者,穢種已亡,如何變穢,難凡變淨,如何凡夫,見靈鷲山,仍是丘陵,即知凡夫不變淨境。

又難月藏:若互變者應無壞却,常有變故。

月藏質云:若不互變,劫初將壞,無有情時,誰人變器?

正義答云:劫初如受胎,將壞如殘果。

 

 


答:成壞之劫,受胎殘果,皆有情業,何須生已,方能變也。

 

 


 

問:如一境應四心,天見寶嚴池,人見為清水,鬼見為猛火,魚見為窟宅,此等之類,當何變句?

答:不共中不共,如一類中,說勝義根,招種變用,皆不共故。

 

 


答:一類之中,一身望多身,異類之中,一類望多類故。

 

 


答:依識所變相見分立,何須此實。

 

 


答:執相見分,心外實有,此名假法,有實主宰,名為假我,其依識變立假我法,所以然也。

 


 

答:相見識親變,相見是唯識,我法依所變,心外非唯識。

 

 


答:真如識實性,何非是唯識。

 

 


答:執二為實,有實主宰,是我法相,此是世間我法,何以故?以無依有故。

 

 


答:若聖教者,義於依體故。

 

 


答:若護法說,據實亦證。

 

 


答:有三義故:

一、二執遍我。執不依自證起故。

二、共許遍故。三小皆不許有自證分故。

三、義已說。若證自證,即能緣攝,見分中收,所以不說證自證分。

 

 


答:此騎牛覔牛問也。何以故?自證即是識體,自是能變,何直所變方名唯識,況識種識所變,內二更互變也。

 

 


答:真如離言,與能計識,非一非異,故非染依。

 

 


答:疎執亦得。

 

 


答:數論師執思為我,犢子部等執我能見,此非執見以為我乎?

 

 


答:有假心所,無自證者,此四分家尚有是說,況四宗義多少不同也。

 

 


答:安一、難二、陳三、護四。

 

 


答:安慧一分,約唯識門。難陀二分,約心境門。陳那三分,約體用門。護法四分,約量果門。

 

 


答:然般若經部黨衆多,非但八部十六分也。闍那崛多傳説外國有八部般若,有大般若各十萬頌,故知八部外別有大般若。般若燈中品品多引般若經文證諸法空,彼所引文對極勇猛菩薩而説,非善現等十六分中無有一會對彼説者,所引經文亦復不同,故知十六外別有一向説空般若經。大般若經説中道理非一向空,諸法相論皆引般若文,釋十散動分別對治,先説實有對治無執。

 

 


答:麤食又云:當知初七地是聲聞十地,第八地是卽獨覺十地,第九地卽是菩薩十地,第十地卽是佛十地。此顯乾慧等十地中,皆悉攝三乘十地盡,故名三乘共行十地,非謂一一地皆通三乘自分地,故名三乘十地。

然菩薩兼知上下地,故大品經云:皆修皆學。而二乘地非菩薩所求,故云而非取證。然佛地是菩薩所求,故云皆修學而取證。

何以得知三乘各別有自分地?證契經說有四種十地。

一、聲聞十地,謂住三歸行地、隨信行地、隨法行地、善凡夫地、學戒地、第八人地、須陀洹地、斯陀含地、阿那含地、阿羅漢地。

二、獨覺十地,謂衆善資地、自覺深緣起地、聖諦地、勝深利起地、八聖道支地、知法界虚空衆生地、證滅地、六通性地、入微妙地、習氣薄地。

三、菩薩十地,謂極喜地等。

四、如來十地,謂: 一、甚深難知光明智德地(除細習氣得自在故), 二、清淨身分威嚴不思議明德地(轉正法輪顯甚深義), 三、善明幢寶相海藏地(說聲聞戒顯三乘故), 四、精妙金光功德神通智德地(設八萬法伏四魔故), 五、火輪威藏明德地(摧邪異法伏惡行故), 六、虚空內清淨無垢炎開相地(示六神通無邊事故), 七、廣勝法界藏明界地(爲諸菩薩顯菩提故), 八、最勝普覺智海藏能清無垢遍無礙智通地(爲諸菩薩授記別故), 九、無邊億莊嚴回向能照明地(爲諸菩薩現方便故), 十、毘盧遮那智海藏地(爲諸菩薩說諸法故)。

最澄【彈曰】:汝共行十地,攝四種十地,都無道理,又無敎證故。若約總別立諸位者,都無經論說此相攝,又違理趣經故。其經文者,先說歡喜等,後說乾慧等,豈繁重說同位哉?

又三乘共行十地名,汝釋名相攝,都無道理。何者?三乘共行者,約行名共。若約位名共,應言三乘共位,何以共行名別作共位釋哉?

此中解:麤食者,為日本天台宗最澄法師稱呼日本法相宗德一法師之稱。彈曰者,為最澄法師答辯德一法師。 彈,動詞義,糾劾、檢舉。《漢書.卷八四.翟方進傳》:「(方進)十餘年間至宰相,據法以彈咸等,皆罷退之。」《宋書.卷八七.蕭惠開傳》:「偃任遇甚隆,惠開不為之屈,偃怒,使門下推彈之。」

日本德一法師所言聲聞、獨覺、菩薩、如來十地者出處。

一、聲聞十地: 《證契大乘經》卷二:「聲聞地有十。謂:住三歸行地、隨信行地、隨法行地、善凡夫地、學戒地、第八人地、須陀洹地、斯陀含地、阿那含地、阿羅漢地。」」

二、獨覺十地: 《證契大乘經》卷二:「獨覺地有十。謂:眾善資地、自覺深緣起地、覺四聖諦地、勝深利智地、八聖支道地、知法界虛空界眾生界地、證滅地、六通性地、入微妙地、習氣薄地。」」

三、菩薩十地: 《證契大乘經》卷二:「菩薩地有十。謂:歡喜地、無垢地、明地、焰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四、如來十地: 《大乘同性經》卷二:「佛有十地,一切菩薩及聲聞、辟支佛等所不能行。何者為十?一名甚深難知廣明智德地、二名清淨身分威嚴不思議明德地、三名善明月幢寶相海藏地、四名精妙金光功德神通智德地、五名火輪威藏明德地、六名虛空內清淨無垢焰光開相地、七名廣勝法界藏明界地、八名最淨普覺智藏能淨無垢遍無礙智通地、九名無邊億莊嚴迴向能照明地、十名毘盧遮那智海藏地。善丈夫!此地是如來十地名號,諸佛智慧不可具說。」

上四又出西明寺 圓測法師所撰《仁王經疏》。

 

 


 

問:見聞世間真言行者并道心者,但念者未必皆往生淨土,以何用心今度,遂往生願?旣以一念十念說往生親因,有心男女何絕往生思?

答。有多因緣,能能當用心。謂或修真言行;或至但念佛,思他人見聞,不信佛陀知見,是行非順因;或求他人恭敬,作後世苦行,亦非順因;或名利讀誦法華經等,亦非順因;或名聞持戒,亦非順因;或自是非他,亦非順因;或學人云十念順因,別時意趣,當知同謗方等經,亦非順因;或顯密行業,執自非他者,亦非順因;或彌陀、彌勒之行者,互爲是非,是卽地獄業因。如論二諦之菩薩,若知如是用心,誰人不往生?大師云:迷悟在己,無執而到。

 

 


 

問:慈覺大師 圓仁 集《顯揚大戒論》所說菩薩戒者何?

答:《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羼提波羅蜜時,見諸眾生互相瞋恚罵詈,刀杖瓦石共相殘害奪命。當作是願:『我隨爾所時行羼提波羅蜜,我作佛時,令我國土眾生無如是事。相視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姊妹、如善知識,皆行慈悲。』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行,能具足羼提波羅蜜,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佛子,應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在後坐。不問老少,比丘、比丘尼、貴人、國王、王子,乃至黃門奴婢,皆應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在後,次第而坐。莫如外道癡人,若老若少,無前無後,坐無次第兵奴之法。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後者後坐,而菩薩不次第坐者,犯輕垢罪。

故《顯揚大戒論》序文言:「夫菩薩戒者,流轉不滅之教也。盧舍那佛傳之於前,文殊師利弘之於後,故與彼談小乘者一道而二門,與此說聲聞者異器而同響。我本朝馳神真際,求法道邦,先請業者偏執律儀,後研精者更傳圓戒,猶如前途覆車而未返,晩進指南而必達。自後師資不絕,積習爲常,論者車(東)西,互相矛楯。殊恨保執者自謂除小律儀,更無大乘戒,遂毀梵網宗以爲沙彌宗,貶三聚教以爲非僧教。悲哉!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未可與談道者也。 」

又知足者,我定自知未得道果,王稱我得,我今不受,故名知足。

 

 


出自《大正藏》第77卷第2456經

沙門 宥快 記

真言密教,大日覺王所說八祖相承祕法也,號無上最上佛乘,稱諸宗超絶境界,誠滅極重之罪業,度難化之衆生,頓證佛智,獨在此宗。因茲上古賢哲,入唐求法,傳受真言及八家(矣)。東寺在五家,弘法大師、宗叡僧正、惠運僧都、圓行和尚、常曉和尚是也。他門有三傳,傳教大師、慈覺大師、智證大師是也。他宗未聞如此事,密藏殊勝,以之可察。就中以弘法大師御相承爲嫡流,其故者,始從高祖法身大日如來,迄于大唐青龍寺惠果和尚,嫡嫡傳來,更不能述之。惠果和尚付法雖多之唐土義明,供奉日本弘法大師外,無兩部相承之人,自餘弟子纔受一界,無兩部貫通之儀,非嫡弟委附之仁事明也。後入唐之諸師,皆對一界相承人傳之,不可云惠果正嫡。傳教大師對善無畏三藏御弟子順曉闍梨習學真言,是又非善無畏嫡弟。加之傳教大師者,大唐受學不委悉,故於吾朝對弘法大師於神護寺(高雄)受灌頂。然間弘法大師與義明供奉二人,許受學兩部。此中義明供奉雖受兩部,不云瀉瓶,又無附法之人,只弘法大師一人,惠果和尚正嫡也。御請來錄云:和尚乍見,含笑喜歡,告曰:我先知汝來相待久(矣),今日相見太好,報命欲竭,無人付法(乃至)。今則授法有在(文)。既云無人付法,義明非瀉瓶。又云授法有在,大師獨委附仁也。大師御弟子入壇授法之人頗多,於中十大弟子,其棟梁也。其中實惠、真雅是上首也。此兩傳于今相承傳來,但以真雅御傳爲本。真雅付法源仁(號南池院),源仁下有益信、聖寶兩僧正,益信、廣澤根本也。益信僧正寛平、法皇、寛空僧正、寛朝僧正(廣澤名字自此時始)。

濟信僧正長和親王(性信號大御室)。寛助僧正覺法親王(號御流)。信證僧正(號西院流)。永嚴法印(號保壽院流)。聖惠親王(號華藏院流)。寛遍僧正(號忍辱山流)。覺鑁上人(號傳法院流。已上廣澤六流)。真譽阿闍梨(號高野持明院流)。高野御室覺法覺成僧正。隆遍(號慈尊院流)。寛隆寛意(觀音院大僧都性信付法)。兼意(成蓮院)。心覺(號常喜院流)。

已上廣澤流有九流,若加金玉方寶壽院者有十流,此外有成就院流(實瑜僧正下)。

真乘院流等(又有嚴覺相承廣澤流)。

小野流(聖寶僧正,醍醐寺本願也,號尊師)聖寶僧正。

觀賢僧正(號般若寺僧正,親奉拜大師人也),淳祐内供(石山)。

亢杲僧都仁海僧正(小野名字,從此時始有之,號雨僧正)

成尊僧正(號小野僧都)。範俊僧正。嚴覺大僧都。宗意(號安祥寺流)。寛信(號勸修寺流)。增俊(號隨心院流。已上小野三流)。靜譽(住石山也)。

義範僧都。勝覺僧正。(號三寳院流。)定海。(號三寳院流。)賢覺。(號理性院流。)聖賢。(號金剛王院流。)(已上醍醐三流也。)(小野醍醐合有六流。)明算阿闍梨。(名高野中院流。)

觀賢付法

壹定律師、定助、法藏、仁賀、真興(號小鳥流)、勝覺、定海、元海、一海(號松橋流)、雅海、全賢、浄真、頼賢、真敒、俊譽、公紹、信惠、叡尊(律家號西大寺流)。

已上六流之外,又有三流,合之總有九流,別立西大寺流有十流,離分之有數流也。

問:真言教諸宗,最頂成佛直路,事誠爾也。但至末代者,邪正混亂,若入邪路,違成佛正道,如謂東爲西,見解顛倒,豈遂自身成佛之先途乎?尤欲蒙指南也。

答:玉石難辨,鼠璞易迷,邪正分別難輒知。但一說云:醍醐三寶院權僧正弟子(僧正舍弟),有仁寛阿闍梨(後蓮念)云:人依有罪過,子細被流伊豆國,於彼國爲渡世具妻,俗人肉食汚穢人等,授真言爲弟子。爰武藏國立川云:所有陰陽師,對仁寛習真言,引入本所,學陰陽法,邪正混亂,内外交雜,稱立川流。搆真言一流,是邪法濫觴。其具書等名字,粗載豐原寺誓願房記二卷,書所要之,人可尋見。其宗義者,以男女陰陽之道,爲即身成佛之祕術,成佛得道之法,無此外作妄計也。如來兼說之,爲魔說,爲無間業。愚人不知之,執甚深祕法,爭可云正見真實之智乎?大佛頂首楞嚴經云:潜行貪欲,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爲淨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處。彼無智者,信是穢言,此名蠱毒,魘勝惡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迷惑不知,墮無間業。(文)豈無間業人,名真言行者乎?

大日經疏云:何有無間業人,而能自利利他,倶成妙果耶?是故行此法者,務求明師一一諮受微旨,曉了明白(文)。彼立川流後,流布越中國,覺明、覺印師資二代,參籠高野山。其時彼邪流印信書籍多流布,號教相,大事口傳,多之至于今。從來愚人習之,爲至極之思,實非事相,非教相。只如裹石執玉,能能遇明師,分別可糺,何流口傳?誰人所記?或又借小野廣澤之明德之名,書事有之歟(真僞可尋)?又明澄、賢誓等名字,血脈相承之中,多有邪法,非是人之推度丹生,大明神之御詫宣也。習彼法人,多無冥加,大略人法共當山斷絶,畢少少相殘歟?不知之堀出法,飛行自在法,渡天大事,手足不二大事,三世常恒法,御人定何重大事,如此大事等,多之不能具載,以一察萬。又關東方號御流三寶院書籍,口決多之野澤餘插理趣經,切出師資並座等,不遑毛擧。或又雖非立川流血脈爲名利,借大師貞觀寺勝覺已下知法之名,愚人所造,書籍多之高祖大師法,醍醐三尊帳,大事隨心,金剛法等,其部類數百卷有之。又圓滿鈔,阿字觀,三十重口決,心王心數,灌頂十八會,灌頂我友之六月鈔等,非一也。又經軌中,即身成佛經,菩提心經,文殊經,虚空藏經,法出經,真言出現本地偈,祕肝鈔(祕肝有真僞可尋之)。又付瑜祇經,理趣經,菩提心論,邪見印信,書籍多號柿袋,載二經(瑜祇理趣)一論,大事口決有之,成尊授,範俊口傳(云云)。凡如實註其名字書籍,有謬捨之,有實者取之,無相違事也。借佛菩薩三藏之名號,註愚人之書事,兼妄語邪見,大有恐事也。

問:有弘真僧正(文觀房之事也)云:人其所記書籍,多之流布世間,其真僞如何?

答:彼相承流所記鈔物,尤可知之,正流之人皆知之,雖不許,容不知案内之人者信受之,或起高慢之心,或發邪見,其故者,借佛菩薩祖師大師之名作書籍,故傳之者,習餘人所不見之大事,我流我身之外者,不知大事祕事也(云云),縱雖真實之祕事,我強起勝他慢心者,非正見之人,況執瓦礫爲金寶,起勝他之心,豈有冥加乎,然間彼門流,醍醐本所無之,又習之者,多無冥加,大底有名無實也,又以凡智情識,恣談法身内證,依之學之者,起邪見,能能可知之,凡弘真僧正事,委可知之,是醍醐報恩院憲深僧正之末流也,所謂憲深僧正,實深僧正,覺雅法印,憲淳道順,道順下有隆譽僧正,弘真僧正,隆譽道順僧正,付法也,於大和國南法華寺逝去,弘真非道順,瀉瓶疎弟子也,受法不委細,然而後醍醐天皇御謀叛之,企御坐之時,分爲御祈禱,弘真御信仰之,間有威勢,本雖爲律僧成僧正,披見處處聖教,作書籍千餘卷,重重大事,印信三十餘通,付醍醐流造之,其中多借名事在之,無智者見之,謂密宗最極,更非實說,又行吒抧尼法,以呪術立効驗,寫集大師御筆文字,作印信,作口決,其類多之歟,依後醍醐天皇御權威成東寺寺務,行後七日法之時,京都諸門,跡恐權威閉口。于時高野衆徒,經奏聞弘真,放東寺門徒。彼狀云:金剛峯寺衆徒等,誠惶誠恐,謹言請被,特蒙天裁,停止東寺。勅進聖文觀法師猥補長者恣掌宗務狀。右,謹考舊貫,巨唐長安城之左衞有伽藍,隋文帝勅願號之大興善寺(矣)。本朝平安城之東京有精舍,桓武聖主叡願名之教王護國寺焉。彼不空三藏翻經之梵閣也,忝授五智,灌頂於三朝;此弘法大師傳燈之道場也,親致三密,加持於百王。鎭國安民之祕術者,誠雖一致;令法久住之勝計者,卓礫異朝者哉!是以弘仁十四年十二月二日官府云:東寺,遷都之始,爲鎭護國家柏原,先朝所建也。我朝以此寺爲最頂(云云)。大師曰:東寺是密教相應勝地,馬臺鎭護眼目。歸而敬者,王化照明,花夷太平;怠不崇者,朝有妖害,國有災亂(云云)。料知吾朝安危者,專依此等興廢者也。伏惟我君,仁均上官之憲政,德超太宗之鴻業。逆浪翻而四海清,潜亂撥而一天靜。五幾七道,悉誇周武一統之太平;百寮兆民,皆歌漢高三章之制法。然間元弘元年,幸當寺,拜鵝王護國之尊容。建武又幸此砌,遂雁塔供養之勅願。叡信超他寺,朝賞勝餘宗。自門光花煽,于此時也。爰有相似苾芻,其名云文觀,本是西大寺末寺播磨國北條寺之律僧也。兼學算道,好卜筮,專習呪術,立修驗。貪欲心切,憍慢思甚。入洛陽,伺朝庭,掠賜證道上人之職,遂爲東寺大勸進之聖。苟以陰遁黑衣之身,謬烈綱維崇斑之席。外號智識聖人,内稱醍醐座主。偏被繋名利之欲,曾無慚愧之心。未改蝙蝠似鳥之質,忽成鷹鳩變眼之思。剩補一長者,恣掌正法務。末曾有之珍事,不可說之次第也。雖然,憚皇憲,道俗側目;恐朝威,貴賤閉口。彼野干對喬尸迦也,坐天衣而說法(焉);此文觀之祭荼吉尼也,近龍顏而奏事(矣)。縱雖好樂世間之小術,爭令修習無上大法乎?爲法輕忽也,爲宗瑕瑾也,尤擯出,宜停廢。自元非大師之門徒,蓋是小乘律師也。抑亦習呪術訛文,豈非邊裔之殊俗哉?重撿舊記,弘仁皇帝給以東寺,不勝歡喜,成祕密道場,努力勿令他人雜住。非此狹心,護真謀也。雖圓妙法,非五千分;雖廣東寺,非異類地。以何言之?去弘仁十四年正月十九日,以東寺永給預小僧勅使藤原良房公卿也。勅書在別,即爲真言密教庭既了,師師相傳爲道場者也,豈可非門徒者猥雜哉?爲我弟子者,末世後世之内,成立僧綱者,非求上下臈次,以最初成出,可爲東寺長者(云云)。承和官府云:道是密教,莫令他宗僧雜住(云云)。凡於東寺一阿闍梨耶,自實惠僧都,迄益守僧正,九十餘代之長者,皆是密家棟梁,自門宗匠也。從承和明時,暨建武聖朝,五百餘歳之宗務,未雜勸進聖異門僧。嗟呼!撰器用者,賢王之善政也,誰違先王之德行哉?制異類者,吾師之雅言也,爭背大師遺誠乎?倩見文觀形儀,頗非直也,事在律家,破戒無慚也。入真言,犯三昧耶,非正道,非遁世,既是二途不攝之族也。好武勇,好兵具,爭昇一阿闍梨位乎?不知天魔變而滅佛法歟?不審鬼神化惱僧衆歟?爲世爲法,可恐可愼。昔南天有凶婆而破密花園,降彼修奧砂子平之法。今東寺有異類而黷宗務,職伏此依金剛峯寺之奏,口開災禍入云,雖憚先言,以理糺非據,蓋誡後昆。仍捧高祖之遣記,欲達未資之愁訢。望請天裁,被早停止文觀東寺之一長者,并當山座主職者。佛家繁榮,遠添龍花樹春色;王化照明,遙續星宿劫之曉光(矣)。不尀懇欵之至,衆徒等誠惶誠恐,謹言。

建武二年五月日。金剛峯寺衆徒等(上)

文觀房弘真事,以之可察。如此書註之事,更非爲謗彼人,只後學爲令,不入邪路也。弘真流書籍,處處流布,多有大和國、越中國,一一不能述之。近比(後西堂)周輔藏主持下鐮倉邊有之,彼弘真自筆聖教,於嵯峨邊燒失(云云)。立川流者,是又處處遍滿本處武藏,次越中、大和國多之,書籍不知其數。如是邪流雜入正流之中,多之有其憚,故一一不書之。就明師可聞之京都高野,邪正雜亂事多之歟?或多不知之,皆習傳;或雖粗知之,以情執稱。其門流,其末弟,傳之外道邪見人,皆爾也。抑一生無程,正法難遇,徒費紙墨,空經年月,投財寶,致苦勞,書之受之,現世無冥加,後生入無間事,歎中歎,悲中悲也。能能安住正理,尋正見之人,傳正流,可修二利之行,爲宿善純熟人,呈破邪見正之旨而已。

又大和國三輪寶篋上人(蓮道房)書籍等,邪見法門多之。一滴鈔等,立川法門也。此類鈔物,口決通可思,僞書總彼門,流中有邪,義何流哉?可尋之。首楞嚴經云:則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謗持戒,名爲小乘。菩薩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於信心之壇,越飮酒噉肉,廣行婬穢,因魔力故,攝其前人,不生疑謗。鬼心久入,或食屎尿與酒肉等,一種倶空,破佛律儀,誤入罪,失於正受,當從倫墜(文)。

又云:若不斷婬,修禪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祇名熱沙。何以故,此非飯本,沙石成故。汝以婬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婬根。根本成婬,輪轉三途,必不能出,如來涅槃,何路修證。必使婬機,身心倶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說,名爲佛說,不如此說,即破旬說。

又云:爾時天魔獲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先不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無善男子處敷坐說法,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雖未聞法,自然心伏。是諸人等將佛涅槃菩提法身,即是現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遞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絶,都指現在即爲佛國,無別淨居及金色相。其人信受,忘失先心,身命歸依,得未曾有。是等愚迷,惑爲菩提。推究其心,破佛律儀,潜行貪欲,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爲淨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處。彼無知者信此穢言,是名蠱毒魔勝惡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倶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文)

問:煩惱即菩提義,大乘之妙旨也。爰以無行經云:婬欲即是道,恚癡亦復然,如是三事中,有無量佛道。(文)天台宗釋云:鴦掘摩羅,彌殺彌慈;祇陀未利,唯酒唯戒;和修密多,婬而梵行;提婆達多,邪見即正。(文取意)華嚴真該妄,未妄徹真源。(文)或釋:遇三毒而三德圓。(云云)真言釋:若能明察密號名字,深開莊嚴祕藏,則地獄、天堂、佛性、闡提、煩惱、菩提、生死、涅槃○,皆是自心佛之名字,焉捨焉取?(文)爾者,何以煩惱即菩提之義,可云邪見之類乎?

答:依諦理談,煩惱即菩提,大乘實教之宗義也。不知實義,只認妄情,以煩惱執菩提,沈淪三途,是云邪見也。所謂天台依三諦,即是陰入皆如之道理,云煩惱即菩提。乃至真言依六大無礙,阿字本不生之道理,三道流轉,運諸法本源談也。又至心明道之位,達密號名字,開焉捨焉取之悟,何只不知其因由,任妄情云煩惱即菩提乎。只父母是理智所生子,理智不二之佛,云有名字無實義。若三毒即佛,一切迷倒即佛,不假方便自然之佛也。顯密教起,有何詮乎?

問:知煩惱即菩提,是即知其所由也;不知煩惱即菩提,起煩惱造業感果,則是凡夫也。何可云無凡聖起盡,無設教詮乎?

答,雖耳聞煩惱即菩提,口說煩惱即菩提,心不知其旨,認元凡情,執菩提彌行煩惱者,可增長輪迴,爭可證得如來一切智智乎。欲遂即身成佛之先途者,依三摩地教,觀心月輪,思惟●字●字●字等,可期纔見常見,卷舒自在之一切智智,顛倒正理,不可入邪路。大日經疏云:三者,以此吉祥草(編者按《大正藏》《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卷八,應為:「茅」。),表惠性也。此草兩邊,多有利刺,若坐臥執持無方便者,反爲所傷,若順手將護之,則不能爲害。一切諸法亦如是,若順諦理觀之,一切塵勞,皆有性淨之用,若失方便,則能損壞智身,故以爲法門表像也(文)。

法印權大僧,都 宥快 記之。

于時明應八(巳未)年卯月二十六日。

明曆二年(丙申)五月吉辰。

 

 

推薦閱讀: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唯識抄》
 
 
《唯識要義問答》 
 
 
《唯識春秋》
 
《成佛正因》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中論研習》

《中論研習》序文、引言

《中論研習》-觀因緣品第一(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去來品第二(二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六情品第三(八偈)

《中論研習》-觀五陰(五蘊)品第四(九偈)

《中論研習》-觀六種品第五(八偈)

《中論研習》-觀染染者品第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三相品第七(三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作作者品第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本住品第九(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燃可燃品第十(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本際品第十一(八偈)

《中論研習》-觀苦品第十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行品第十三(九偈)

《中論研習》-觀合品第十四(八偈)

《中論研習》-觀有無品第十五(十一偈)

《中論研習》-觀縛解品第十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業品第十七(三十三偈)

《中論研習》-觀法品第十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時品第十九(六偈)

《中論研習》-觀因果品第二十(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成壞品第二十一(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如來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顛倒品第二十三(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四諦品第二十四(四十偈)

《中論研習》-觀涅槃品第二十五(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九偈)

《中論研習》-觀邪見品第二十七(三十一偈)

《中論研習》-參考文獻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玄奘三藏譯撰全集》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菩薩藏佛教學會完整出版法寶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