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慧文十六特勝

由道宣律師所編撰的『續高僧傳』關於天台慧文禪師:

「時禪師慧文,聚徒數百,眾法清肅道俗高尚,乃往歸依從受正法,性樂苦節營僧為業,冬夏供養不憚勞苦,晝夜攝心理事籌度,訖此兩時未有所證。


又於來夏束身長坐繫念在前,始三七日發少靜觀,見一生來善惡業相,因此驚嗟倍復勇猛,遂動八觸發本初禪自此禪障忽起,四肢緩弱不勝行步,身不隨心,即自觀察,我今病者皆從業生,業由心起,本無外境。反見心源業非可得,身如雲影相有體空,如是觀已,顛倒想滅,心性清淨,所苦消除。

又發空定心境廓然,夏竟受歲慨無所獲自傷昏沈,生為空過深懷慚愧,放身倚壁,背未至間霍爾開悟,法華三昧大乘法門一念明達,十六特勝背捨除入,便自通徹不由他悟。

後往鑑最等師,述己所證,皆蒙隨喜,研練逾久前觀轉增,名行遠聞四方欽德,學徒日盛機悟寔繁,乃以大小乘中定慧等法,敷揚引喻用攝自他。」

禪師發十六特勝八背捨,由此可知已得四禪,十六特勝於諸多禪教、阿毗達摩、或者大眾部義的『中陰經』皆有說明。由是可見,當時修學止觀、對法者多矣,慧文禪師經由二十一日(三七日,即為三個七天,總共二十一日。)連續修禪定而發起根本初禪,初禪者,必伏五蓋,出定後,伏五蓋現象亦存,並不會因出定後而消失。伏五蓋後,或者隨分隨自身過往異熟果引生種種境界,或見一生善惡業相、或知他心相想、或知世俗種種,此皆為俗諦伏五蓋前所現起之現象,有觀慧者即能了知諸法實無我、無常,而能漸伏五蓋。

或有人言十六特勝初禪亦得,然正義者為四禪非初禪,四禪最勝故,若遇人說修法華三昧者,其人若不證四禪,則知但為空解而非實義,三乘止觀四禪互通,然唸佛三昧則不同,唸佛三昧能令行者從未至定、進而得證初、二、三、四、乃至三明六通,如大集菩薩唸佛三昧分中說。

 

 

 
推薦閱讀: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成佛正因》
 
《唯識抄》
 
 
《唯識要義問答》 
 
 
《唯識春秋》
 

《中論研習》

《中論研習》序文、引言

《中論研習》-觀因緣品第一(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去來品第二(二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六情品第三(八偈)

《中論研習》-觀五陰(五蘊)品第四(九偈)

《中論研習》-觀六種品第五(八偈)

《中論研習》-觀染染者品第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三相品第七(三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作作者品第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本住品第九(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燃可燃品第十(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本際品第十一(八偈)

《中論研習》-觀苦品第十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行品第十三(九偈)

《中論研習》-觀合品第十四(八偈)

《中論研習》-觀有無品第十五(十一偈)

《中論研習》-觀縛解品第十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業品第十七(三十三偈)

《中論研習》-觀法品第十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時品第十九(六偈)

《中論研習》-觀因果品第二十(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成壞品第二十一(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如來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顛倒品第二十三(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四諦品第二十四(四十偈)

《中論研習》-觀涅槃品第二十五(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九偈)

《中論研習》-觀邪見品第二十七(三十一偈)

《中論研習》-參考文獻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玄奘三藏譯撰全集》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菩薩藏佛教學會完整出版法寶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