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真實義品略記-8

若於諸法諸事隨起言說,即於彼法彼事有自性者,如是一法一事應有眾多自性。何以故?以於一法一事、制立眾多假說而詮表故。

《瑜伽真實義品略記》印度 彌勒菩薩 說 台灣 王穆提 略記


亦非眾多假說詮表決定可得,謂隨一假說於彼法彼事、有體、有分、有其自性非餘假說;是故一切假說若具不具,於一切法、於一切事,皆非有體、有分、有其自性。又如前說色等諸法,若隨假說有自性者,要先有事然後隨欲制立假說,先未制立彼假說時,彼法彼事應無自性。若無自性,無事制立假說詮表,不應道理。假說詮表既無所有,彼法彼事隨其假說而有自性,不應道理。又若諸色未立假說詮表已前,先有色性,後依色性制立假說攝取色者,是則離色假說詮表,於色想法、於色想事應起色覺,而實不起。由此因緣,由此道理,當知諸法離言自性。如說其色,如是受等如前所說,乃至涅槃,應知亦爾。

有二種人,於佛所說法毘柰耶俱為失壞:一者、於色等法、於色等事,謂有假說自性自相,於實無事起增益執。二者、於假說相處、於假說相依離言自性勝義法性,謂一切種皆無所有,於實有事起損減執。 

 
於實無事起增益執妄立法者所有過失,已具如前顯了開示,於色等法實無事中起增益執有過失故,於佛所說法毘奈耶甚為失壞。於色等法實有唯事起損減執壞諸法者所有過失,由是過失於佛所說法毘柰耶甚為失壞,我今當說。謂若於彼色等諸法實有唯事起損減執,即無真實亦無虛假,如是二種皆不應理。譬如要有色等諸蘊,方有假立補特伽羅,非無實事而有假立補特伽羅;如是要有色等諸法實有唯事,方可得有色等諸法假說所表,非無唯事而有色等假說所表。若唯有假無有實事,既無依處,假亦無有,是則名為壞諸法者。

解譯:
         若是於諸法與諸事中隨起臆測言說,即是於彼法與彼事中有自性者,如是的話,應當建立一法或是一事應當有眾多之自性才是(註二十三),此中為何?以於一法或者是一事中,制立眾多之假名而為其作詮釋表徵之緣故,亦不是於眾多假名言說之詮表中,決定可得其自性,所謂隨一假名言說而於彼法與彼事中有其體、分、乃至有其自性,而非其他之假名立說,所以,異生凡夫一切假名言說之所建立,不論其所詮釋諸法建立之說為具不具足,彼等但於一切法與一切事中,皆非有其真實之體、分、乃至有其自性。又如同前說,色蘊等諸法如果隨其假名言說而有其自性者,需要先有其事,然後隨欲制立假名言說,若是先未制立彼等假名言說之時,於彼法與彼事應當應當無有其自性才是(註二十四)。若是無有自性與無有事中而制立假說詮表,實在是不應當稱之為正理,假說詮表既然都無所有彼法與彼事,隨其建立假名言說,而有自性的話,乃非正理也。又如果諸色法等未建立假名言說之詮表之前,先行有了色法自性,而後依於色法自性制立假名言說再進而攝取色法者,是則離開色法假名言說之詮表,於色法自性想法與色法自性想事等,應當生起對其之色覺,而實在不生起。若是於諸法與諸事中隨起臆測言說,即是於彼法與彼事中有自性者,如是的話,應當一法或者是一事應當有眾多之自性才是,這是什麼原因呢?以於一法或者是一事中,制立眾多之假名而為其作詮釋表徵的緣故,亦不是於眾多假名言說之詮表中,決定可得其自性也,所謂隨一假名言說而於彼法與彼事中有其體、分、乃至有其自性,而非其他之假名立說,所以,一切假名立說如果具足或是不具足,於一切法與一切事中,皆非有其真實之體、分、乃至有其自性。又如同前說,色蘊等諸法如果隨其假名言說而有其自性者,需要先有其事,然後隨欲制立假名言說,若是先未制立彼等假名言說之時,於彼法與彼事應當應當無有其自性才是。若是無有自性與無有事中而制立假說詮表,實在是不應當稱之為正理,假說詮表既然都無所有彼法與彼事,隨其建立假名言說,而有自性的話,乃非正理也。又如果諸色法等未建立假名言說之詮表之前,先有色法自性,而後依於色法自性制立假名言說攝取色法者,是則離開色法假名言說之詮表,於色法自性想法與色法自性想事等,應當生起對其之色覺,而實在不生起。由於此種因緣之緣故,由於此種法爾道理,菩薩應當了知諸法離言自性,但唯假名安立,如對異生凡夫指陳此為色蘊、乃至指陳此為受、想、行、識諸蘊等等正如同前面所說的一樣本無自性,乃至依眾生之名言而假安立之「涅槃」文字相,應當知道也是如此。(此中但破名言安立之涅槃相,而不破諸法圓成實性之真如法性,一切行者切莫誤解。)
有兩類人,因不解諸法實相之義理,而於 佛陀所宣講之毘柰耶法俱為失壞:一者、於色、受、想、行、識五蘊等事上,建立所謂的確實有其假說自性之自相,於此實際無有此等妄執中生起增益執。二者、於假名言說諸相處、於假名言說相依於諸法離言自性之勝義法性,建立所謂於根本識中之一切種果報異熟皆無所有,而於此實有性上生起了損減執(註二十五)。
異生有情於實際無其真實自事中生起了增益執,而虛妄建立如兔無角法之所有過失,已經如同前面所宣講明顯俱了之開示悟入,此於計著色、受、想、行、識五蘊等法實無有事中生起了虛妄增益執著有種種過失之緣故,而於 佛陀所說毘奈耶法甚為失壞。而於色、受、想、行、識五蘊諸法實有事中生起了損減執著敗壞諸法者之所有過失,由是種種計度而於 佛陀所說毘奈耶法甚為失壞,我現在應當告訴所有修學菩薩道之行者:此中所謂倘若於彼色、受、想、行、識五蘊諸法實有唯是事時生起了損減執,即無有真實圓成實性亦無虛妄之遍計所執性之虛假性,如是二種皆不應當做為佛教正理。譬如要有色、受、想、行、識五蘊之諸法,方能有假名安立之補特伽羅假我世俗諦,並非無有實事中而有假立補特伽羅;如是總的而言,要有色、受、想、行、識五蘊諸法實有唯是事中,方可得有建立色、受、想、行、識五蘊等諸法假名言說之所詮表相,並非是說於無有色、受、想、行、識五蘊諸法唯是事中,建立其假名言說相之所詮表相。倘若唯有諸法假名安立卻無有唯是實事中,既然無有此假名安立之所依處,假名安立之俗諦相亦應當是無所有,此等妄計者,即名為敗壞佛教正理諸法者。


註二十三:
依太虛法師《瑜伽真實義品講要》乙五 廣明離言自性 丁二 破小乘 戊一 隨名多體失 云;「大乘所立宗旨,與小乘有乖諍者,彼乃主張言語中所詮之諸法諸事──諸法、諸事義本相通,然可假別為二:即以五官所感覺之色等五塵為諸事,而以聽聞經典上所說之涅槃等為諸法──,即在言語中有諸法諸事之體性。如說水、火、在言語中即有水、火體性,即謂事物隨逐乎言語也。而大乘則謂名言所詮義,乃事物之假立相,故名言中並無事物之體性。如主張名言中有諸法體性,則一法應有多體,蓋於一法上可立眾多之假說名言而表顯之也。譬如一人,初生立乳名,成人立大諱,入社會團體又有其團體中之名,做官又有官號,行惡又有謗稱,行善又有賢名,可得謂其凡有一名,即有一人之體乎?小乘轉救曰:名多而體亦多,有何過咎?大乘謂為不然,在事實上,並非一法體上、因有眾多之名即有眾多之體。不然,則應於此事之一假名中,別有其事物之自體與自量,而非此事其餘假名中所有之體量;或於此事之餘假名中所有之體量,而非此事之一假名中之體量。換言之:即應一事之多名中,各具有一整個之體量也。例如眼、目、原為一事,倘假名必稱法體,則眼名中法之全體,應非目名中法之全體;目名中之法體,應非眼名中之法體;然於事實為不可能,未嘗於一法之多名中各別有其體性焉。進而言之,不獨一法上具有多名者不得法性,即一法上不具多名,唯有一名,亦不能得法之自性,以一名多名之不得法體,其理同也。」

註二十四:
依  太虛法師《瑜伽真實義品講要》乙五 廣明離言自性  丁二 破小乘  戊二 名前無體失     云:「倘小乘固執諸法悉隨假說而有自性,則不應道理。何則?世間諸事皆先有其法體存在,而後由吾人五識了別之,始得於意識上分別其為筆、硯、桌、椅等,亦即先有法體後有名也。當法體未經吾人感覺,或上古宇宙初成之際,法體雖有,尚無其名,是則法體亦應烏有,以計體隨名而有故。諸法既然原來無體,後乃依之安立名稱,尤不契於正理。名與法體既不相稱,又安得謂法、事,隨假說而有體哉!」

註二十五:
依  太虛法師《瑜伽真實義品講要》乙五 廣明離言自性  丁三 破大乘  戊一 總標兩種相似大乘 云:「在大乘中亦有兩種相似大乘人,以不明佛法真義故名其為相似大乘。而對於佛說之經、論教法及毘尼之律儀,皆為其所失壞,此即不特無益而反有損也。一、對于色等法假說自性上,即是有質、無質之獨影境上而增益之,謂其有實體也。二、對於假說相處──如言論生起,非無端倪,必有其所依之事實,此即假說相所依處之依他起性也。及假說相依──此即事實相之所依,乃離言真如也。彼於此二者而損減之,撥為全空也。一為無中生有,一為有中撥無,皆妄心上之計執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