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離所依心,有能依智故

【成唯識論】
此中且說未轉依時,故但說此緣彼藏識,悟迷、通局,理應爾故,無我、我境,遍不遍故。


略論:異生末那於未轉依位時,自緣於彼賴耶見分為我故不平等,以此為我相不證無我理,故於此悟通迷局能礙有情,我見、我愛等。

【述記】 既許通緣一切法者,何故此言緣彼第八? 今此論說未轉依時,非入十地等。所以者何?無漏名「悟」,有漏名「迷」; 無漏是「通」,有漏名「局」,道理應爾。無漏「無我」,有漏有「我」;無我境「遍」, 有我「不遍」故也。

略論:見道後末那起智性通緣一切法,故下說:「非離所依心,有能依智故。」雖是識蘊,亦轉無漏。『婆沙』卷七十五舉第六識轉為無漏識者,何故不立為識界?非有漏故、能損減諸有、散壞諸有、破滅諸有,理亦能通。

『婆沙』:「問:何故無漏識不立識界耶?答:與識界相不相應故。若法能長養諸有、攝益諸有、任持諸有者,立六界中。無漏意識能損減諸有、散壞諸有、破滅諸有,是故不立在六界中。

復次,若法能令諸有相續,生、老、病、死流轉不絕者,立六界中。無漏意識與此相違,是故不立在六界中。

復次,若法是趣苦、集行,亦是趣有世間生、老、病、死集行者,立六界中。無漏意識與此相違,是故不立在六界中。

復次,若法是有身見事、顛倒事、愛事、隨眠事,與貪、瞋、癡為安足處,有垢、有毒、有穢、有刺、有過、有濁,墮在諸有,苦、集諦攝者,立六界中。無漏意識與此相違,是故不立在六界中。

【述記】量云︰平等性智定有別所依識。說轉得故。如餘三智。第七若無,即平等智亦應非有。『非離所依心,有能依智故。』

略論:如何於異生位假想觀察修集平等性智?《大乘集菩薩學論》 〈忍辱品〉:「所以者何?然我此身於過去際無量無數生死輪轉,靡所不造。或處地獄畜生琰魔羅界,乃至今在人趣耽味飲食,諸欲受用聽受非法,艱苦追求邪命資養,多種逼迫,然於身命曾無果利,雖復種種多所營作,緣此不能自利利他,設復生死最後邊際,使諸眾生於我身分斷割支解,寧受眾苦我終不捨一切智心,亦復不捨一切眾生及善法欲。」

 

 

 
推薦閱讀: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成佛正因》
 
《唯識抄》
 
 
《唯識要義問答》 
 
 
《唯識春秋》
 

《中論研習》

《中論研習》序文、引言

《中論研習》-觀因緣品第一(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去來品第二(二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六情品第三(八偈)

《中論研習》-觀五陰(五蘊)品第四(九偈)

《中論研習》-觀六種品第五(八偈)

《中論研習》-觀染染者品第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三相品第七(三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作作者品第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本住品第九(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燃可燃品第十(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本際品第十一(八偈)

《中論研習》-觀苦品第十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行品第十三(九偈)

《中論研習》-觀合品第十四(八偈)

《中論研習》-觀有無品第十五(十一偈)

《中論研習》-觀縛解品第十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業品第十七(三十三偈)

《中論研習》-觀法品第十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時品第十九(六偈)

《中論研習》-觀因果品第二十(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成壞品第二十一(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如來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顛倒品第二十三(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四諦品第二十四(四十偈)

《中論研習》-觀涅槃品第二十五(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九偈)

《中論研習》-觀邪見品第二十七(三十一偈)

《中論研習》-參考文獻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玄奘三藏譯撰全集》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菩薩藏佛教學會完整出版法寶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