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身名藏識,非窺基師義

有言楞伽經所說的大慧菩薩,請說海浪藏識境界法身,明知以真如法身,名海浪藏識也。隨佛答之藏識海常住,若非真理者何云常住?是以他宗意,以法身名藏識,非窺基師義。


另,釋摩訶衍論中關於真心的法義,釋摩訶衍論在唐密系統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如同大乘起信論對於中土學習佛法的地位一樣,許多解釋大日經疏的論疏,幾乎都引用了釋摩訶衍論,也有傳說此論為偽論。

我們學習法相唯識學應該根據窺基的著疏,而非後者對其法義的詮釋,縱使是後者,也需要了解每部經論的歷史、法義文字上的用詞、前後對照,不可囫圇吞棗。密嚴經本身就是證明根本藏識對於眾生、世界變化的根據、與楞嚴經說山河大地皆如來藏心所變義同。

玄奘三藏的高徒窺基法師對於唯識、因明,其實也善解無垢稱、般若系的經典,雖然楞伽經各種譯本如實叉難陀、菩提流支三藏等文,如藏識海常住者,翻譯者本身 亦並未翻譯成為真如,實叉難陀是翻譯八十卷本華嚴經者、而菩提流支也翻譯了許多三乘論典,應當不太可能會犯了這種有為、無為法的錯誤。依不空三藏的密嚴經 譯本中說:「如是賴耶識,是清淨佛性,凡位恒雜染,佛果常寶持。」但是在地婆訶羅中的譯本就沒有佛性的解釋,在地婆訶羅的譯本中提到:「藏識亦如是,體非 流轉法,諸識共相應,與法同流轉。」這裡所說的與窺基的述記實際上是相同的,藏識攝藏流轉還滅法、本身為無記性,因為體為無記所以有種種薰習,若藏識體是 善法,則不能染種種惡法,體性不同故。

然而,窺基法師對於如來藏的解釋為無漏法種等,而非一般人所認知的藏識即是如來藏。如果要會歸一切的爭議,我認為,永明延壽的宗鏡錄、萬善同歸集,或許是 最好的解釋。如萬善同歸集說山河大地外色境皆藏識相分與唯識述記同,如:「一切色境,皆是第八識親相分現量所得,實無外法。眼見色時,未生分別;剎那轉 入,明了意識,分別形像,作外量解,遂執成塵境。」那麼,智者大師的解釋又是如何?在解釋「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的註解書「禪門章」(收錄於《卍續藏經》 第九十九冊、卍新纂續藏經第五十五冊)中說:「又緣中道發菩提心者,此心亦名中道實理心、第一義空、菴摩羅識、佛性、如如、實際、實相、無住、無生等種種 異名,如天帝釋多諸名字,而皆離縛, 脫世、出世、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等種種二邊,故非生死非涅槃、有為、無為等。遮此二邊,名為中。即虛亡寂絕,無所依猗,待邊明中,中不可得, 絕名為中。能如是者,通取無上正真之理,目之為道。」智者大師在這裡是將無漏的阿賴耶識當做為佛性、如如的,若是只修學成唯識論述記一部論書者,很容易就 會偏向一邊,實際上,佛性有種種名,於佛果位,一切無漏五蘊、一切性皆為佛性,並非單指藏識而已,專指無漏藏識者,但為攝心歸體義,智者大師與玄奘大師年 代不同,所以會有這樣的思維也很正常,我們後代看每個時代的經論,必須融會貫通,有些經論中的同樣名相,不見得就是同樣的意思。

許多人不願意花時間深入各家所言,但依一家所言,很容易錯解而不知,而一家之言甚至有多 種著疏,也應當修學,縱使只修學玄奘三藏所流傳的唯識今學,也應該將窺基、慧沼、智周、乃至如理、太賢所有的著疏,如成唯識論各種著疏、般若系的經論著 書、乃至基師對於法華經、阿彌陀經、說無垢稱經、瑜伽師地論的著疏都要學習,而慧沼的法華玄贊義決、金光明最勝王經疏等,以及圓測師的解深密經疏、日本唯 識北派、南派的良算、湛慧、基辨、善珠的著疏也須學習,如此全部學習完畢,方能真正了知唯識今學的要義,光是憑幾本本現代人的著作就想了解這些,有點像是 以管窺天。

我總認為,對於一切經教相通者,未有立自宗而排他宗,學唯識又破天台、或者謗他宗非我所願,學習佛法應當是全面修學。例如像是「釋淨土群疑論」的作者,唐 朝千福寺懷感法師就是依玄奘三藏翻譯的唯識論書註解淨土法門最好的融會貫通者,解釋三性身與三土義、初地、三地、以及凡夫為何能以有漏染種心得生無漏淨 土。

今日多花了十分鐘寫這些,供參閱。

 

 

 
推薦閱讀: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成佛正因》
 
《唯識抄》
 
 
《唯識要義問答》 
 
 
《唯識春秋》
 

《中論研習》

《中論研習》序文、引言

《中論研習》-觀因緣品第一(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去來品第二(二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六情品第三(八偈)

《中論研習》-觀五陰(五蘊)品第四(九偈)

《中論研習》-觀六種品第五(八偈)

《中論研習》-觀染染者品第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三相品第七(三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作作者品第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本住品第九(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燃可燃品第十(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本際品第十一(八偈)

《中論研習》-觀苦品第十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行品第十三(九偈)

《中論研習》-觀合品第十四(八偈)

《中論研習》-觀有無品第十五(十一偈)

《中論研習》-觀縛解品第十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業品第十七(三十三偈)

《中論研習》-觀法品第十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時品第十九(六偈)

《中論研習》-觀因果品第二十(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成壞品第二十一(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如來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顛倒品第二十三(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四諦品第二十四(四十偈)

《中論研習》-觀涅槃品第二十五(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九偈)

《中論研習》-觀邪見品第二十七(三十一偈)

《中論研習》-參考文獻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玄奘三藏譯撰全集》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菩薩藏佛教學會完整出版法寶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