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漏樂中愛等結使多,愛為著本

「問曰:有二種樂:有漏樂,無漏樂。有漏樂下賤弊惡,無漏樂上妙。何以故於下賤樂中生著,上妙樂中而不生著?上妙樂中生著應多,如金銀寶物,貪著應重,豈同草木?



答曰:無漏樂上妙而智慧多,智慧多故能離此著。有漏樂中愛等結使多,愛為著本;實智慧能離,以是故不著。」---龍樹菩薩『大智度論』

一般在俗事生活中,雖然你虔誠、專注於佛法上,然實際上你周遭的人卻未必如此,你可以說,眾生界不增不減、法界不增不減,縱使你智慧有所成長,俗事上依然如是成、住、壞、空不斷變化。有時候,事與願違或者可以說在俗事上的因緣逐漸的轉變成為你無法轉變的因果關係,定業確實很難轉,特別是人類的習氣,由眾生無始二取習氣,是故染著於心,道理雖然簡單,現實中去作意觀察如何斷除自心有漏法卻是難事,或者可以藉由取相觀察,取自家所緣,即能了知每個人的命運有所不同,乃在於「習氣」所致,既然能夠薰染無漏法種、當然有能夠薰染過去的一切惡習無能轉變而不知,因為藏識藉由的種子現行變化薰染如同瀑流水一般,非斷非常是為相續常,這種相續常的道理,就成就了異生有情的一生,我以為,瑜伽大論所言的五種種性義,並非沒有道理。

 

 

 
推薦閱讀: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成佛正因》
 
《唯識抄》
 
 
《唯識要義問答》 
 
 
《唯識春秋》
 

《中論研習》

《中論研習》序文、引言

《中論研習》-觀因緣品第一(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去來品第二(二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六情品第三(八偈)

《中論研習》-觀五陰(五蘊)品第四(九偈)

《中論研習》-觀六種品第五(八偈)

《中論研習》-觀染染者品第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三相品第七(三十五偈)

《中論研習》-觀作作者品第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本住品第九(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燃可燃品第十(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本際品第十一(八偈)

《中論研習》-觀苦品第十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行品第十三(九偈)

《中論研習》-觀合品第十四(八偈)

《中論研習》-觀有無品第十五(十一偈)

《中論研習》-觀縛解品第十六(十偈)

《中論研習》-觀業品第十七(三十三偈)

《中論研習》-觀法品第十八(十二偈)

《中論研習》-觀時品第十九(六偈)

《中論研習》-觀因果品第二十(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成壞品第二十一(二十偈)

《中論研習》-觀如來品第二十二(十六偈)

《中論研習》-觀顛倒品第二十三(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四諦品第二十四(四十偈)

《中論研習》-觀涅槃品第二十五(二十四偈)

《中論研習》-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九偈)

《中論研習》-觀邪見品第二十七(三十一偈)

《中論研習》-參考文獻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玄奘三藏譯撰全集》
 
《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菩薩藏佛教學會完整出版法寶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