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卷第六本
印度 十大論師 撰
大唐 玄奘三藏 揉
大唐 慈恩基師 述記
台灣 王穆提 疏文斷句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問:重解六位心所?
答:前所略標六位心所,今應廣顯彼差別相。
自下重解六位心所。
於中有二︰
初標所說,總勸教興;次隨解釋。此即初也。
問:八識分別?
答:自下第四、八識分別。
第七、八識,此別境五,隨位有無,如前已說。
此七、八識,若因若果位,或有或無,如前已說。
第六意識,諸位容俱,依轉未轉,皆不遮故。
若在因中,或五俱起,或一一別生;若在果時,一向定有。
此中即是諸位容有,若轉依未轉依,皆不遮故。
有義:
五識此五皆無:
緣已得境,無希望故;
不能審決,無印持故;
恒取新境,無追憶故;
自性散動,無專注故;
不能推度,無簡擇故。
此五皆無:五識緣現在已得法起,任運緣故無欲,欲緣未得境,作意希望生,故五識無也;五識任運緣境,勝解審決印持,故五無勝解;五識剎那恒取新境,不緣過去故境而生,無有追憶,故無念也;五識如《對法》第一末說,自性散動,無有專注,故無定也;五識不能推度,無有簡擇,故無惠也。
此師以天眼、耳通是意識相應惠。《瑜伽論》依眼、耳俱時意識相應智,說為通性也。後師即彼二識為所依,智為能依,故有惠也。
有義:
五識容有此五:
雖無於境增上希望,而有微劣樂境義故;
於境雖無增上審決,而有微劣印境義故;
雖無明記曾習境體,而有微劣念境類故;
第二師云︰五識亦非決定有此,然或有時容皆具有。
若上意識增上希望未來境等,即五識無。緣現在境,由意引生微劣希望,亦樂現境,故有欲也。八非意引,任運而生,於境不樂,故無欲也。
五識雖無增上審境,如第六識,由意引故,亦有微劣印境義也。
五識雖無如第六識念曾所受境體之念,亦有意引微劣於現境上念也。
現在之境,是過去之類,念現在故,亦有念也。
若第六識,亦念過去曾受境體,亦念現在曾受境類,故是增上,皆意引生。
雖不作意繫念一境,而有微劣專注義故,遮等引故,說性散動,非遮等持,故容有定;
五識雖無如第六識作加行意繫念恒於一境之定,亦有六引微劣專注現境義,故有定俱也。
《雜集論》中,遮有漏五識能入三摩呬多等引之定,不遮三摩地等持定也。謂等持通定、散,但專注境義;等引唯定心,作意專注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