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卷第六本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 問:若爾,如何說通一切地?

文章索引

 
問:若爾,如何說通一切地?
 
答:說一切地有十一者,通有尋、伺等三地皆有故。
 
此等皆通有尋、伺等三地有,何失也?初禪、中間、上地之定有輕安故,但諸心所無不皆然,然自於有尋伺等有長短也。
 
然返覆文理,不言欲界有定得有輕安故。
 
後師為勝,此中餘義同故,更無異說。
 
此十一種,前已具說第七、八識隨位有無,第六識中,定位皆具,若非定位,唯闕輕安。
 
此等可知,即第六門,皆說正義。
 
有義:五識唯有十種,自性散動,無輕安故。
 
五無輕安,體散動故。
 
此師即說十五界有漏,佛無無漏五識。若因若果,二位皆然。
 
有義:五識亦有輕安,定所引善者,亦有調暢故,成所作智俱,必有輕安故。
 
此有三解︰
 
一云、此唯在佛,由意引故,五有輕安。又此五識成事智俱,有輕安故。初約他引立宗,後論自俱引證,總約佛位。此解破前佛無無漏五識身解。即順三界分別之中,欲無輕安。
 
第二、又解定所引善有輕安者,此在因位。有漏五識身在欲界定所引善五識之中非無調暢,即如通果天眼、天耳善者有輕安,無記者即無。破前所說因位五無,在果許有。此據因位。若在佛果,此為正義。或初地時,成所作智俱,必有輕安故。
 
若作此解,違前所說欲無輕安中第二正義。
 
鼻、舌二識,欲界所繫,有輕安故。彼前但據一切異生及下意識說之為無。據理,聖者後得智引五有輕安,不相違也。前文但對彼初師說,非為盡理。
 
第三、又解此中五識在色界者,彼無鼻、舌,文中言總,理實三識。不違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