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卷第六本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 問:勤者何?

文章索引

 
問:勤者何?
 
答:勤,謂精進,於善惡品修斷事中,勇悍為性,對治懈怠,滿善為業。
 
頌所言「勤安」等者,
 
下文有二︰初略後廣。
 
勤苦名通三性,此即精進,故體唯善。
 
於善品修,於惡品斷事中,勇健且悍。勇而無惰,自策發也;悍而無懼,耐勞惓也。
 
「勇」者,升進義;「悍」者,堅牢義。「滿善為業」者,《對法》云︰「成滿一切善品為業。」彼釋云︰「滿善品者,謂能圓滿隨初所入根本靜慮。成善品者,謂即於此極善修治。」此中但言「滿善」。彼據因中一分,隨所入定,更復修治。此據行因,成佛果滿,更不修治,故唯言「滿」,即通三乘究竟果位。或作善事圓了名滿,能滿善故,非要聖果。
 
若唯言「勤」,三性之法俱可勤苦,然此中言,何性所攝?
 
勇表勝進,簡諸染法,悍表精純,簡淨無記,即顯精進唯善性攝。
 
下廣解有二︰初釋前難,後辨差別。
 
此初也。
 
勇表念念高勝,非如染法,設雖增長,望諸善品,皆名為退,亦不名進,無益進故。進,謂進成聖者身故。「悍表精純」,簡四無記無覆淨也。彼雖加行作意修習,而非精純,不應正理,故不名精,復非染故,乍可名純。今此「精純」,即總釋也。
 
此相差別,略有五種,所謂被甲、加行、無下、無退、無足,
 
「有五」,如文。
 
下辨差別有三︰初論家作名,次引經屬,後顯位異。此初也。
 
即經所說有勢、有勤、有勇、堅猛、不捨善軛,如次應知。
 
即以經屬。
 
《顯揚》但有經之五名,《對法》二名皆悉具有。八十九云「最初發起猛利樂欲,名被甲」,經名「有勢」,如著鉀入陣,即無所畏,有大威勢;「次起堅固勇悍方便,名加行」,經名「有勤」,堅固其心,自策勤也;「次為證得,不自輕蔑,亦無怯懼,名無下」,經名「有勇」,不自卑下,更增勇銳;「次能忍受寒熱等苦,於劣等善不生厭足,欣求後後勝品功德等,名無退」,經名「堅猛」,遭苦不屈,堅猛其志;「次後乃至漸次入諦觀等後後勝道,名無足」,經名「不捨善軛」,軛謂車軛,以軛牛者令牛不出,能有所往,善法亦爾,軛修行者不越善品,往涅槃宮,修曾不足,從喻為稱。
 
下顯位異。
 
此五別者,謂初發心、自分、勝進,自分行中,三品別故;
 
今此第一即初發心,餘四修行。
 
修行中有二︰自分、勝進。自分行中有上、中、下三品別故,總為五也。且如初地行捨,有初發心,有下品、中品、上品行檀;檀成滿已,方入二地持戒;勝進趣後,名勝進行;如是乃至十地之中,位位皆爾。
 
如《十地論》廣解。
 
或初發心、長時、無間、慇重、無餘修差別故;
 
下第二解。
 
此五即是四種修中加「初發心」,謂長時修、無間修、殷重修、無餘修四。
 
如《對法》第十二抄及《攝論》第七廣解,下第九卷說。
 
然十八任持,精進有三,攝此四者,亦如彼抄。〈本地‧菩薩地〉及〈決擇〉七十八等並爾,即六度皆有也。
 
或資糧等,五道別故,
 
自下第三解。
 
資糧、加行、見、修、無學五位,如《對法》第八末、第九等解。
 
問︰既通三乘,三乘無學云何無足、不捨善軛?果已滿故
 
二乘究竟道,欣大菩提故,諸佛究竟道,樂利樂他故;
 
二乘無學廻心欣大菩提故,佛究竟果樂盡未來際利樂有情故,皆得名不捨善軛。趣寂二乘亦利樂他,即波羅蜜者,略故不說。
 
或二加行、無間、解脫、勝進別故。
 
又加行等四道為五。
 
然加行中,有近有遠,名二加行。
 
四道,如後第十卷解。即此并前,合有五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