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搜尋本站
簡介
菩薩藏佛教網站問答
計畫
《玄奘三藏所翻小乘、瑜伽唯識、大乘、陀羅尼經典與論書目錄》
漢語法相唯識宗傳承
漢語中觀宗(三論宗)傳承系譜
〈唯識道次第略〉
〈五重唯識觀〉
如何深入大藏經?
EPUB數位佛典
贊助流通
最新法訊
佛教問答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唯識要義問答》
《唯識抄》
《唯識春秋》
《成佛正因》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中論研習》
《菩薩行》
《唯識手冊》
《瑜伽真實義品略記》
菩薩藏
《玄奘三藏譯撰全輯》七十六部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天台宗智者大師全集》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大日經疏集》
《金剛頂經疏 集》
《蘇悉地羯羅經疏 集》
《空海大師全集》
《慈覺大師 圓仁 集 》
《興教大師 覺鍐 集》
《新義真言宗 賴瑜僧正 集》
禪定學
《大乘佛教修證止觀經論合輯》
《大乘唯識宗修證止觀經論合輯》
《漢語佛教修證止觀阿毗達摩論合輯》
菩薩戒
聯繫
王穆提官方網站
readmoo
google play
pchome 書店
kobo
pubu
amazon
apple books
網站導覽
搜索
首頁
簡介
菩薩藏佛教網站問答
計畫
《玄奘三藏所翻小乘、瑜伽唯識、大乘、陀羅尼經典與論書目錄》
漢語法相唯識宗傳承
漢語中觀宗(三論宗)傳承系譜
〈唯識道次第略〉
〈五重唯識觀〉
如何深入大藏經?
EPUB數位佛典
贊助流通
最新法訊
佛教問答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唯識要義問答》
《唯識抄》
《唯識春秋》
《成佛正因》
《大乘法苑義林章》疏文勘註
《中論研習》
《菩薩行》
《唯識手冊》
《瑜伽真實義品略記》
菩薩藏
《玄奘三藏譯撰全輯》七十六部
《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
《天台宗智者大師全集》
《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
《大日經疏集》
《金剛頂經疏 集》
《蘇悉地羯羅經疏 集》
《空海大師全集》
《慈覺大師 圓仁 集 》
《興教大師 覺鍐 集》
《新義真言宗 賴瑜僧正 集》
禪定學
《大乘佛教修證止觀經論合輯》
《大乘唯識宗修證止觀經論合輯》
《漢語佛教修證止觀阿毗達摩論合輯》
菩薩戒
聯繫
王穆提官方網站
readmoo
google play
pchome 書店
kobo
pubu
amazon
apple books
網站導覽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卷第六本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 問:何故所治唯在欲,能治通上界,如瞋、忿等,或所治通三界,能治唯上二,如輕安治惛沈?何故所治染法唯在意識,能治善法即通六識,如害翻為不害是,或有所治通六,能治唯在意,如惛沈翻作輕安?
詳細內容
By
菩薩藏佛教學會
菩薩藏佛教學會
十二 15
點擊數: 33742
文章索引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卷第六本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問:重解六位心所?
問:且初二位,其相云何?
問:此五遍行相云何應知?
問:若爾,何義故知作意必有?
問:諸識起時,必緣境依根,名「有三和」?
問:作意之性?
問:受者何?
問:想者何?
問:思者何?
問:五別境義?
問:云何為欲?
問:云何勝解?
問:云何為念?
問:云何為定?
問︰彼設無定者,一念之心亦易緣不?
問:云何為慧?
問︰定、惠境同,二必俱有,何得別生?
問:若爾,此境何名所觀?
問:八識分別?
問:言「等引」者?
問:其「等持」者?
問:其等至者?
問:未自在位、得自在時?
問:此別境五,何受相應?
問:已說遍行、別境二位。善位心所,其相云何?
問:云何為信?
問:然信差別,略有三種?
問:信對治?
問:忍、樂、欲三是信因果?
問:信者,心淨為性?
問:若爾,慚等例亦應然,體性淨故,斯有何別?
問:有說信者,愛樂為相?
問:有執:信者,隨順為相。
問:云何為慚?
問:云何為愧?
問:無貪等者?
問:云何無貪?
問:云何無瞋?
問:云何無癡?
問︰若體即是別境惠者,何須善中唯說於惠,餘四別境,善中不說也?
問:若爾,即三念住等亦爾。
問:若爾,即三世俗有,文如何通?
問︰不害體即無嗔,應非假有。
問:勤者何?
問:安者何?
問:不放逸者何?
問︰信等十法皆有防惡修善之能,何故唯於四法立也?
問︰何故此中以無貪為首,等餘三法,不以精進為初?
問:云何行捨?
問:云何不害?
問︰此既無瞋,何須別立?
問︰前大悲以無瞋、癡二法為體,今何故獨言不害?
問︰何不於無貪等上建立?
問︰諸功德等,如勝處等,亦以無貪為性,何以善中不依無貪之上,為顯功德別故,別立一假法也?
問:《顯揚》第二云「喜是不嫉」,何故不立為善根?
問:有說:不害非即無瞋,別有自體,謂賢善性。
問:欣者何?
問:厭者何?
問:不慳、憍等?
問:不散亂者何?
問:悔、眠、尋、伺不定四法?
問︰若爾,此何別自?餘何無用?
問︰若爾者,害唯在意,應不翻之。
問:若爾,癡分、忘念等三,何故不翻?
問︰染淨相翻,淨寧少染?從染翻淨,從淨翻染,何為染多淨少,對治不同?
問︰此義雖爾,何故不立善多染少也?
問:何故染法,六十四及〈攝事分〉八十九中有眾多法,何故此中但言二十?
問:何故所治唯在欲,能治通上界,如瞋、忿等,或所治通三界,能治唯上二,如輕安治惛沈?何故所治染法唯在意識,能治善法即通六識,如害翻為不害是,或有所治通六,能治唯在意,如惛沈翻作輕安?
問:若爾,六位起十一,文如何通?
問:若爾,如何?
問:何以知者?
問︰此言定地增輕安,何者是定地?
問:若爾,如何說通一切地?
問:此善十一,何受相應?
問:若爾,鼻、舌、身三非通果,如何通?
問︰何故所治有唯在欲,如瞋、害等,能治通三界?煩惱隔情,多不遍界;善順於理,即通三界。
問:以何為證?
問︰此論下言無想定等是見斷故,又《對法》第四「一切往惡趣業果皆見斷」,何妨善業見斷也?
問︰分別業報,可言見斷,修道業惑之果,見道斷不?不斷違文,斷便違理,因未斷,彼果豈斷也?
線上電子書平台恭請法寶:
相關內容:
全部頁面
第 69 頁,共 82 頁
問:何故所治唯在欲,能治通上界,如瞋、忿等,或所治通三界,能治唯上二,如輕安治惛沈?何故所治染法唯在意識,能治善法即通六識,如害翻為不害是,或有所治通六,能治唯在意,如惛沈翻作輕安?
答︰性相相當,辨能所治,不以通識及通界故,說能所治。
第四、假實。
此十一法,三是假有,謂不放逸、捨及不害,義如前說,餘八實有,相用別故。
《對法》等同,五十五亦爾。
彼言世俗有,世俗有言,通假實故,如前已引。
無癡善根,無別體家云,如五見定世俗,非體即假,以即別境之中惠故。
無癡亦爾,雖言實有,即惠善性,非如捨等,用四法成,體非別性。
若爾,不害例亦如惠。
故今述正曰。與《對法》等同,三假、八實,所以如文。
第五、俱起。
有義:十一,四遍善心:精進、三根遍善品故,餘七不定。
此第一師,有三︰一、標宗;二、立理;三、引證。
此初也。
十一中,四法遍善,定地、不定地、漏、無漏皆遍,功力遍故,餘七不然。
下立理也。
推尋事理,未決定時,不生信故;慚、愧同類,依處各別,隨起一時,第二無故;
解七不遍善心。披讀推理未決,無信生故。
信緣定境,故信非遍。慚、愧如前,依自他力別,俱以羞恥為其自相,以同類故,如二受等,定不俱生,起一之時,無第二故,故亦非遍。決未決時,不障互起一。
要世間道斷煩惱時,有輕安故;不放逸、捨,無漏道時,方得起故;悲愍有情時,乃有不害故。
世道離欲,方有輕安,除煩惱麤重故,不障有信及慚、愧一。不放逸、捨,無漏道時,乃方建立。四法功能,彼方勝故,不障有前法,除緣無相等。悲愍有情時有不害故,以正對治害損惱故,不障起前法。
然散心位或無漏位都無輕安,有漏善時無不放逸、捨,無相善心無不害故,故餘七法非遍善心。
然說十遍者,據容有時,有時起故,非謂皆遍一切善心。以何為證?
論說十一,六位中起,謂決定位,有信相應;止息染時,有慚、愧起,顧自他故;於善品位,有精進、三根;世間道時,有輕安起;於出世道,有捨、不放逸;攝眾生時,有不害故。
下引證也。
《瑜伽論》五十五說,六位中起十一善。汎起善心,不深心止染,無慚、愧起,不顧自他故。
餘如文可知。
然今此師決定如是起時之語,不遮有時皆得相應。由此決定於其六位起十一善。雖慚與愧起則別時,以俱止惡,合一位攝。然又此位說有如是之時,非必一切不許有時或得俱起。此意總顯未必俱時,非必不俱。
後別但破說不俱時,許俱之時,不是破限。
有義:彼說未為應理。推尋事理,未決定心,信若不生,應非是善,如染心等,無淨信故。
下文有五︰
一、破前;
二、釋難;
三、顯正;
四、引證;
五、解疑。
此初也。
前義不然。汝言推事未決,有三性心,汝言彼善心中無信者,應非是善,無淨信故,如染、無記心。
「染等」者,等取無記也。
又云︰善心定有信起,善心攝故,如定時善心。
慚、愧類異,依別境同,俱遍善心,前已說故。
此之二法,各有別相,體是異類,崇善拒惡故。
依於自他,增上雖別,而境是同,一時俱起,遍善心有。
前自體中,已成立訖。
若出世道,輕安不生,應此覺支非無漏故。
無漏之位若無輕安,應輕安覺支非無漏攝。
前師若言散心無此,輕安非遍,誰謂無漏輕安不俱?深為錯難。
然以前師輕安覺支非在無漏觀有,無漏觀後,有漏觀時生,然亦名覺支,體非無漏,說為無漏者,無漏定遠引故,如苦根無漏。
若爾,佛應無此覺支。
若世間道,無捨、不放逸,應非寂靜防惡修善故,又應不伏掉、放逸故。有漏善心既具四法,如出世道,應有二故。
若捨、不放逸唯出世道有,世間道心應非寂靜,以無捨故,如染等心;亦應不能防惡修善,無不放逸故,亦如染等心。既有寂靜等故,有捨、不放逸。又世間善心應不伏掉舉及伏放逸,無能治故,如染心等。既知世間道,准散善亦有。
然有比量︰散善等中應有此二,是善心故,具四法故,如出世道。
善心起時,皆不損物,違能損法,有不害故。
不害之數,善心皆有,不損自他違害損故,如大悲心。但說大悲不害為體,豈餘善位遂亦無也?理必應俱精進等四,以義同故,所以不說。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篇文章: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卷第六末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上一頁
下一篇文章: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卷第五末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