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卷第六本
印度 十大論師 撰
大唐 玄奘三藏 揉
大唐 慈恩基師 述記
台灣 王穆提 疏文斷句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問:重解六位心所?
答:前所略標六位心所,今應廣顯彼差別相。
自下重解六位心所。
於中有二︰
初標所說,總勸教興;次隨解釋。此即初也。
問︰信等十法皆有防惡修善之能,何故唯於四法立也?
答:雖信、慚等亦有此能,而方彼四,勢用微劣,非根、遍策,故非此依。
其餘六法而方彼四,勢用微而且劣故。
何謂為劣?此四法中,三法為根,精進遍策一切能斷能修善心;彼餘六法非根及遍策故,非不放逸之依,即非勝也。
下問答有六︰
初、問;
次、質;
三、答;
四、難;
五、徵;
六、釋。
豈不防修是此相用?
《順正理》等外人問曰︰豈不防惡修善是此不逸相用?何用以四為體?此則一切別立有體皆作是說,別有不逸,不逸即是防修。
隱不逸之名,出防修為難。
論主次質:
防修何異精進、三根?
此質也。
汝之防修何異四法?四法能防惡及修善故。
彼要待此,方有作用。
外人答曰︰彼四法無力,不能防修,要待此中別有不逸令其四法,方有防修之用,故不以四法為防修體,故知別有不放逸也。
此應復待餘,便有無窮失。
論主難曰︰四法能防修,四體無力,故待不逸;不逸能防修,亦應無力,復有所待,如彼四法。
如是展轉,有無窮失。
若不放逸別有自性,不待餘法即能防修,彼四亦然。
故非離彼,別有不逸。
勤唯遍策,根但為依,如何說彼有防修用?
外人徵曰︰勤體唯能遍策勵善心,三根但能為善法依,依是根義,如何說此四法有防修用?
汝防修用,其相云何?
此論主問。
若普依持,即無貪等;若遍策錄,不異精進:止惡進善,即總四法。
若普依持一切善心,名防修義,即是三根,「依」謂依處,「持」令增長;若能遍策發驅錄一切善心,名防修,不異精進等:此四別能也。
若止惡不生,進善令起,名防修者,總此四法,故無別體。
令不散亂,應是等持;令同取境,與觸何別?令不忘失,即應是念。
若令心等不散,名防修,即應是定。
若令心、心所法同取一境,不乖返緣,名防修,與觸何別?若所作善惡,憶念不忘,名防修,即應是念。
如是推尋不放逸用,離無貪等,竟不可得,故不放逸定無別體」。
由前道理,推不放逸防修之用,離無貪等四法總別之能,竟不可得,故不放逸定無別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