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卷第七本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 問:若爾,云何名超等至?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卷第七本

 

印度 十大論師 撰
大唐 玄奘三藏 揉
大唐 慈恩基師 述記
台灣 王穆提 疏文斷句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問:已說二十隨煩惱相。不定有四,其相云何?
 
答:下第五以半頌釋第六不定心所。
 
初結前生後以發論端,後舉頌答。
 
此即初也。
 
頌曰:不定謂悔眠,尋伺二各二。
 
上二字標位總名,次五字烈別名字,下三字顯不定義。
 
悔、眠、尋、伺,於善、染等皆不定故,
 
於長行中,文段有二︰初釋頌,後義辨。
 
釋中有三︰
 
初解不定得名,次解別體,後釋「二各二」言。
 

文章索引

 
問:若爾,云何名超等至?
 
答:此有二解︰
 
一云︰謂前起初禪等心已,後一二念起非想處心而入此定,非從初定即入無心,以定隨加行心建立故。
 
第二解云︰雖起餘地心,鄰即入此定,此定仍非想地為依。以極細故,由先串習故,今直至無心,非想為依,不須起非想心為加行。論言從微微心種上立,是初起多分,非約超定者說。超等至即從初定入無心,不言入非想已,方入此定故。
 
若不然者,即此定所依,唯依加行種,加行既初定等,故此定通下地有。
 
既不許然,仍言超者,後解為勝。《大般若》不言從初定等,更起非想無漏心方入故經論皆言滅盡依非想,不言依下地故。言依加行心上建立者,是非自在次第入者語,以無漏心有所屬故,彼心細故。得自在者,不假熏習及無熏習,何必要依入定心等種子上立?
 
有說︰《大般若》第十五會靜慮中,佛呵菩薩入滅定,滅定非利他行。若未自在,雖有入者,至自在時,皆不令入。但自在成就,名超一切。或呵專入,不障時入,佛不起滅定而現威儀故。
 
雖屬道諦,而是非學非無學攝,似涅槃故。
 
文第四,義第九、三學等分別。
 
前言有為善法在學無學身,即名學無學。滅定實從現行,是學無學。以似涅槃,無進趣止息行相,不可說為有學無學,是非學非無學,雖屬道諦,同餘有為,似涅槃故,故是非二,不同餘種子,彼非止息故。六十二說正與此同。彼說「非所行故,似涅槃故」,非二所攝。然此中無進趣止息,不同善身業等,亦是學等故。由此義故,非二通有為、無為。有為中通有漏、無漏,滅定有為無漏,非二攝故。有學、無學中,通有漏、無漏,以苦、憂根等是學無學故。
 
此定初起,唯在人中,佛及弟子說力起故,人中慧解極猛利故。
 
文第五,義第十、三界初起。
 
唯在人中,佛及弟子說力起故,上界無此說者。
 
又雖無出家弟子,世俗弟子亦色界有者,以人中惠解極利過彼故,初起位必在人中。六欲天中,文亦不說,義即無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