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卷第七本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 問:菩薩修惑隨何者?

文章索引

 
問:菩薩修惑隨何者?
 
答:若諸菩薩,先二乘位已得滅定,後迴心者,一切位中能起此定。
 
下文第二、明菩薩修惑隨何者。
 
先二乘已得此定,後迴心即得定者,非非身證、惠解脫等,即一切地,三大劫中能入此定。
 
若不爾者,或有乃至七地滿心方能永伏一切煩惱,雖未永斷欲界修惑,而如已斷,能起此定,論說已入遠地菩薩方能現起滅盡定故。
 
若頓悟菩薩,義即不定。
 
或有一類,七地究竟滿心方伏一切三界六識中煩惱盡,已能入前入住心等,猶未能故。雖未永斷欲界修惑,而如已斷者,能起此定。
 
即《攝論》說菩薩後得智中起煩惱者,不為過失,如已斷者。
 
「論說已入遠地菩薩方起此定」,六十二卷說。
 
「遠地」者,即第七遠行地故。
 
有從初地即能永伏一切煩惱,如阿羅漢,彼十地中皆起此定,經說菩薩前六地中亦能現起滅盡定故。
 
復有頓悟決定性人,有從初地即能伏一切煩惱,如前第三卷引。
 
即《對法》第十四卷說,此菩薩十地中皆能起此定。
 
十卷《入楞伽》第七〈入道品〉初及《十地經》第八卷第九地中,說前六地中亦能入此定故。即十地菩薩有起煩惱,謂悲增上者;有不起煩惱,謂智增上者。
 
又解︰或雖悲智等,而所樂行不同。一怖故伏惑,恐為失;一不怖故,起利生。故或伏或不伏,有此差別。如地前迴心入大乘位,有先得此定者,有不得者,有聖者者,有凡夫者故。即成佛者先已成就故,至佛時,由先無始成就滅定種子故,今初成佛即名為得,圓滿成故。
 
若隨二師三乘分別,約地、根性,或九品、定不定者,得定人數,皆如理思。
 
又解︰《瑜伽》第十二說,入此定有二︰
 
一、依非想處相;
 
二、依無想界相。
 
《成業論》云「有二因緣能入滅定」,謂如前引。
 
《楞伽》第七云,謂前六地中,共聲聞等,緣有為行等,乃至廣說,能入此定;於七地中,能念念入此定,能離諸法有無相故。
 
《瑜伽》四十八同《楞伽》說。
 
《對法》第十三等亦說︰「無相(「相」字,金陵本誤作「想」。)行菩薩,謂住遠行地菩薩,能令諸相不現行故。」
 
今准此等經論文,若決定性,決定已得,通論位次,即十地皆得。如《楞伽》說初地等能入此定,共聲聞等,緣有為行,即是《大論》、《成業》依非想處相入此定。但厭非想處心,故名緣有為行。若入七地滿心,能念念入此定,行無相行,緣無相界,入此定故,不共前六地、聲聞等行相故,即《大論》六十二據念念能入,緣無相涅槃相,不共聲聞等,即說遠行地方能入此定。《楞伽》據定得,即十地皆得,無相違故。雖《瑜伽》八十說入無餘依,緣無相界,入此滅定,此之相分亦有為相,似無相界,非真得彼,任運起,無違故。
 
《大論》第十二說「問︰入此定,不分別我當入」等,乃至廣說,「既無作意,云何能入出此定?
 
答︰先於心善修故」,乃至「任運能入出」,隨其自在、未自在者,何心皆出。
 
又說「出定時,觸三種觸,謂不動觸、無所有觸、無相觸。
 
緣三種境︰一、有境;二、境境;三、滅境」等,如《樞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