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卷第七本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 問︰憂根雖非無學,二十二根中仍名不斷,何惡作等不如是也?

文章索引

 
問︰憂根雖非無學,二十二根中仍名不斷,何惡作等不如是也?
 
答:亦非如憂深求解脫故。
 
其彼憂根,五十七說隨順行相,深求解脫故,不同惡作。憂根許為二無漏根故,如《對法》第十。
 
若已斷故,名非所斷,則無學眠非所斷攝。
 
六十六說,無學身有漏一切法皆名非所斷,皆已斷故,何故今眠不言非所斷?以此義故,眠亦是非所斷。據求無漏,無漏所引,即非非斷。惡作雖悔先惡,求涅槃等,然不深求,行相淺故,不同於憂,故「深」言簡。
 
又解︰此據多分不得者,有求出世,深生悔故,可名不斷。若無漏引,名為無漏,眠雖亦然,遠引生故,但非親引,故「親」言簡。
 
尋、伺雖非真無漏道,而能引彼,從彼引生,故通見、修,非所斷攝。
 
下文有二︰初總後別。此文總也。
 
二法雖非無分別智真無漏道相應,名無漏引,或加行時引無漏道故,從後得智之所引生,俱時引故,亦通非斷等。此解即通無漏師義。
 
後解︰雖非正智及後得俱真無漏道,而能引彼,如憂,從彼引生,如苦,亦通非斷。後解即不通無漏師義。
 
有義:尋、伺非所斷者,於五法中,唯分別攝,《瑜伽》說彼是分別故。
 
下別解也。
 
「非所斷者」,於五法中,唯分別攝,唯有漏故,論決判彼是分別故。
 
《大論》第五說尋、伺決擇四句云「諸尋、伺皆分別,有分別非尋、伺」,故今以為證。
 
有義:此二亦正智攝,說正思惟是無漏故,彼能令心尋求等故,
 
於中有三︰
 
一、證;
 
二、理;
 
三、會。
 
此初也。
 
亦五法中,正智所攝,《顯揚》第二等說正思惟是無漏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