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卷第七本
印度 十大論師 撰
大唐 玄奘三藏 揉
大唐 慈恩基師 述記
台灣 王穆提 疏文斷句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問:已說二十隨煩惱相。不定有四,其相云何?
答:下第五以半頌釋第六不定心所。
初結前生後以發論端,後舉頌答。
此即初也。
頌曰:不定謂悔眠,尋伺二各二。
上二字標位總名,次五字烈別名字,下三字顯不定義。
悔、眠、尋、伺,於善、染等皆不定故,
於長行中,文段有二︰初釋頌,後義辨。
釋中有三︰
初解不定得名,次解別體,後釋「二各二」言。
問:前師問言︰汝純受苦處,彼與意苦俱,何緣亦不說?豈以不說即非苦俱?
答:雖純苦處,有意地苦,而似憂故,總說為憂。
彼意地苦與憂相似,有分別故,總說為憂,即攝彼苦。餘趣憂、苦各在一處,勢不相似,何緣不說?此即意中有苦受師義。
又說尋、伺以名身等義為所緣,非五識身以名身等義為境故。
第三證也。
彼第五卷說,尋、伺二以名身等三法及所詮義為所緣,非五識以名等所詮義理為境故。由上教理,故知五識定無尋、伺。
然說五識有尋、伺者,顯多由彼起,非說彼相應。
此下會違,有二,此初也。
五十六等說五識有尋、伺者,顯多由彼起,非說彼相應。謂彼文說「生在第二定以上,起下識」者,顯彼五識,或除率爾心等,定由尋、伺俱意識引故,方可得生,非說五識尋、伺俱也。此即顯五由彼意識起。若在欲界,定中耳識率爾起時,意雖同緣,不藉尋、伺俱意引生。上定亦與下界耳識俱時起故,五識餘時多由彼尋等意識引,起自地五識故,尋、伺亦通初定有故。顯「由彼起」、「多由彼起」,二種各別,合為一言。其顯「由彼」言,正會前師所引論文;其「多由彼起」,傍會設有初定已下,論說有尋、伺文。
欲界率爾五識起時,雖意同緣,非必由意引。如定中耳識,大目犍連入無所有處定,聞象等聲,豈彼意識有尋、伺也?若薩婆多,定後聞聲,即無是事。如前第五卷中廣解。
二禪以上准欲界,亦有率爾五識,不藉尋、伺意識引生,以境強至故。其等流、決定由意,有染淨心故。今合為論,故言顯「多由彼起」,除率爾心故。
又解︰在初定及欲界起眼等識,自地法故,起時自在。雖由意引,五識方生,意識不必要尋、伺俱,多由彼起。生第二定以上,起眼等識,非彼法故,必假尋、伺相應意識導引方生,定由彼起。
《雜集》所言任運分別謂五識者,彼與《瑜伽》所說分別,義各有異。彼說任運即是五識,《瑜伽》說此是五識俱分別意識相應尋、伺,
《對法》第二任運分別謂五識者,與《大論》第一說別。
《對法》說任運即是五識,《大論》說任運是五俱意相應尋、伺。
由此理故,《大論》說為意不共業,以五識中尋、伺無故。若五識任運即尋、伺者,如何是意不共業也?以五識亦有故,但言尋、伺有七分別,不言七分別皆是尋、伺,故無過也。復應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