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卷第四本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 問:餘部經中亦密意說阿賴耶識有別自性。

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卷第四本

 

印度 十大論師 撰
大唐 玄奘三藏 揉
大唐 慈恩基師 述記
台灣 王穆提 疏文斷句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問:云何應知此第八識離眼等識有別自體?
 
答:此即外問。
 
不言阿賴耶,言「第八識」者,此言通故,不退菩薩、三乘無學皆得有故。彼名既局,無學等無,故舉第八,不言賴耶。如是諸處,准此應知。如斷、常中,言阿賴耶者,此從因為名,復言至轉位,即通二乘、菩薩十地為論,故非一向依此例說。此顯依初捨為名,彼意顯通諸位為文,故有二別。
 
何故言「離眼等識有別自體」者,小乘等計阿賴耶名,我教亦有,如下別辨。然即六識,更無別體,故今問言「云何得知離眼等識有別自體」。若言「識等」,舉識,等取餘色等法;今言「等識」,唯取餘識,不取色等。

文章索引

 
問:餘部經中亦密意說阿賴耶識有別自性。
 
答:下引共教。
 
初總次別。此即總也。
 
即引聲聞乘經以密意說此識,如《攝論》第二。
 
下別之中,有四部別,文即為四。
 
謂大眾部阿笈摩中,密意說此名根本識,是眼識等所依止故,譬如樹根,是莖等本,非眼等識有如是義。
 
《攝論》亦同。
 
摩訶僧祇,名大眾部,釋此部等名,如《宗輪記》。
 
於此部中,名根本識,是諸識所依止故。非六轉識可名根本,不能發起六轉識故,其喻可知。
 
「阿笈摩」者,此翻為教;展轉傳說,故名為傳。
 
唯第八識有如是義,結喻可知。
 
上坐部經、分別論者,俱密意說此名有分識。有,謂三有;分,是因義。唯此恒遍,為三有因。
 
「分別論者」,舊名分別說部,今說假部。
 
說有分識,體恒不斷,周遍三界,為三有因。其餘六識,時間斷故,有不遍故,故非有分。
 
世親《攝論》無文,唯無性釋有九心輪,此是阿賴耶識。
 
九心者:
 
一、有分;
 
二、能引發;
 
三、見;
 
四、等尋求;
 
五、等觀徹;
 
六、安立;
 
七、勢用;
 
八、反緣;
 
九、有分心。餘如《樞要》說。
 
化地部說此名窮生死蘊。離第八識,無別蘊法,窮生死際,無間斷時。謂無色界,諸色間斷;無想天等,餘心等滅;不相應行,離色、心等,無別自體。已極成故,唯此識名窮生死蘊。
 
人中國主,化地理人,捨位出家,因為部主,名「化地部」也。
 
謂無色界,色無;無相天等,心無;不相應行,體無。餘不可名窮生死蘊,第八識可然,諸位皆有故。
 
無性釋云:「彼部有三蘊:
 
一、一念蘊,謂剎那生滅法;
 
二、一期生蘊,謂乃至死,恒隨轉法,根等法是;
 
三、窮生死蘊,乃至金剛喻定恒隨轉法。」於彼三類蘊,以立三名。餘色、心等,如前已說,是有間斷,非窮生死故,唯第八是第三蘊。世親無此解。
 
說一切有部《增壹經》中,亦密意說此名阿賴耶,謂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憙阿賴耶。
 
於中有三:
 
一、敘經;
 
二、釋義;
 
三、總結。即初文也。
 
自下釋義,文有其三:
 
一、釋彼四名即第八識;
 
二、「謂生」已下,徵餘非此;
 
三、「異生有學」下顯理,起愛所著之處必阿賴耶。此中所說,即初文也。
 
四阿含經:
 
一名增一,
 
二名中,
 
三名長,
 
四名雜。明從一法增至百法,名增一;不略不廣明義,名中;若明事義文廣,曰長;雜雜明事,名為雜。於《增一》中,名阿賴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