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卷第四本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 問:第八識何名阿陀那識?

文章索引

 
問:第八識何名阿陀那識?
 
答:以能執持諸法種子及能執受色根依處,亦能執取結生相續,故說此識名阿陀那。
 
此三義釋。
 
《攝論》有二,無初種子。
 
若望種子,即名「執持」,令種子不失,無覺受故;色根依處,名為「執受」,令根不壞,生覺受故;若初結生後生相續,名為「執取」,取諸有故。
 
或為種依持,領以為境,名曰執持;執色根等,令生覺受,名為執受;攝初結生,名為執取。
 
若望外依處,不名阿陀那,無執持等義。此解執持義。
 
識義如常故,前、中、後頌俱不解「識」。
 
具此三義,此識名阿陀那,結第一句上四字也,卻取第四「識」字,而結上三字故也。
 
無性有情不能窮底,故說甚深;趣寂種性不能通達,故名甚細。
 
五種姓中,無性有情不能窮解其源底故,說為「甚深」,此唯凡夫。
 
餘二乘種姓決定者,若凡若聖,不能通達,謂不能證故,名「甚細」。
 
「通達」者,謂無漏道真證得之;彼不證故,非不為說,名不通達。
 
不愚法聲聞亦信聞故,然不造修,由此有生無色入滅定等。
 
非有大乘種姓若聖若凡,及二乘中若凡若聖,不定姓者,佛不為說。
 
若彼定姓大乘凡夫,亦不為說,即誰造修真唯識觀?我等如何得聞此識?
 
二乘迴心若凡若聖,皆不為說,應不名迴心,不作唯識觀、三性觀等。
 
唯此所除,佛不為說,令其證入,非不除者亦不為說。
 
由此應知,《攝論》總說凡夫、二乘,理未定故,有前過故。
 
即解於上一句頌訖。
 
次下解第二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