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卷第四本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 問:《入楞伽經》言第八識之相?

文章索引

 
問:《入楞伽經》言第八識之相?
 
答:唯第八識有如是相。
 
第三、總結。
 
次下第四頌,即第三經。
 
《入楞伽經》亦作是說:
 
「楞伽」,是師子國山名也。
 
言「入」者,佛入於彼,為彼王神說法,故復言入。
 
即十卷《楞迦》第二卷中佛答頌、四卷《楞迦》第一卷中頌:「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波鼓冥豁,無有斷絕時。藏識海亦然,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踊而轉生。」然彼經頌與此稍別,彼言「楞迦」,言不正也。
 
如海遇風緣,起種種波浪,
 
現前作用轉,無有間斷時。
 
藏識海亦然,境等風所擊,
 
恒起諸識浪,現前作用轉。
 
頌言別者,理准可知,無勞別解。
 
但此頌中法、喻相屬,隨文可悉。
 
然「境等風所擊」之中,此第八識自境不熏成種,不能擊發藏識,是七識境相分熏種也。
 
復言「等」者,謂非但所緣緣擊發,亦為增上七識見分種子因緣,前等無間等之所擊故。或自境界雖非能熏,為須受用故,亦說本識生,故言「境等」,此是親所擊發。如自等無間,雖不熏種,亦擊生故。
 
故法中言「恒起諸識浪」,即喻中言「無有間斷時」,亦是恒義。「現前作用轉」者,謂生七識等功能是現前作用。
 
眼等諸識,無如大海恒相續轉,起諸識浪,故知別有第八識性。
 
此總結成識有用也。
 
「眼等轉識,無如海」等,文易可知。
 
此等無量大乘經中,皆別說有此第八識。
 
「大乘經」者,如《顯揚》第一所引經云「無明覆,愛結繫,愚夫感得有識之身」等,又「如五種子」乃至「名有取識」等,皆是所等。
 
上來總引大乘經為證訖。
 
下外人以經為不定,不許為至教故。
 
自下,初、以比量成大乘是佛語;第二、引《莊嚴論》成立是佛語。
 
諸大乘經皆順無我,違數取趣;棄背流轉,趣向還滅;讚佛法僧,毀諸外道;表蘊等法,遮勝性等。樂大乘者許能顯示無顛倒理,契經攝故,如《增壹》等至教量攝。
 
說「至教」者,言忠於理,真實教也,故諸論等,無不定失。
 
若成佛語,即初四因加「契經攝」字。
 
不爾,四因皆有不定,六足等論雖順無我等,非佛語故。
 
量中有五因,兩句為一因,及末後「樂大乘者許能顯示無顛倒理,契經攝故」,為第五也。
 
初言「諸大乘經」,末言「至教量攝」,是宗也;中間是因;「如《增一》等」,喻。
 
然初四因有隨一過,彼不許此順無我等故。又若以契經為至教,有不定過。大乘等諸論皆順無我,違數取趣,豈即至教量所攝也?以為不定,彼非至教故。唯第五因有所簡別,自許能顯示無顛倒理,契經攝故,簡他不極成,然自亦許《增一》等至教量故。
 
前四種因皆以末後因成立得為因,因既成已,即總及別有十比量。前四因為宗有四,皆以「許能顯示」等為因。又以「諸大乘經」、「至教量攝」為宗,兩對為一因,各加「樂大乘者許」、「契經攝故」字,因既有五,合前為九。又總以中間四對為宗,唯取「許能顯示」為因,且略而言,故有十種。若二三合等,隨義應知。
 
然《攝大乘》說:「諸大乘經皆是佛語,一切不違補特伽羅無我性故。」「如《增一》」者,此對小乘有隨一過;設許不違補特伽羅無我,便共許《發智》等為不定,彼亦不違人無我。諸師於此未能了達。
 
然有大名居士,德重智高,芳振一時,英流八表,時人不敢斥其尊德,號曰抱跋迦,此云食邑。以其學業有餘,理當食邑,即是勝軍論師。
 
四十餘年,成立一量云:諸大乘經皆是佛說,宗也;兩俱極成非諸佛語所不攝故,因也;如《增一》等阿笈摩經,喻也。注在《唯識決擇》釋中,時世久行。
 
我師至彼,而難之曰:此亦不然。
 
且《發智論》亦極成非佛語所不攝,彼宗自許真是佛語。
 
雖聖者集,本是佛說,亦外道等及汝大乘者兩俱極成非佛語所不攝,非如《增一》等。
 
若以《發智》為宗,因犯兩俱不成,宗犯違教失,不以為宗。故知此因有自不定。為如《發智》,兩俱極成非佛語所不攝故,汝大乘教如自所許《發智》,非佛語耶?為如《增一》等,兩俱極成非佛語所不攝故,大乘是佛語耶?若直言為如《發智》極成非佛語不攝,小乘即違自宗,自許是佛語故。
 
故今應言:為如汝自許《發智》極成非佛語不攝,彼大乘非佛語耶?以不定中有自有他及兩俱過,此犯自失。
 
由此理故,遂正彼云:自許極成非佛語所不攝故,簡彼六足等非自許故,即無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