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論議》卷第三末 台灣 王穆提 論議 - 問:依何靜慮而起此智?

文章索引

 
問:依何靜慮而起此智?
 
答:或說通四無色、色界六地,遊觀無漏,通此地故。起現行者,唯第四定,多依天住故,此智多分起大悲故,大悲唯在第四靜慮,此為德本,功德多依第四定故,如《集論》第七、《雜集》十四說。
 
有說通下六定,無理遮故,色界有遍緣心,非無色故,無色設遍,不能念念遍緣一切故,唯色界六地中有。然恒處彼第四定者,以殊勝故。雖下地有,仍唯捨受。捨受寂靜,無動搖故,不變易故。六十三說:「阿賴耶識,與捨受俱,於三受位,俱行不絕。」所餘三受,當知思惟之所引發,非是俱生,時時作意,引發現前。彼俱生受極微細故,難可分別。此言三受,即苦、樂、捨。謂餘中者,此佛地中類因捨受,故不得起樂、喜二受,此乃思惟所引發故。
 
有說唯是,第四定有,餘地總無。六十九說,如來功德,多依第四,如入見道。以此准知,此三說中,第一解勝。雖色、無色,皆有此智,修彼種增,必不現起。如三類邊,所有等智,不易脫故,無動搖故。設通十地,無漏地有,於理無妨。此唯遊觀,於理無違。
 
此總第二、辨相應門。
 
以一切法為所緣境,鏡智遍緣一切法故。
 
此辨緣境。緣十八界有為、無為。鏡智遍緣一切法故,心等自性及相應法皆悉能緣。見分亦現自證分影及相應影,故名遍智,如第二卷已解。《佛地》第四,下第十卷諸門分別,下第七解轉何界識生鏡智等。
 
上來總以十門分別第八識訖,此隨頌文。若相應法例本識者,即十一門,若別隨釋,即有無量,一一如前別門解釋。總是第一、諸門分別釋頌文訖。